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560944692
[十位:7560944698]
页数:135
定价:¥49.80
店铺售价:¥14.90
(为您节省:¥34.90)
店铺库存: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007692526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1 21:57:17]
王**
佳木斯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1 12:58:05]
袁**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1 09:17:07]
付**
平顶山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0 12:53:16]
战*
榆林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17 19:04:24]
朱**
贵阳市
《色彩构成》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从事艺术设计和美术等视觉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员和学生编写的,书中介绍了色彩和色彩创造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实例。
本书的逻辑结构按照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生理与心理效应、色彩的美学表现与创造的顺序展开,以导论、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与生理、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彩与心理、色彩的表现与创造、流行色等八个章节划分对色彩的构成与创造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并在每一章节后安排相应的思考与练习,供学习和训练使用,这对色彩的运用和创造、色彩的审美与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使读者进入色彩表现的更高、更深的层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用书,也可作为艺术设计工作者和一般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
《色彩构成》图书目录:
1导论
1.1 人类认识色彩的历程
1.2 色彩研究的范围
1.3 色彩研究的目的
【思考与练习】
2色彩的基本原理
2.1 光线与色彩
2.2 色彩的属性
2.3 色彩的混合
2.4 色彩表示法
【思考与练习】
3色彩与生理
3.1 色彩视觉理论
3.2 色彩感觉现象
3.3 色彩错视现象
【思考与练习】
4色彩对比
4.1 色相对比
4.2 明度对比
4.3 纯度对比
4.4 面积对比
4.5 形状对比
4.6 位置对比
4.7 肌理对比
【思考与练习】
5色彩调和
5.1 色彩调和的规律
5.2 色彩调和的方法
5.3 奥斯特瓦德色彩调和论
5.4 孟塞尔色彩调和论
5.5 伊顿色彩调和论
【思考与练习】
6色彩与心理
6.1 色彩的表情
6.2 色彩的象征
6.3 色彩的联想
6.4 色彩的喜好
【思考与练习】
7色彩的表现与创造
7.1 色彩配置的原则
7.2 色彩的节奏与韵律
7.3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7.4 设计色彩的表现与创造
【思考与练习】
8流行色
8.1 “流行色”概说
8.2 流行色溯源
8.3 流行色的调查与预测
8.4 流行色的传播
8.5 流行色的规律
8.6 流行色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附录A 部分**的色彩爱好和使用习惯
附录B 人名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
《色彩构成》文章节选:
《管子》一书《权修》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是管仲为富国强兵而重视培养人才的名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源于此。它的意思是说,培养人才是**的百年大计,既十分重要,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奏效的事。“百年树人”并不是非得100年才能培养出人才,而是比喻培养人才的远大意义,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且要预先规划,长期、不间断地进行。
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形势迅猛,急缺大量的建筑建工类应用型人才。全国各地建筑类学校以及设有建筑规划专业的学校众多,但能够做到既符合当前改革形势又适用于目前教学形式的**教材却很少。针对这种现状,急需推出一系列切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的高质量**专业教材,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并且有助于加快改进应用型本科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套系列教材整体导向正确,科学精练,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符合学校、学科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普适性,尽量满足同类专业院校的需求。教材内容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成果。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搭配比例,结合目前教学课时减少的趋势适当调整了篇幅。根据教学大纲、学时、教学内容的要求,突出**、难点,体现建设“立体化”精品教材的宗旨。
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为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以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希望这套教材能够真实地体现我们的初衷,真正能够成为精品教材,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