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1998年06月
ISBN:9787112005192
[十位:7112005191]
页数:275
定价:¥25.00
店铺售价:¥3.70
(为您节省:¥21.30)
店铺库存:4
本
![](/images/new1/loading1.gif)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https://chat.youlu.net/online.aspx?memberid=293993&r=1739341695)
18007692526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2-10 12:23:35]
王**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2-09 00:04:06]
李**
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2-06 16:29:52]
张**
承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2-04 20:50:31]
张**
深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2-04 20:47:45]
张**
深圳市
《供水水文地质(第三版)(内容一致,印次、封面或原价不同,统一售价,随机发货)》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介绍了地质基础、地下水储存和循环、地下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地下水的运动特征的基本理论;系统阐述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手段、方法和要求、以及国内外地下水水量计算、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在论述地下水污染部分,**介绍了地下水污染评价和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有关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本内容。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利用大量的实例给予演示与说明,突出体现了本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供水水文地质(第三版)(内容一致,印次、封面或原价不同,统一售价,随机发货)》图书目录:
绪论
**章 地质基础知识
**节 地球的构造与形态
一、地球的分圈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三、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矿物与岩石
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
二、岩石的分类
第三节 岩层的地质时代
一、地质时代的划分
二、地质年代表
第四节 地质构造
一、地壳运动简述
二、岩层产状的概念
三、岩层的接触关系
四、褶曲
五、断裂构造
第二章 地下水的储存与循环
**节 地下水的储存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一、岩石的空隙特征和地下水储存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第二节 含水层和隔水层
一、概述
二、构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
三、含水层的类型
第三节 地下水的类型
一、上层滞水
二、潜水
三、承压水
第四节 地下水的循环
一、水的分布与循环
二、地下水的循环
第三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一、温度
二、颜色
三、透明度
四、味
五、气味
六、导电性
七、放射性
第二节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一、地下水中常见的化学成分
二、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性质
三、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按化学成分分类
第三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变
一、原始成分的影响
二、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作用
第四节 不同环境地下水化学特征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一、地下水中化学成分天然分布不均匀对人体的影响
二、地下水污染及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第四章 地下水的运动
**节 地下水运动的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一、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二、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运动
一、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基本类型
二、地下水流向潜水完整井
三、地下水流向承压水完整井
四、裘布依(Dupuit)公式的讨论
五、裘布依(Dupuit)型单井稳定流公式的应用范围
六、地下水流向非完整井和直线边界附近的完整井
第三节 地下水流向井的非稳定运动
一、非稳定流理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基本概念
��、无越流含水层中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运动
四、越流系统中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运动
第四节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一、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二、无越流含水层中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三、越流系统中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四、给水度和降水渗入系数的确定
第五节 研究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法和物理模拟方法
一、有限差分法
二、有限单元法
三、物理模拟法
第五章 不同地貌区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第六章 供水水质评价
第七章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第八章 地下水污染
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
《供水水文地质(第三版)(内容一致,印次、封面或原价不同,统一售价,随机发货)》文章节选:
**章 地质基础知识
**节 地球的构造与形态
地球不是一个理想的圆球体,而是一个因其自转时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地球赤道部分略为凸起,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的旋转椭球体。据有关资料,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6km,极半径为6356.755km,两者相差约21.4km。
一、地球的分圈
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圈层结构。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
(一)地球内圈特征
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特征的研究主要靠地球物理方法,即地震波、重力测量和地磁测量;另外也借助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发现在地表以下30~80km深处和2800km深处,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分界面,前者称莫霍面,后者称古登堡面,两个界面把地球分成物质成分和性质不同的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壳是地球*外面的一层硬壳,它的厚度各地不等,*厚的地方是我国的西藏高原地区,可达70-80km;*薄的地方是在一些深海地区,厚度仅几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km。
地壳是由各种各样的固体岩石组成的。地壳表面岩石的平均密度是2.79/cm3,从地表往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到了地壳的底部,温度大致增加到1000℃左右,压力*大达数万大气压。
地壳的物质组成也不是均一的,从大的差异上看,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以硅、铝的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岩石构成,称硅铝层,其成分相当于花岗岩。硅铝层在地壳上的分布并不连续,只在大陆地区发育,大洋盆地很薄或缺失。下层是以硅、镁或铁的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岩石构成,称硅镁层,其成分与玄武岩相当。硅镁层分布连续。
由于地壳是各种地质现象和其它自然现象发生的场所,又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是地质学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