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25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21 9 22 36 131 455 13707
本店铺共有 48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商品问题
22
46%
发货问题
20
42%
退款问题
5
10%
其他
1
2%
已解决
48
100%
店主称呼:小张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924022418    地址:广东省 广州市 天河区 东莞庄南街31号
促销广告:有偿提供图书发票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满19包邮!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只收5元的首重费用,免收续重费用!合作快递有百世汇通快递,邮政小包(全国任何地方都能到),有偿提供图书发票!需要报销的请在线联系客服开发票
店铺介绍
购书满19元包邮 另外购书可提供正规机打发票,发票另收8个点,需要请联系!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王晓梅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学常识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ISBN:9787801757265 [十位:7801757262]
页数:361      
定价:¥36.00
店铺售价:¥14.40 (为您节省:¥21.60
店铺库存:0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924022418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学常识》内容提要:
假如有人问你:“唐宋八大学”是哪八个人?古希腊两大史诗各叫什么?元曲的代表作家作品是什么?什么是“楚辞”?《威尼斯商人》的作者是谁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出自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悲惨世界》的内容是什么?“诗仙”是我国哪个诗人的别称?……这些问题你能答得出来吗?这些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零散而又难以查寻。为此,我们将2000多个基础的文学常识辑录在一起,让你用*少的时间,掌握*多的文学知识,使中外五千年文学精华,尽收眼底。
《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学常识》图书目录:
中国文学
文体、术语、理论
文学
国学
体裁
诗歌
诗、词、曲的区别
诗歌的分类
古诗
古体诗
绝句
近体诗
新诗
抒情诗
叙事诗
说理诗
自由诗
格律诗
散文诗
乐府诗
文人诗
民歌
信天游

词的分类
词牌
竹枝词
敦煌曲子词
诗词术语:韵、平仄、对偶、用典
散曲
散曲的分类
元杂剧
南戏
宋元话本
宋金诸宫调
古文
古文辩类的论、说、原、辩
古文记叙类的传、行状、碑记、记
古文告语类的策、表、疏、书、奏议
古文的序、跋
古文的铭文
古文的祭文
古文的铭
楚辞
骚体
汉赋
骈文
变文
唐传奇
文赋
诗话
拟话本
八股文
弹词和鼓词
史书的体例
小说
小说的分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历史小说
谴责小说
神话小说
武侠小说
轶事小说
志怪小说
言情小说
章回小说
科幻小说
侦破小说
讽刺小说
戏剧
戏剧的分类
悲剧
喜剧
正剧
话剧
歌剧
舞剧
诗剧
街头剧
活报剧
广播剧
历史剧
儿童剧
多幕剧
独幕剧
散文
杂文
随笔
游记
小品文
传记文学
报告文学
民间文学
神话
寓言
童话
新闻
通讯
政治评论
思想评论
文艺评论
读后感
解说词
笔记文
文学评论
文学传统
四分法
郑卫之音
四声八病
讽喻
思无邪
三表法
缘情说
为情造文,为文造情
不平则鸣
文从字顺
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穷而后工
移情
劝百讽一
以文为诗
别是一家
场面
意象
象征
议论
白描
叙述
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反讽
文学并称
一祖三宗
乐府双璧
史学双璧
两司马
二陆
二安
清代两大传奇
三冯
三李
三苏
三袁
三曹
三谢
三崔
三易
乐府三绝
三言二拍
三公奇案
三吏三别
三教九流
骈文三才
宁都三魏
岭南三家
春秋三传
柳氏三绝
元嘉三大家
北地三才
桐城三祖
江左三大家
清初三大儒
清初三遗老
清初散文三大家
三红一创
四史
四家诗
明初四杰
汉赋四杰
姚门四杰
临川四梦
中兴四大诗人
苏门四学士
