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9787810935012
[十位:7810935011]
页数:257
定价:¥28.00
店铺售价:¥14.00
(为您节省:¥14.00)
店铺库存:1
本
![](/images/new1/loading1.gif)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https://chat.youlu.net/online.aspx?memberid=36197&r=1739417918)
18956056709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3-31 12:16:18]
刘**
上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4-03 20:20:49]
黄**
淮南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2-04 20:07:33]
单**
邯郸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1-03 21:13:57]
于*
沈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2-08-14 13:35:49]
汪**
苏州市
《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内容提要:
本书以媒介形态的变化为切入点,力图从传播学、社会学、美学、受众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视角来分析和考察电视传播,探讨电视传播对其之前形成的各种媒介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在新媒体出现之后,电视传播的吸纳和整合趋势,从而将电视传播放到文化传播的大视野中,探索其对当代文化传播的影响。
《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图书目录:
**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进化
**节 人类传播的萌芽
第二节 文字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印刷媒介的发展及特征
第四节 电子传播时代的来临
第二章 媒介形态变化对电视文化传播的影响
**节 媒介形态变化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形态出现
第三节 媒介形态变化对电视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三章 电视传播的符号分析
**节 电视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电视传播的符号学分析
第三节 电视传播的符号构成
第四章 电视传播的社会影响
**节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电视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电视传播与人的社会化过程
第五章 电视传播的审美特征
**节 映像传播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电视传播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电视传播的审美感知
第六章 电视传播的文化特征
**节 大众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 一种新型文化形态
第三节 电视传播的文化特征
第七章 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
**节 电视观众的构成
第二节 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
第三节 观众态度和传播效果
第八章 电视观众的文化需求
**节 观众的主体地位和分众化格局
第二节 电视观众的文化需求
第三节 电视栏目化观念的确立
第四节 电视传播的契合对应
第九章 电视传播与文化消费
**节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理论”
第二节 电视文化生产和传播体系
第三节 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电视传播
第四节 市场经济与电视文化
第十章 电视传播对闲暇时间的开发利用
**节 闲暇时间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闲暇时间的电视文化开发
第三节 闲暇时间的电视文化消费
第十一章 电视节 目的多元化定位
**节 电视节 目策划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新闻节 目的社会角色
第三节 娱乐节 目的文化定位
第四节 生活服务节 目的人文关怀
第五节 国外节 目引进与本土化定位
第十二章 电视广告的文化价值
**节 电视广告的文化特色
第二节 电视广告的文化精神
第三节 电视广告的文化底蕴
第四节 电视广告的文化价值
第十三章 电视纪录片的文化精神
**节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第二节 纪录片的文化底蕴
第三节 纪录片的审美体验
第四节 纪录片创作的文化意义
第十四章 电视文化传播的建构
**节 西方电视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
第三节 构建中国电视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文章节选:
**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进化
人类传播的萌芽——文字传播的特点——印刷媒介的发展及特征——电子传播时代的来临
在人类传播史上,人们经历由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的不同阶段。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是以媒介的进步为主要标志的。
**节 人类传播的萌芽
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传播所使用的媒介,我们姑且称之为“拟势语”。**人类学家摩尔根在他的著作《古代社会》中这样写道:“人类的语言似乎是由*粗糙、*简单的表达形式发展起来的。必然是先有思想而后才有语言;同样,必然是先用姿态或手势表达语意而后才有音节分明的言语。”关于“拟势语”的具体确切状况,我们已无法查证,但从一些民族流传下来的风俗中,我们尚且可以推测出有关“拟势语”的大致状况,甚至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也残留有这种“拟势语”的现象。如不同语言的人在交流时往往采用各种手势语互通信息。以“拟势语”为代表的原始传播方式,标志着社会性传播活动的萌芽,为人类传播的进化创造了条件,并为成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符号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大约10万年前,人类传播史上迎来**次革命——语言产生了。菲利浦•列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3.5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测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动物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有人认为是体力劳动者劳动时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也还有人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的。迄今为止,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推断,*值得信服。劳动不仅锻炼了人的双手,也锻炼了人的大脑,同时它也是人类积累经验、发展知识的源泉。而制造工具,不仅要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脑,还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但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任何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无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来实现,而在当时,传播信息的*佳手段只有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