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563708727
[十位:7563708723]
页数:229
定价:¥23.00
店铺售价:¥9.20
(为您节省:¥13.8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007692526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1 21:57:17]
王**
佳木斯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1 12:58:05]
袁**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1 09:17:07]
付**
平顶山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0 12:53:16]
战*
榆林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17 19:04:24]
朱**
贵阳市
《旅游概论》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学用书之一,使学生掌握旅游、旅游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书中观点鲜明、内容充实,与同类教材相比,增设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教育、改苹开放后的中国旅游业、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旅游业等章节,将当前旅游业发展中新出现的理论问题、人才资源开发问题及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列为研究的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现实,使本教材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读性,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动态。
《旅游概论》图书目录:
第1章 旅游与旅游者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旅游
第二节 旅游者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世界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古代旅行
第二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诞生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大发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中国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中国古代旅行
第二节 中国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旅游业
第四节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旅游业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旅游业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旅游业的概念和构成
第二节 旅行社
第三节 旅游饭店
第四节 旅游交通
第五节 游览娱乐设施
第六节 旅游购物业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旅游业的经济作用与影响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节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旅游的社会文化作用与影响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旅游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第二节 旅游的负面影响及其消除措施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旅游资源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旅游资源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分类
第三节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四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旅游产品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旅游产品概述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分类
第三节 旅游产品的开发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旅游市场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旅游市场综述
第二节 国际旅游市场
第三节 旅游市场调查
第四节 旅游市场宣传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10章 旅游组织与政策法规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旅游组织
第二节 旅游政策法规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11章 旅游教育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国外旅游教育
第二节 中国旅游教育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12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13章 旅游业发展模式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节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旅游概论》文章节选:
第1章 旅游与旅游者
**节 旅游
一、旅游的定义
旅游作为人类一项特殊活动和一种社会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人说,“旅游”这个词是外来语,是1811年从英国《牛津词典》的tourism词条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离家远行,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然后又回到家里。也有人说“旅游”一词*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旅行游览”。实际上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一些诗人在诗歌中就已开始应甩“旅游”一词,如南梁诗人沈约的《悲哉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比英国要约早1300年。唐代以后,“旅游”一词的使用频率就高了,如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姚孙还河中》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张籍《岭表逢故人》中的“过岭万余里,旅游经此稀”;白居易《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等。
“旅”和“游”的单独出现,在我国则还要早。《周易》中专门有一条“旅”卦,“旅,小亨旅贞吉”,“旅之时义大矣哉”,这里的旅即旅行的意思。《诗经·柏舟》
中的“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里的游指遨游,游览。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中
的“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谓闲暇无事于之游”,可以说这是我国*早给
旅行、游览下的定义了。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先民很早就已觉察到旅游是一项必须在闲暇时间进行,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的活动。
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较系统、全面而科学的研究,则是20世纪的事。由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旅游的认知和确定旅游概念的角度与方法等也存在差异,因而对旅游的定义和内涵有着不同的诠释。正如有些专家所说,有多少人研究旅游现象,就会产生多少个有关旅游的定义。
1.有关旅游的不同定义
(1)1927年德国蒙根·罗特提出的交往定义,强调旅游是“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2)1935年德国格吕克斯曼提出的关系定义,**次将旅游确定为非实质性的实体,认为旅游是“旅居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3)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的综合定义,指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寻求**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4)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提出的动机定义,突出了旅游是出于休养、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等动机的活动。
