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562523345
[十位:7562523347]
页数:298
定价:¥68.00
店铺售价:¥40.00
(为您节省:¥28.00)
店铺库存:50
本
![](/images/new1/loading1.gif)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https://chat.youlu.net/online.aspx?memberid=307704&r=1739039497)
13759117981
店主推荐图书:
-
¥19.00
-
¥16.00
-
¥10.00
-
¥22.0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9-19 08:42:18]
吴*
新乡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7-20 11:18:02]
胡**
天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4-04 17:26:34]
舒*
重庆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11-25 10:11:22]
龚**
郑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6-13 13:28:50]
易**
深圳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内容提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共有13章。
**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沿革与简要评述。对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述,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政策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统筹区域发展。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理论,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总体特征、原因及影响,从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
第三章,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与特征。研究了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的因素和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成长的条件,具体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时间轨迹、空间轨迹和政策轨迹。
第四章,东部率先发展。分析了东部地区的地位、发展优势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同中西部地区的融合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东部地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图书目录:
**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沿革及简要评��
**节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简要回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一、内地建设战略阶段
二、三线建设战略阶段
三、战略调整阶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一、沿海发展战略阶段
二、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三、区域发展战略新阶段
第二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统筹区域发展
**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存在和变动的经济学理论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总体特征、原因及影响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总体特征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
一、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
第三章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与特征
**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成长的条件
一、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的因素
二、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成长的条件
第二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时间轨迹
一、改革以前的结构变动轨迹
二、改革以来的结构变动轨迹
第三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轨迹
一、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
二、中国工业产业的区域集聚
三、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集聚
第四节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轨迹
一、平衡的区域产业政策
二、倾斜的区域产业政策
三、协调性区域产业政策
第四章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节 东部地区的地位和发展优势
一、东部地区的地位
二、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
第二节 东部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环境和资源的双重约束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
三、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过高,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五、东部地区缺乏区域内的协调和合作
第三节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途径
一、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发挥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
四、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
五、促进区域产业整合,推进东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六、加强东部同中西部地区的融合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
**节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西部地区概况
二、西部地区的开发历史
第二节 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生态环境恶化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西部地区开放程度较低,开发资金来源单一,资本缺乏
三、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
四、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五、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仍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六、城市化水平低,形成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制约
七、产业结构演变缓慢
八、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且在区域分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节 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途径
一、继续优先推进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
第六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背景
第七章 中部地区崛起
第八章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
第九章 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与统筹城乡发展
第十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
第十一章 中国资源型地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第十二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宏观调控
后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文章节选:
第二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统筹区域发展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颇受人们关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区域政策**的有所偏移,中国的沿海和内地也经历了各个起伏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愈加明显。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但是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问题,*终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
**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概念
区域差距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大凡各地区之间只要在某一方面,如资源禀赋、人口素质、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市场发育、经济发展水平、收人或消费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等,存在着某种差异,都可以认为存在着区域差距。①然而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在上述各种差距中除自然资源禀赋方面的差距完全由自然力所决定外,其他各种差距相互之间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经济发展差距又处在核心的位置。有鉴于此,我们将“区域差距”界定为“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相应地简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存在和变动的经济学理论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很多**的历史中都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动的经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经济体制不同,在一些**,经济发展的主题集中反映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上,也就是说,这些**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某些地区的快速增长,而以其他地区的经济缓慢增长为代价,导致经济发展中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地区差距问题突出。经济学家很早就已经发现了在几乎所有的**及其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普遍性,称之为“地区二元性(regional dualism)”,并对此现象作出了多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