元曲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
南戏四大传奇
四大古典小说
四大民间故事
四大谴责小说
元杂剧四大悲剧
晚清四大小说家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四书五经
五大奇书
史书五类
宋代五子
“左联”五烈士
六艺
竹溪六逸
浙西六家
苏门六君子
郭沬若的六大历史剧
前七子
后七子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永州八记
竟陵八友
唐宋八大家
九僧
九章
易堂九子
闽中十子
西泠十子
十家
十通
十才子书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儒家十二哲人
十三经
二十二子书
儒家七十二贤人
百家争鸣
屈宋
扬马
段王
潘陆
陶谢
颜谢
班马
班张
张蔡
元白
王孟
皮陆
风骚
苏辛
苏梅
苏黄
枚马
沈宋
高岑
韩孟
温李
姜张
韩柳
周柳
周姜
大小阮
大小李杜
苏黄米蔡
南施北宋
南洪北孔
流派、运动、风格、社团
古代文学部分
诸子百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阴阳家
名家
农家
纵横家
汉初政论散文
汉初历史散文
柏梁体
东汉五言诗
魏晋玄学
玄言体
建安风骨
左思风力
竹林七贤
正始体
太康体
元嘉体
游仙诗
玄言诗
山水田园诗
永明体
齐梁体
宫体诗
徐庚体
玉台体
南唐词派
初唐四杰
韩孟诗派
大历十才子
田园诗派
边塞诗派
新乐府运动
古文运动
韩愈诗派
花间词派
南唐词人
西昆体
上官体
应制体
元和体
长庆体
香奁体
婉约派
豪放派
诗文革新运动
试贴体
江西诗派
大晟词人
辛派词人
永嘉四灵
江湖诗人
台阁体
茶陵诗派
元祐体
吴江派
临川派
前后七子复古派
唐宋派
公安派
竟陵派
几社
苏州派
复社
阳羡词派
神韵说
格调说
性灵说
肌理说
桐城派
阳湖派
常州词派
红学
现当代文学部分
诗界革命
同光体
春柳社
南社
鸳鸯蝴蝶派
甲寅派
白话文运动
乡土文学
新感觉派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南国戏剧运动
湖畔诗社
浅草社
学衡派
语丝社
现代评论派
沉钟社
未名社
狂飙社
太阳社
新月派
朝花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海派
京派
第三种人
东北作家群
延安民歌运动
新秧歌运动
泥土社
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
盐分地带文学
反思文学
样板戏
伤痕文学
改革文学
朦胧诗
典故
一字千金
七步之才
人面桃花
八十二岁的状元
三寸不烂之舌
子虚乌有
为人作嫁
孔融让梨
斗米折腰
车胤囊萤
乐羊子妻
司空见惯
曲高和寡
江郎才尽
苏秦之叹
咏絮才高
孟母三迁
郊寒岛瘦
春风得意
洛阳纸贵
蚍蜉撼树
梅妻鹤子
嵇康弹琴
窦燕山教子
作家
先秦两汉作家
墨子
老子
左丘明
孔子
孙子
孟子
庄子
屈原
荀况
宋玉
韩非
吕不韦
列子
贾谊
枚乘
刘安
司马相如
东方朔
司马迁
刘向
扬雄
王充
班固
张衡
蔡琰
魏晋南北朝作家
孔融
曹操
王粲
诸葛亮
曹丕
曹植
陈琳
阮籍
傅玄
嵇康
陈寿
潘岳
左思
张协
陆机
刘琨
干宝
王羲之
陶渊明
谢灵运
鲍照
范晔
江淹
刘义庆
沈约
谢跳
萧沂
钟嵘
郦道元
刘勰
萧统
庾信
隋唐五代十国作家
杨素
骆宾王
卢照邻
杜审言
苏味道
王勃
杨炯
宋之间
刘希夷
上官仪
沈佺期
贺知章
张若虚
陈子昂
李峤
张九龄
王之涣
孟浩然
李颀
王昌龄
王维
李白
高适
崔颢
储光羲
常建
刘长卿
杜甫
岑参
元结
钱起
张继
韦应物
李益
孟郊
王建
韩愈
刘禹锡
白居易
柳宗元
贾岛
元稹
李贺
杜牧
温庭筠
李商隐
陆龟蒙
皮曰休
韦庄
聂夷中
韩僱
杜苟鹤
冯延巳
李煜
宋代作家
柳开
王禹偶
林逋
柳永
范仲淹
张先
晏殊
尹洙
梅尧臣
欧阳修
苏舜钦
苏洵
周敦颐
司马光
王安石
晏几道
沈括
苏轼
苏辙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周邦彦
叶梦得
李清照
陈与义
张元干
岳飞
洪迈
陆游
范成大
尤袤
杨万里
朱熹
辛弃疾
姜夔
戴复古
刘克庄
文天祥
严羽
金代作家
王若虚
元好问
元明作家
萨都剌
关汉卿
白朴
马致远
张养浩
张可久
王实甫
郑光祖
纪君祥
高明
睢景臣
宋濂
刘基
罗贯中
高启
于谦
李东阳
王九思
唐寅
李梦阳
施耐庵
归有光
吴承恩
梁辰鱼
徐渭
王世贞
李贽
汤显祖
袁宏道
冯梦龙
凌濛初
钱谦益
徐霞客
张岱
张溥
清代近代作家
金圣叹
黄宗羲
李渔
顾炎武
尤侗
朱彝尊
蒲松龄
洪昇
孔尚任
纳兰性德
方苞
沈德潜
郑燮
吴敬梓
全祖望
曹雪芹
袁枚
纪昀
蒋士铨
姚鼐
洪亮吉
李汝珍
林则徐
龚自珍
魏源
林纾
严复
刘鹗
康有为
吴趼人
李宝嘉
章太炎
曾朴
梁启超
王国维
现当代文学作家
刘大白
鲁迅
苏曼殊
周作人
林觉民
柳亚子
胡适
刘半农
郭沬若
许地山
叶圣陶
洪深
张恨水
邹韬奋
林语堂
茅盾
郁达夫
徐志摩
田汉
王统照
朱自清
郑振铎
翦伯赞
老舍
闻一多
方志敏
瞿秋白
苏雪林
