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8年07月
ISBN:9787561859988
[十位:7561859988]
页数:--
定价:¥38.00
店铺售价:¥42.60
(为您节省:¥-4.60)
店铺库存:2426
本
![](/images/new1/loading1.gif)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https://chat.youlu.net/online.aspx?memberid=3252843&r=1739204481)
15130313496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30 10:29:13]
龚**
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30 08:46:10]
栗*
邢台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21 15:49:38]
伍**
东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21 15:24:42]
陈**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3-20 17:02:06]
赵**
保定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3版)》图书目录:
**章 导论
**节 人力资源的内涵
一、人力资源概念的形成
二、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第三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一、公共部门的概念与特征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三、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第四节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迁
一、关于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二、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变革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3版)》文章节选:
**章 导论
**节 人力资源的内涵
一、人力资源概念的形成
二、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第三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一、公共部门的概念与特征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三、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第四节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迁
一、关于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二、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变革**章 导论<br />**节 人力资源的内涵<br />一、人力资源概念的形成<br />二、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br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发展<br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br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br />第三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br />一、公共部门的概念与特征<br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特征<br />三、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br />第四节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迁<br />一、关于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br />二、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变革<br /><br />第二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br />**节 古典管理理论<br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br />二、法约尔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br />三、马克斯·韦伯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br />第二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br />一、人群关系理论的发展<br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br />第三节 激励理论<br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br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br />三、奥尔德弗的ERG理论<br />四、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br />五、弗鲁姆的期望理论<br />六、亚当斯的公平理论<br /><br />第三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公务员制度的发展<br />**节 公务员和公务员制度的概念<br />一、公务员的概念<br />二、公务员制度的内涵<br />第二节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变革<br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变革<br />二、美国政府人事行政制度的发展变革<br />三、法国政府人事行政制度的发展<br />四、日本文官制度的发展变革<br />第三节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变革<br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br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br /><br />第四章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br />**节 西方**的政府人事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br />一、部外制及其政府人事管理机构<br />二、部内制及其政府人事管理机构<br />三、折中制及其政府人事管理机构<br />四、西方**政府人事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改革发展趋势<br />第二节 中国政府人事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br />一、中国政府的人事管理体制<br />二、中国政府人事管理机构的发展<br /><br />第五章 公共部门的职位分类与管理<br />**节 职位分类的概念与工作分析<br />一、职位和职位分类的概念<br />二、工作分析<br />第二节 传统的职位分类和现代职位分类的发展<br />一、传统职位分类的原则<br />二、对传统职位分类的评析<br />三、现代职位分类的发展<br />第三节 西方各国政府的分类体系和发展<br />一、美国职位分类制的发展变革<br />二、英国的品位分类结构和改革<br />三、法国公务员的分类体系<br />四、日本政府的职阶制与定员制<br />第四节 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发展<br />一、中国实行职位分类的指导思想<br />二、中国实行职位分类的基本内容<br />三、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与职务级别<br />四、台湾地区实行职位分类的情况<br /><br />第六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招募甄选<br />**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与规划<br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br />二、人力资源规划<br />第二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甄选的概念、原则和方法<br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甄选的概念和意义<br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甄选的原则与保障<br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甄选的人员素质结构<br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甄选的程序<br />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甄选的测试方法<br />第三节 各国公务员的招募甄选和考录机关<br />一、西方各国公务员的招募甄选<br />二、各国政府的考录机关<br /><br />第七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调配和人才流动<br />**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调配<br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调配的含义、意义和原则<br />二、公共部门的职务任免和职务升降<br />三、公共部门的人事回避<br />第二节 公共部门人员的辞职、辞退、离休和退休<br />一、公共部门人员的辞职和辞退<br />二、公共部门人员的离休和退休<br />第三节 公共部门的人才流动<br />一、人才流动的理论<br />二、人才流动的原则<br />三、人才流动的形式<br />第四节 西方**公务员的晋升与流动<br />一、英国文官的晋升制度<br />二、美国公务员的晋升制度<br />三、法国公务员的晋升与流动<br />四、德国公务员的晋升与流动<br />五、日本公务员的晋升制度<br /><br />第八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br />**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内涵、意义和原则<br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内涵和特点<br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意义<br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原则<br />第二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分析、规划和保障<br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分析<br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规划和法律保障<br />第三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机构<br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管理机构<br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机构<br />第四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形式和内容<br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类别和形式<br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和方法<br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评估<br />第五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趋势<br />一、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br />二、培训的日益国际化<br />三、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社会化<br />四、在职培训与学位教育相结合<br /><br />第九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和激励<br />**节 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管理<br />一、绩效的内涵和特征<br />二、公共部门人员绩效管理的内涵和环节<br />第二节 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评估<br />一、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原则<br />二、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要素<br />三、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和方法<br />四、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中的问题和心理调控<br />第三节 西方各国公务员的考绩制度<br />一、各国公务员考绩制度的比较<br />二、美国公务员的考绩制度<br />三、英国文官的考绩制度<br />四、德国公务员的考绩制度<br />五、日本公务员的工作评定制度<br />第四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激励<br />一、公共部门人员激励的作用和原则<br />二、奖励与惩罚<br /><br />第十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薪酬与福利<br />**节 薪酬和薪酬管理的内涵<br />一、薪酬的内涵与功能<br />二、薪酬管理的内涵和意义<br />第二节 我国公共部门的薪酬制度<br />一、我国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原则<br />二、我国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发展<br />第三节 公共部门的福利和社会保险<br />一、公共部门的福利<br />二、公共部门的社会保险<br />第四节 西方**公共部门的薪酬福利制度<br />一、西方**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原则<br />二、西方各国公务员的薪酬福利制度<br /><br />第十一章 公共部门人员的行为规范、权益保障和人事监督<br />**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障<br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行为规范<br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权益保障<br />第二节 **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br />一、申诉、控告的含义和意义<br />二、公务员申诉、控告的种类、条件和程序<br />三、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br />四、西方各国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br />第三节 公共部门的人事监督<br />一、人事监督的意义和内容<br />二、我国公务员的监察制度<br />三、西方**人事监察制度的特点和监察机构<br />参考文献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
三、马克斯·韦伯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马克斯·韦伯与泰勒、法约尔同为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基于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特点,又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与泰勒和法约尔相比,韦伯更多的是一位理论家。他没有泰勒和法约尔治理企业、公司和实际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经历,但他较之泰勒和法约尔更加深刻地规范了组织系统的管理理论,提出他的理性管理思想和他认为理想的组织模式。韦伯推崇集权式的科层系统,认为这种模式*为有效,适用于一切复杂组织。基于此,他的管理思想又被归为“科层模型学派”,所谓“科层”是指组织系统的构成特点和规范。(一)韦伯简要生平马克斯,韦伯1864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一个富有家庭,其父亲是法学家兼市政议员,有着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联系,于1896年把全家迁居到柏林。因此,韦伯年轻时便认识和接触了许多名人。1882年,韦伯进人海德堡大学攻读法律,除学习罗马法外,还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哲学和神学。此后又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哥丁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于1883年、1885年和1887年3次参加军事训练,并于1888年参加波森的军事演习,因而对德国的军事生活和组织制度有颇多了解,对其以后组织理论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韦伯于1892年在柏林大学获得法学教职,1894年担任弗赖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96年任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1897年他父亲去世,导致他在1897年到1903年期间数次处于精神崩溃状态。1899年他获准离职休养,此后游历了英格兰、苏格兰、比利时、意大利和美国。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新教徒在美匡l社会经济组织中表现出的进取精神,给韦伯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他后来新教伦理的研究提供了素材。1905年,他出版了颇具影响力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此后韦伯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进行了广泛的开拓性研究,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和著作家。1910年开始其重要的著作《经济与社会》的研究和撰写。1917年和1919年年初,韦伯多次在公开场合演讲,其中*为**的是题为“作为职业的学术”和“作为职业的政治”的两次演讲。这两次演讲记录整理成的两篇文章成为研究韦伯思想的重要材料。
1920年韦伯因患肺炎猝然逝世,时年56岁。他一生著述颇丰,视野开阔,对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诸种理论中影响*大的是他所提出的“官僚制”理论。
(二)韦伯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管理理论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关于权力形态的分析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3版)》作者介绍:
谭融(女,1952年9月— ),山东潍坊人,博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和比较公共行政研究。讲授比较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比较公共行政研究、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先后出版《西方**官僚制此较研究》《比较政治与比较公共行政》《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外国政治制度》、《权力的分配与角逐一一美国分权体制矾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案例》(合作)和《国冢公务员制度实务问答》(合作)等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