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24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1 1 0 1 18 54 1286
本店铺共有 5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商品问题
2
40%
发货问题
1
20%
退款问题
1
20%
其他
1
20%
已解决
5
100%
店主称呼:鑫鑫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759117981    地址:云南省 昆明市 五华区 昆明市五华区龙泉路泰旸欣城商业步行街186号商铺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本店主营大学旧课本,如果要新书请直接到新书店买,旧书多少会有一点瑕疵
,不可能和新书一模一样,最好是在购买前和本店客服沟通一下书的具体情况,以免发生误会!!!!!!
店铺工作电话13759117981;15368097981;087166747981;QQ1099298921
请在购买前和在线客服沟通一下所需要书籍是否有货;是否完好;新旧程度以免耽误你的使用!!!!!!!!
店铺介绍
本书店批发;零售大学各专业旧教材及教辅;量大从优。联系电话13759117981;15368097981;087166747981;QQ1099298921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顾士敏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儒学导论(修订本)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810682763 [十位:7810682768]
页数:223      
定价:¥29.00
店铺售价:¥11.60 (为您节省:¥17.4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759117981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中国儒学导论(修订本)》内容提要:
儒学为什么发生于中国?儒学怎样发生于中国?所谓“儒家文化”是什么?孔子与《论语》——怎样“即凡而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何在? 通过阅读本书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本书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儒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影响*大思想流派。
《中国儒学导论(修订本)》图书目录:
导言 中国人文社会
**章 儒学的存在形式
**节 儒学于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儒学于中国文化中的表现
第三节 孔子:一位真实的“凡人”
第四节 《论语》:一部常识的“教训”
第五节 孔子与《论语》——怎样“即凡而圣”?
第六节 解读儒学:从《论语》开始
第二章 儒学为什么发生于中国?
**节 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原始中国的自然基础
第三节 “姓氏”——中国居民存在的特殊文化形式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统一
第三章 儒学怎样发生于中国?
**节 “儒”——起源问题上的讨论
第二节 “儒”的原义
第三节 中国文化统一的基础:原始宗教——“祖先崇拜”与“社稷崇拜”
第四节 “祖先崇拜”与“社稷崇拜”——由普遍走向特殊
第五节 “礼乐��明”——中国人文社会的诞生
第六节 “儒”的发生
第七节 “儒家”的出现
第四章 儒学的“主语”——“性”:中国人文精神中的形而上学
**节 儒学的核心范畴——“性”
第二节 “性”的抽象——“仁”概念
第三节 儒学中关于“性”问题的讨论
第五章 儒学的“谓语”——“为”:中国哲学中的实践论
**节儒学中的“为”概念
第二节 “为”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 “为”的基础或反命题——“有所不为”者
第六章 儒学的“宾语”——“礼”: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论
**节 “礼”的文化史渊源
第二节 “礼”的社会一政治意义
第三节 “礼”的自然一文化意义
第七章 儒教——儒学的异化
**节 “儒教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何在?
第二节 “儒教”发生的文化一历史基础
第三节 “儒教文明”中的“皇帝”制度
第四节 “儒教文明”中的“郡县”制度
第五节 “儒教文明”中的“三公九卿”制度
第六节 “儒教文明”存在的社会基础
第八章 儒家文化——儒学、儒教的社会化
**节 所谓“儒家文化”是什么?
第二节 “儒家文化”的发生
第三节 “儒家文化”的宗教-哲学-法理基础——“我思”的统一
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载体——“我思”与“此在”的统一
第九章 新儒学——从儒教与儒家文化藩篱中超越
**节 新儒学发生的文化机缘
第二节 新儒学完成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狂禅”——*后的“儒家精神”
第十章 “内圣外王”——儒家的文化遗嘱、现代新儒家的历史理想’
**节 “儒学现代转化”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化会通”方法的继续
第三节 “内圣外王”思想纲领的借用
第四节 “内圣外王”——中国文化之梦
结语 儒学:因“未来”而有意义的“人文之梦”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