冰心
阿英
夏衍
李金发
蒋光慈
柔石
沈从文
胡风
梁实秋
冯雪峰
胡也频
巴金
丁玲
沙汀
艾芜
戴望舒
臧克家
冯至
赵树理
吴伯箫
张天翼
李健吾
萧军
周立波
陈白尘
傅雷
萧乾
殷夫
吴晗
曹禺
艾青
钱钟书
姚雪垠
卞之琳
杨绛
萧红
何其芳
邓拓
穆时英
孙犁
唐搜
杨朔
杨沬
周而复
徐迟
梁斌
严文井
田间
柳青
刘白羽
林海音
穆旦
琦君
秦牧
郭小川
魏巍
张爱玲
王汶石
杜鹏程
李季
峻青
马烽
曲波
贺敬之
金庸
茹志鹃
梁羽生
高晓声
陆文夫
宗璞
李準
余光中
柯岩
王愿坚
玛拉沁夫
流沙河
邓友梅
从维熙
王蒙
冯德英
李敖
刘绍棠
张贤亮
谌容
张洁
琼瑶
周国平
蒋子龙
刘心武
冯骥才
席慕容
三毛
霍达
施叔青
周国平
李存葆
余秋雨
张承志
北岛
路遥
张抗抗
舒婷
王小波
毕淑敏
贾平凹
韩少功
王安忆
方方
莫言
顾城
铁凝
池莉
王朔
余华
苏童
海子
张小娴
作品、文集、名篇
古代文学部分
《诗经》
《关雎》
《穆天子传》
《尚 书》
《春秋》
《楚辞》
《离骚》
《九歌》
《左传》
《国语》
《晏子春秋》
《吕氏春秋》
《论语》
《墨子》
《孟子》
《庄子》
《孙子兵法》
《山海经》
《战国策》
《淮南子》
《公羊传》
《乐府诗集》
《史记》
《说苑》
《汉书》
《后汉书》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陌上桑》
《说文解字》
《两都赋》
《赤壁赋》
《出师表》
《三国志》
《文赋》
《西京杂记》
《搜神记》
《拾遗记》
《桃花源记》
《世说新语》
《幽明录》
《神灭论》
《文心雕龙》
《玉台新咏》
《照明文选》
《诗品》
《古文苑》
《述异记》
《水经注》
《齐民要书》
《洛阳伽蓝记》
《颜氏家训》
《春江花月夜》
《滕王阁序》
《河岳英灵集》
《花间集》
《长恨歌》
《霍小玉传》
《莺莺传》
《柳毅传》
《虬髯客传》
《南柯太守传》
《漱玉词》
《乐章词》
《酉阳杂俎》
《太平广记》
《西昆酬唱集》
《太平御览》
《千家诗》
《梦溪笔谈》
《沧浪诗话》
《花庵词选》
《乐府雅集》
《稼轩长短句》
《岳阳楼记》
《李师师外传》
《碾玉观音》
《东京梦华录》
《容斋随笔》
《夷坚志》
《资治通鉴》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中州集》
《窦娥冤》
《西厢记》
《汉宮秋》
《赵氏孤儿》
《拜月亭》
《倩女离魂》
《清平山堂话本》
《永乐大典》
《浣纱记》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
《水浒传》
《长生殿》
《三国演义》
《西游记》
《封神演义》
《三侠五义》
《金瓶梅》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
《日知录》
《好逑传》
《牡丹亭》
《列朝诗集》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
《红楼梦》
《古文观止》
《四库全书》
《全唐诗》
《说岳全传》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镜花缘》
《阅微草堂笔记》
《闲情偶寄》
《清忠谱》
《孽海花》
《儿女英雄传》
《二十四史》
《唐诗三百首》
《薑斋诗话》
《康熙字典》
《海上花列传》
《饮冰室诗话》
《人间词话》
现当代文学部分
《呐喊》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朝花夕拾》
《野草》
《女神》
《死水》
《尝试集》
《屈原》
《雷雨》
《原野》
《日出》
《北京人》
《沉沦》
《二月》
《背影》
《春蚕》
《蚀》
《子夜》
《边城》
《茶馆》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倪焕之》
《龙须沟》
《生死场》
《风雪夜归人》
《升官图》
《南行记》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围城》
《财主底儿女们》
《家》
《三里湾》
《白毛女》
《兄妹开荒》
《王贵与李香香》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莎菲女士日记》
《李有才板话》
《小二黑结婚》
《暴风骤雨》
《上海的早晨》
《三块钱国币》
《三家巷》
《红旗谱》
《创业史》
《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苦菜花》
《淘金记》
《还乡记》
《荷花淀》
《平凡的世界》
《文化苦旅》
外国文学
文体、术语
史诗
十四行诗
东方叙事诗
大诗
悬诗
乡歌
牧歌
虔诚诗
自由诗
素体诗
南方组诗
叙事歌谣
德国骑士爱情诗
正剧
假面剧
情节剧
滑稽剧
社会问题剧
即兴喜剧
境遇剧
新喜剧
闹剧
小品文
私小说
犹太小说
科幻小说
哲理小说
恐怖小说
哥特小说
骑士小说
流浪汉小说
书信体小说
侦探推理小说
边疆系列小说
俳句
谣曲
卡夫卡式
硬汉形象
冰山原则
“小人物”
“奥勃洛摩夫”性格
忏悔**
托尔斯泰主义
美丑对照原则
框架结构
莎士比亚化
古今之争
黑人性
福斯塔夫式背景
亚历山大的诗行