(5)世界旅游组织前身联合国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提出了时间定义,强调到一地逗留时间必须超过24小时。
(6)1974年英国萨里大学A.J.伯卡特和S.梅特利克提出的流动定义,提出“旅游是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流动”,强调旅游的流动性。
(7)日本旅游学家律田新教授提出的目的定义,认为旅游主要是为了达到考察别的**或地方的文物制度,观赏游览风光等目的。
(8)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提出的相关定义,强调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国政府、东道地居民的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
(9)雅法尔·雅法利提出的文化定义,突出了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上述定义中对后来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的旅游定义,可以说是众多有关旅游的定义中*符合科学规范,也是较完整的一个。这个定义较全面地概括了旅游的基本特性和旅游现象的综合性,说明旅游不仅是旅游者个人的活动,而且涉及与之有关的一切关系。由于其阐述深刻而又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被国际旅游界广泛接受。20世纪70年代,国际旅游科学家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正式采用了此定义,所以又被称为艾斯特定义(IASET)。
2.审视、研究旅游达成共识的几个方面
(1)旅游必须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到异国他乡旅行的活动,不以谋生和赢利为目的。
(2)旅游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作短暂停留的活动,它完全不同于移民性质的长期居留,因为旅游者不会在旅游目的地要求就业。
(3)旅游是旅游者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既包括旅游者主体的活动,也包括由此在客观上产生的所有现象和关系。
这些共识维系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伴随国际交往、合作的日益频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在近几十年里涌现出了新的旅游现象,其中有些具有营利性特征,如现代商务旅游、会展旅游、贸易旅游。因此原先的关于旅游不具有经济性质的论断就显得不够完善与**了。
现在我们结合上述变化,对旅游作出以下定义:
旅游,是人们以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作短期停留,但不要求定居和就业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既是一种文化生活,又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二、旅游的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决定了事物和现象的归属。正确理解旅游的本质属性,可以使人们对旅游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对它的发展、管理和处理其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更能做到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旅游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讨论这一问题了。意大利学者马里奥蒂*早提出旅游是属于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观点得到德国学者鲍尔曼的支持。此后,在相当长时间里,旅游被普遍视为一项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活动,这一认识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思想。但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德国的格吕克斯曼和瑞士的汉泽克尔、克拉普夫就提出了旅游现象属于非经济性质活动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化界人士逐渐持文化论看法。不过,近期来更多的学者已越来越注意到旅游现象的非经济性本质的东西,即使一些原来持经济论的专家学者也开始扬弃自己的观点,建议广泛使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旅游。从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它必定具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特点,但旅游活动是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它必然会综合反映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复杂现象。
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旅游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维系生命,人们不得不被束缚在为谋取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中,没有闲暇去游乐。尽管人们为谋生而四处漂泊、狩猎、迁徙,但是这是一种被生活所迫的被动行为,不构成享受和娱乐,因此不能称其为旅游。进入奴隶社会,人类历史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社会分工扩大,生产力提高,产生贫富差别,奴隶制的发展与繁荣为人们外出进行经商、宗教等旅行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但这种*原始的旅行,由于受到社会条件和生产力落后的限制,只局限在极少数人范围内,无论从人次、地域范围来看都很小。近代资产**革命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生活方式和外出旅游活动。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铁路革命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使旅游规模发生了质的变化。19世纪中期,以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为首的一大批旅游经营机构的诞生、职业导游的出现、旅游指南手册的问世以及一批现代化饭店的崛起和后来为旅游活动提供方便、**的金融工具——旅行支票、信用卡的产生,使旅游经营成为一项经济活动,旅游业遂成为一个经济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和趋于稳定、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工作时间的缩短、余暇的延长,让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外出旅游的条件。旅游成为一项大众化、平民化、普及化的活动。由此可见,人类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首先,旅游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在更大的自然和社会空间中获取新的感受和心理快感为宗旨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可以说,在广览博闻中享受美感和愉悦感,是每个旅游者的起码需求。尽管旅游动机各不相同,或观光名胜古迹,或欣赏山水风光,或考察异域风情,或探亲访友,或追故怀旧……但开阔眼界,寻求超常生活的感受,陶冶情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等等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文化欲望是一致的。当社会不断前进,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人们更是越来越注重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
其次,旅游者追求的以丰富而新鲜的审美感受形成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价值,是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体现的,而这些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反映。由历史、宗教、艺术、科学、民俗风情等社会文化因素组成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的文化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