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0年07月
ISBN:9787303110506
[十位:730311050X]
页数:267
定价:¥32.00
店铺售价:¥13.70
(为您节省:¥18.30)
店铺库存: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031089452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5-07 10:26:17]
沈**
东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5-06 14:44:43]
林**
郑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5-06 11:18:10]
张**
天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5-04 19:31:42]
周**
西安市
-
100分
满分
买家很懒,没有填写任何评论!
[2023-04-11 18:00:49]
张*
西安市
《媒介文化:互动传播新环境》内容提要:
伴随着跨入新世纪的步伐,中国传媒业也进入了剧烈的变革期。媒体集团、资本运作、产业化、新媒体……这些词汇不断地进入传媒操作和传媒研究的视野。而中国电视更显得生机勃勃和伤痕累累,其生机勃勃表现在电视不断地被品牌化、频道专业化、经营模式、媒介产品等新生概念裹挟着去寻求创新;其伤痕累累则表现在白热化的竞争、收视率的压力、盈利指标等将电视逼入了寻求生存的茫然境地。
这种变革,为电视理论研究撼供.了更加多维的思考取向。
我们将电视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沿研究,它着眼于变革时期的中国电视,对其间出现的新的电视现象、电视形态以及新问题和新趋势进行理论的探讨,这是一种功能性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不稳定性。二是实用理论研究,它侧重于电视作为一种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规律和操作规则等的研究,这是一种本体论的研究,它具有相对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三是基础理论研究,它侧重于从一个宏观的哲学视角来对电视的传播属性和功能作研究,这是一种学理性的研究,通常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对于电视研究而言,打破这些层次之间的界限,使前沿研究有基础理论的指引,又使基础理论研究有更多的实用性,一直是电视研究与教学在不断尝试的。
《媒介文化:互动传播新环境》图书目录:
**章 媒介文化重构人类生存新环境
一、文化转向:媒介文化新环境
1.文化转向
2.美学的转向
3.商业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
二、麦克卢汉的洞见
1.地球被电子媒介的“大漩涡”包裹起来
2.媒介是人的延伸
3.声觉空间意识与重新部落化
4.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方法
5.大众媒介下,人的身份失落
三、波德里亚的视野与解构
1.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2.波德里亚论后现代的“消失模式”
第二章 后现代文化与电视文化
一、利奥塔论后现代状况
1.差异性与多元化
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二、后现代美学特征
1.波德里亚的“超现实”
2.后美学的影视文化
三、后现代文化特征
1.从深度的时间模式转向平面的空间模式
2.从**化的自我焦虑转向非**化的主体零散化
3.非真实化、形象文化、广告文化
第三章 电视文化的阐释及功能
一、文化的阐释
1.电视文化
2.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文化
二、电视文化的功能
1.宣传导向及社会舆论功能
2.交流一对话功能
3.消费娱乐功能
4.记录生活空间与历史同步功能
5.艺术审美功能
6.交互功能与生活信息服务功能
三、电视文化——大众消费文化
1.大众文化
2.文化产业
3.电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四章 电视文化以观众为**
一、从“传者**”向:‘观众**”的转移
1.“魔弹说”和“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2.“使用与满足”的传播模式
二、解释——接受美学理论
1.观众的理解、参与
2.观众接受的期待视野
三、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1.对话理论
2.民间文化与狂欢化
四、观众接受的过程及心理驱动
1.观众接受过程
2.观众心理驱动
第五章 影视文化的人文关怀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
第七章 国际上几种典型的电视体制
《媒介文化:互动传播新环境》作者介绍:
陈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在武汉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后获文艺美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武汉大学获西方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北京大学做媒体经济学博士后。出版的专著:《中国电视与市场经济对话》《电视文化传播》《影视文化学》《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生命的绝唱》《瓦格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