文学术语表
流派、现象、思潮、运动
人文主义
古典主义
未来主义
印象主义
自然主义
达达主义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
象征主义
感伤主义
启蒙主义
颓废主义
意象主义
新古典主义
新现实主义
新浪漫主义
后现代主义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结构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白桦派
白潮派
决意派
自然派
西欧派
耶拿派
新思潮派
新感觉派
阿克梅派
海德堡派
新小说派
新批评派
大学才子派
百科全书派
帕尔纳斯派
埃及现代派
新兴艺术派
精神分析派
意识流小说派
“九八年一代”
骑士文学
教会文学
废奴文学
物语文学
沙龙文学
吠陀文学
黑人文学
解冻文学
传奇文学
民粹派文学
宪章派文学
巴洛克文学
战后派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
虔诚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
揭露黑幕运动
垮掉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荒诞派戏剧
黑色幽默
黑山派诗歌
影主义诗歌
七星诗社
文艺复兴
爱尔兰文艺复兴
日本文艺家协会
前苏联作家协会
朝鲜作家同盟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并称
古希腊两大史诗
印度两大史诗
世界三对慕名兄弟作家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
世界文坛三大怪杰
西方现实主义三先驱
文艺复兴三**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英国诗坛的三颗**
勃朗特三姐妹
三个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三大文学批评家
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
四大民族史诗
挪威文坛四杰
作家
古希腊、罗马
荷马
萨福
伊索
埃斯库罗斯
品达罗斯
索福克勒斯
希罗多德
欧里庇得斯
修昔底德
阿里斯托芬
亚里士多德
普劳图斯
维吉尔
贺拉斯
奥维德
塞内加
希腊
埃里蒂斯
帕拉马斯
西班牙
塞万提斯
佩雷斯
贝纳文特
阿莱克桑德雷
塞拉
意大利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哥尔多尼
莱奥帕尔迪
乔万尼奥里
邓南遮
皮兰德娄
黛莱达
蒙塔莱
夸齐莫多
卡尔维诺
英国
乔叟
莫尔
斯宾塞
培根
莎士比亚
马洛
本·琼生
弥尔顿
笛福
斯威夫特
蒲柏
理查逊
菲尔丁
斯特恩
华兹华斯
司各特
柯勒律治
奥斯丁
拜伦
雪莱
济慈
布朗宁夫人
萨克雷
狄更斯
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丽·勃朗特
艾略特
哈代
斯蒂文森
柯南道尔
伏尼契
威尔斯
高尔斯华绥
罗素
伍尔夫
毛姆
劳伦斯
艾略特
爱尔兰
王尔德
萧伯纳
叶芝
乔伊斯
辛格
贝克特
苏格兰
彭斯
法国
拉伯雷
蒙田
高乃依
拉封丹
莫里哀
布瓦洛
拉辛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布丰
卢梭
狄德罗
博马舍
萨德
斯塔尔夫人
夏多布里昂
司汤达
拉马丁
巴尔扎克
大仲马
雨果
梅里美
乔治·桑
缪塞
戈蒂耶
鲍狄埃
福楼拜
波德莱尔
法布尔
小仲马
凡尔纳
都德
左拉
马拉美
法朗士
莫泊桑
罗曼·罗兰
纪德
普鲁斯特
莫里亚克
萨特
尤内斯库
加缪
荷兰
伊拉斯谟
比利时
梅特林克
挪威
易卜生
比昂松
汉姆生
温塞特
冰岛
拉克斯内斯
瑞典
斯特林堡
海登斯塔姆
卡尔费尔特
芬兰
西伦佩
丹麦
安徒生
勃兰兑斯
吉勒鲁普
鼓托皮丹
延森
德国
歌德
席勒
蒂克
霍夫曼
格林兄弟
海涅
冯塔纳
韦尔特
莱辛
让·保尔
施莱格尔兄弟
海泽
尼采
亨利希·曼
托马斯·曼
黑塞
德布林
雷马克
西格斯
伯尔
奥地利
茨威格
卡夫卡
瑞士
凯勒
施皮特勒
匈牙利
裴多菲
米克沙特
俄国、前苏联
克雷洛夫
普希金
果戈理
别林斯基
冈察洛夫
赫尔岑
谢甫琴科
莱蒙托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杜勃罗留波夫
柯罗连科
契诃夫
高尔基
库普林
勃洛克
阿·托尔斯泰
扎米亚京
阿赫玛托娜
马雅可夫斯基
帕斯捷尔纳克
布尔加科夫
伊林
叶赛宁
法捷耶夫
奥斯特洛夫斯基
肖洛霍夫
索尔仁尼琴
布罗斯基
捷克
伏契克
米兰·昆德拉
波兰
密茨凯维支
显克维支
普鲁斯
米沃什
保加利亚
伐佐夫
美国
富兰克林
欧文
爱默生
霍桑
爱伦·坡
斯陀夫人
惠特曼
梅尔维尔
狄金森
马克·吐温
詹姆斯
鲍姆
欧·亨利
德莱塞
杰克·伦敦
辛克莱
海伦·凯勒
刘易斯
庞德
奥尼尔
史沬莱特
菲茨杰拉尔德
福克纳
海明威
米切尔
斯坦贝克
埃德加·斯诺
赖特
贝娄
凯鲁亚克
海勒
古巴
