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100.00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0 0 23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冯女士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130313496    地址:河北省 保定市 涿州市 码头镇
促销广告:正品新书店谢谢惠顾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正版!新书!特价!买到就是赚到
店铺介绍
念梦精品书店主营高中小学读物 社科书籍等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李天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ISBN:9787300272542 [十位:7300272541]
页数:--      
定价:¥69.00
店铺售价:¥45.10 (为您节省:¥23.90
店铺库存:15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130313496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30 10:29:13]
    龚**
    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30 08:46:10]
    栗*
    邢台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21 15:49:38]
    伍**
    东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21 15:24:42]
    陈**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20 17:02:06]
    赵**
    保定市
    华丽的逃亡 ¥10.60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内容提要: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论战,欧洲“汉学”对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本书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国礼仪之争”汉语文献,**对这段历史做出详细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图书目录:
前言 一、世界性的议题 二、比较文化 **章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变 一、缘 起 二、争论大爆发 三、中西大遭遇 四、争论的余波 第二章“中国礼仪之争”的汉语文献 一、关于汉语文献 二、两个典型文本 三、几个争论焦点 四、关于文献写作和作者 第三章“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史意义 一、宗教抑或伦理 二、北京和罗马 三、“西学”与“汉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教宗克莱芒十一世通谕《自那**》(1715) 附录二洪意纳爵等《祭祀问答》(二种) 附录三李九功《证礼刍议》 附录四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方法及其拓展 后记 再版后记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文章节选:
“中国礼仪之争”(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按现有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地讲,“中国礼仪之争”只是指18世纪初年康熙时期的那场论战。论战分成对立的双方:一方是在北京的康熙皇帝,另一方是在罗马的天主教教宗。但是���义地说,这场论战其实缘起于明末天主教耶稣会士始入中国之时。不但开始得早,而且结束得迟,一直迁延到1939年。这一年,罗马天主教宣布废除以往对中国礼仪的禁令,允许中国天主教徒进行祭祀祖先和孔子的仪式。如此算来,“中国礼仪之争”在中西宗教和思想史上历经了三百多年。

在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接触的历史上,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和研究一直处于十分显眼的位置。“中国礼仪之争”和后来历史上发生的其他“文化冲突”有很大的不同。至少在争议初期,它没有夹杂利益纠纷。学者们一般也把“中国礼仪之争”称作“教案”。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但是,应该加以区别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发生的所有“教案”,都夹杂着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经济的冲突。“教案”中所谓的宗教问题,并不完全是宗教性的,而更主要是社会性的。然而在“中国礼仪之争”开始时,中西双方都只是为了维护宗教信念上和文化上的纯洁性,主要目的是纯粹观念性的。这个区别很重要,也很有意思。为了保住中国天主教的地盘,罗马教廷很犹豫地坚持其批评中国文化的己见。同样,康熙皇帝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分寸地驱逐传教士。中世纪后期的欧洲人仍然固执于自身的理念,而中国人亦固守其文化自大的精神传统。他们都看重思想上的差异。因此说,“中国礼仪之争”在开始时是一场观念之争,是从中世纪社会过渡到近代社会过程中那种比较纯粹的文化冲突。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礼仪之争”在中国、在西方都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影响。“中国礼仪之争”超越了教会内部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界,成为18世纪以来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它是中外历史上规模**的“中西文化大讨论”。

当时法国**的历史学家圣西门蒙(de Saint?Simon),在他1700年的《论文集》中说:“中国有关信仰孔夫子和祖先的礼仪之争开始大肆渲染起来了。耶稣教会允许新入教者这样做,而外国教会又禁止他们这样做。这一争论对整个历史产生了可怕的后果。”同年,另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贝尔(Pierre Bayle)在《历史评论辞典》中说:“耶稣会士们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响彻整个欧洲。他们在罗马互相指责,世界红衣主教会议、巴黎大学、国王、作家等都在这一问题上轰动起来了。”
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1):10.


争论从宗教界扩大到思想文化界。后来的思想家,如

伏尔泰(Voltaire,1694?D1778)、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D1755)、莱布尼兹(Leibniz,1646?D1716,又译莱布尼茨)、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D1754)、康德(Immanuel Kant,1724?D1804)、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D1803)、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D1854)、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D1831)

等,都热心关注这场争论,发表看法。启蒙思想家、德国民族文学传统的开创者赫尔德,曾以优美的笔调描述了当时欧洲人热心中国文化的情景。他说:
自从利玛窦神父*先在中国为耶稣会赢得了声誉以来,他们向中国输送了一大批既善于为人处世,又勤勉努力的饱学之士。这批人使得欧洲认识了偌大的中华帝国及其邻邦,使我们熟悉了它们的语言、经籍、政体以及风土人情。耶稣会士的这一功绩是不容抹杀的。现在,我们对中国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欧洲的一些**的了解。

赫尔德在同一篇论文中提到了“中国礼仪之争”。他的记录表明,关于中国的争论在这些思想家的脑袋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耶稣会士们当初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开创的宏伟事业,后来却断送于一场微不足道的风波。此番争吵,涉及的不过只是礼仪的问题。在汉语中,上天称作“天”,该词亦指“上帝”。然而(欧洲的)人们却禁止中国人使用“天”和“上帝”这两个词,要求他们遵循天主教的习惯,使用“天主”。祭祀该民族*伟大的先师孔子(我们称之为“孔夫子”)和祖宗,原本是中国人相因成习的风俗,然而(欧洲的)人们却要求他们将祭祀的方式部分废止,部分改变。譬如说,为祖宗立牌位,只许写上亡人的名字,不许写上“灵位”“神主”等字眼。此类禁约引起多少不愉快的麻烦。由此引起的争吵和文笔官司,其程度之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作者介绍:
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主任,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基督教、中国宗教以及上海文化研究。著有《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2017)、《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2009)、《人文上海》(2004)、《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2007)、《文化上海》(1998)等,主编《马相伯卷》(2014)、《徐光启全集》(2011)、《文选》(19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