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100.00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0 0 64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校老弟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333784689    地址:河南省 开封市 通许县 长智镇工业园区
促销广告:正版二手,消毒杀菌,择优速发
图书分类
店铺介绍
小店网上新开,有各类八成新以上书籍5万余本,欢迎各位同学莅临选购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刘金花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
ISBN:9787567506718 [十位:7567506718]
页数:324      
定价:¥39.00
店铺售价:¥14.20 (为您节省:¥24.80
店铺库存:2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333784689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是教育类、心理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培训等的参考用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关注儿童发展领域的现实热点问题,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儿童发展的一般模式;探究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和个体差异;呈现了大量国内外儿童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有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并提供解决其成长中常见心理问题的技能。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_刘金花 主编_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_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图书目录:
**章 导论
**节 概述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争论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之争论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的争论
五、不同情境中行为一致性的争论
六、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的争论
第三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过去与现在西方的儿童观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四、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二、发展研究的研究设计
三、研究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准则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三、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四、蛋白质的合成
五、显性和隐性基因
六、遗传疾病
第二节 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一、胎儿的发育过程
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第三节 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四节 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第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二、视觉的发展
三、听觉的发展
四、嗅觉和味觉
五、肤觉
第二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三、空间知觉
四、时间知觉
五、跨通道知觉——整合单通道的感觉输入
六、感知一运动结合
七、早期经验对知觉的作用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
**节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一、皮亚杰的认知机能模型:同化一顺化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型:同化一顺化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四、皮亚杰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五、对皮亚杰理论的简评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一、社会文化理论与语言发展
二、**心理机能的发展
三、*近发展区理论
四、维果茨基的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五、维果斯基研究的简评
第三节 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

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新进展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七章 儿童智力的发展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十三章 儿童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文章节选:
四、父母、教师、同伴和媒体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1.父母的影响
心理学家在父母对子女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方面看法并不完全统一。如有的认为母亲的特征对女儿的女子气的发展有影响,对儿子的男子气很少有影响;同性父母的温暖与教育会增加男女儿童适合性别行为的发展。有的研究认为女孩的女子气更多地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而不是母亲女子气的影响,指出母亲女子气多,女儿不一定也有更多的女子气。有的甚至认为儿童成年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是更多地受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而不是受与母亲关系的影响。
关于男孩形成男子气特征方面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都认为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是不太管事的,母亲是一家之主,男孩的性别同一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父亲既会惩罚孩子,又会教育他们,那就能促进男孩性别行为的发展。家里父母中哪一个占主导地位对女孩的女子气的影响似乎很少。
如果家庭中缺少父亲会对儿童性别角色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因各种原因缺少父亲,母亲成了承担子女教育**起作用的决定者,男孩往往因为得不到同一的对象而影响男子气的发展,在5岁前就与父亲分离的男孩身上表现更为明显。这些男孩在幼儿期的进攻性要比一般男孩少些,依赖性比一般男孩多些,有较多的女子概念,游戏中也多一些女子气模式的游戏,吵架时比较多的是用言语的攻击而较少用身体的攻击。如果男孩与父亲的分离是在6岁或更大一些,他们的行为就与核心家庭长大的男孩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支持了学前期可能有一个性别角色敏感期存在的假设。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男孩缺乏男子气与男孩从小没有一个可供模仿的父亲有关,现在一些研究已表明原因并不完全在此。在没有父亲的家庭里,母亲往往更加宠爱自己的儿子,给予过度的关心和照顾。而过度的保护和限制,使他们从小就无法从事男孩的冒险活动。如果他们的母亲并不采取这样的态度,同时又积极地鼓励他们独立的探索活动和男子气的行为,那么,这些没有父亲的男孩不一定会产生性别角色分裂的问题。
没有父亲或缺少父亲对女孩也有影响,只是比对男孩的影响要小些。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青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据有的研究认为,离婚家庭的女孩和父亲去世的女孩与异性交往时都有点焦虑,但处理焦虑的方式可能不同。前者渴望结婚,认为这是幸福的保证,后者或者认为世上没有多少男子可以像父亲那么好,或者认为世上的男子都很好,值得尊敬。
西方的研究大多认为,在男女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问题上,虽然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对父亲的作用估计得更重要一些。这个结论是否具有跨文化的意义,还得进一步探讨。另外,对于家庭中缺少父亲或母亲以后,如何用其他方式来发展男女儿童合适的性别行为问题也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