马蒂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阿根廷
博尔赫斯
澳大利亚
怀特
埃及
塔哈·侯赛因
纳吉布·马哈福兹
南非
戈迪默
库切
尼日利亚
沃尔·索因卡
波斯
菲尔多西
萨迪
哈菲
贾米
印度
蚁垤
迦梨陀娑
查特吉
泰戈尔
普列姆昌德
安纳德
钱达尔
黎巴嫩
纪伯伦
伊朗
萨迪克·赫达亚特
土耳其
纳齐姆·希克梅特
越南
阮攸
泰国
西巫拉帕
印度尼西亚
普拉姆迪亚
朝鲜
崔致远
李箕永
赵基天
日本
紫式部
世阿弥
井原西鹤
松尾芭蕉
近松门左卫门
森鸥外
二叶亭四迷
夏目漱石
岛崎藤村
志贺直哉
芥川龙之介
川端康成
宫本百合子
小林多喜二
三岛由纪夫
渡边淳一
大江健三郎
村上春树
作品
古希腊
《荷马史诗》
《伊索寓言》
《圣经》
《雅歌》
《新约全书》
古巴比伦
《一千零一夜》
印度
《罗摩衍那》
《吉檀迦利》
《戈丹》
日本
《万叶集》
《源氏物语》
《雪国》
意大利
《神曲》
《新生》
《十日谈》
《斯巴达克思》
英国
《贝奥武夫》
《失乐园》
《力士参孙》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
《鲁滨逊飘流记》
《艰难时世》
《双城记》
《格列佛游记》
《汤姆·琼斯》
《简·爱》
《大卫·科波菲尔》
《尤利西斯》
《牛虻》
《坎特伯雷故事集》
《荒原》
《哈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唐璜》
《傲慢与偏见》
《德伯家的苔丝》
法国
《巨人传》
《红与黑》
《拉辛与莎士比亚》
《人间喜剧》
《欧也妮·葛朗台》
《悲惨世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
《巴黎圣母院》
《包法利夫人》
《伪君子》
《吝啬鬼》
《鼠疫》
《局外人》
《茶花女》
《漂亮朋友》
《追忆似水年华》
《基度山伯爵》
《第二性》
德国
《少年维特之烦恼》
《阴谋与爱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美国
《毛猿》
《白鲸》
《汤姆叔叔的小屋》
《红字》
《老人与海》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美国的悲剧》
《马丁·伊登》
《喧哗与骚动》
《飘》
《第二十二条军规》
俄国、前苏联
《卡拉马佐夫兄弟》
《罪与罚》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战争与和平》
《汁甫盖尼·奥涅金》
《母亲》
《青年近卫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静静的顿河》
西班牙
《堂·吉诃德》
挪威
《玩偶之家》
奥地利
《变形记》
捷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知识储备
桂冠诗人之*
外国文学作家之*
外国文学作品之*
外国文学中的神话传说人物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
世界**文学家与文学名著
与世界历史密切相关的十部书
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三部曲”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世界十大文豪
世界十大古典悲剧作家及作品
世界十大古典喜剧作家及作品
世界奇书博览
中国诗歌之*
中国小说之*
中国戏剧之*
中国散文之*
中国作家之*
中国文学之*其他
中国名著的写作时间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
常见古书的合称
中国书籍之*
巨著万言 书评一句
古代诗歌名家的艺术特色
中国**作家的原名
中国古典名著的译名
中国文学及**人物的另称
文学居士知多少
历史上的10位女诗(词)人
二十四史及作者
古代史学八大家
清代《说文》四大家
唐代诗人别称
中国古代作品命名的形式
汉字究竟有多少
古代各诗体的具体含义
各传的解释
国学分类法
“史”与“志”的区别
“教师”在古代的各种名称
词牌名称的来源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老子的诸多封号
历代名诗名句及作者、朝代
历代咏月佳句
励志古语30句
古典诗文中银河的别称
少数民族的文学
*能代表中国文化的40种书
红楼人物归谱
清代的七大藏书楼
近代四大藏书楼
《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学常识》文章节选:
中国文学
文体、术语、理论
文学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国学
“国学”的说法,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在章太炎、鲁迅、王国维、胡适等一大批国学大师的推动下。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
国学又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分。
体裁
体裁又称“样式”。一般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别。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艺作品结构的稳定形式。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地有新的体裁产生。我国文学体裁大多采用四分法分类,即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每一种文学体裁中,又分为若干样式。
诗歌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它产生于劳动中,具有想象丰富。饱含感情,音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诗歌以情感为直接表现对象,表达人民情感的诗作往往深受人民喜爱,成为不朽之作。诗歌就形式方面而言有格律诗、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就音律方面而言,有韵诗、无韵诗两类;至于叙事诗和抒情诗,则是按表现内容划分的。
诗、词、曲的区别
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诗歌*高成就在唐代;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词的鼎盛时期在宋代;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句法更为灵活,盛行在元代。
诗歌的分类
1.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分抒情诗、叙事诗等;
2.按所表现的内容分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牧歌、颂歌、哀歌、哲理诗等:
3.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打油诗、格律诗、自由诗、十四行诗、散文诗、民歌等。
古诗
广义的“古诗”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一切用古汉语写成的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部分。所谓“古”和“近”,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了一种“格律诗”,当时人称为“近体”,那么对唐以前的诗,便称为“古体”了。
古体诗
唐以前的诗的称呼。它不受格律形式的限制,押韵自由,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声,可长可短,不讲平仄、对仗。它包括《诗经》、古乐府、乐府民歌及六朝以前文人所写的四、五、六、七杂言诗,都称为“古体诗”。
绝句
绝句又叫“截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七言均四句,押韵平仄较自由。就诗歌分类而言,古绝句实际上可视为形式自由的古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萌芽于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其特点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一定的规律。它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新诗
新诗是“五四”以来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它冲破了古体诗歌严格的格律束缚,在借鉴外国诗歌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采用运行加工提炼的白话语言,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
抒情诗
抒情诗的特点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即使是描绘典型事物也是为了言志或寄情。其志其情,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活,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叙事诗
叙事诗的特点是以叙事为主,与抒情诗相比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但它的叙事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要求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说理诗
说理诗从广义上来讲包含在抒情诗内,它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哲理。
自由诗
自由诗的特点是不受格律限制,其字数、句数完全按抒情、叙事的需要而定。多采用口语,有一定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能够比较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
格律诗
格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指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的诗。它的字数、句数、节数、平仄音调、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需要变化,也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现代格律诗,形式比旧格律诗自由,但仍讲求格律。
散文诗
诗歌的一种体式。具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深刻内涵的散文式的诗体。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常在有限的篇幅中包藏丰富的哲理或发人深省之处,引人联想和揣摩,给人以启迪。它每句无固定字数。整散不一,也不分行排列,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虽形散而神聚,富有诗的神韵。
乐府诗
乐府诗是古代一种与音乐有关的诗体,两汉时*为盛行。汉乐府诗创制了杂志体诗歌以及完整的五言诗,内容有较多的叙事性,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体诗歌的新发展。**的作品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文人诗
文人诗是有些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就不再是民歌了,只能说是用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属于文人诗。
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文人整理而成。
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形式自由灵活;两句一节,可以换韵;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七言为主,灵活多变。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型格律诗体。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了燕乐。它与传统的“雅乐”相对而言,称为“俗乐”,当时的词,就是和这种新兴音乐的乐曲相配的歌词。词的名称,是和曲调相对而言的。约从盛唐开始,由乐定词,并开始讲究声律平仄,如李白的《清平乐》和《敦煌曲子词》中的一些民间作品。至中唐作词已渐成风气。刘禹锡、自居易、王建等人填的一些小词,以及当时不少民问词,不仅句度参差,而且声律错落,标志着词体形式已经诞生了。可以说,词是在吸收了近体诗的声律规则以及杂言诗的长短句式基础上形成的。
词的分类
词起源于唐代,*初是酒筵歌席上歌女唱的小曲。这种小曲,当时称为令曲。令曲*多不过五六十个字。北宋中期,柳永、周邦彦等人创造了长篇的词调,每首词多至一百数十字。这种词,称为慢词。从令词发展到慢词,中间还经过引、近的阶段。例如“清波引”“祝英台近”、“临江仙”、“风入松”之类,它们字数比令曲多,比慢词少,平均每首为七八个字。宋代人把词分为令、慢两类,引、近属于令曲。明代的张挺分为三类:令词日小令,引、近日中调,慢词日长调,而且他规定了五十六字以下为小令,五十六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从此以后,明清两代的词选集,差不多都依此分类。按其风格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牌
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曲调名称。词牌总共有一千多个。初期的词,曲调与内容是一致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到了后来。曲调、内容才分开。词牌只标明曲调,不再作为题目。
(1)原乐府曲名移作词调名。如“清平乐”、“采桑子”、“杨柳枝”、“石外l慢”等。
(2)以本词的字数命名。如“十六字令”、“百字令”、“三字令”等等。
(3)以人名作词调名。如“虞美人”、“沁园春”、“念奴娇”、“昭君怨”等等。
(4)调名取自历史或传说故事。如“菩萨蛮”、“雨铃”、“扬州慢”、“破阵子”等。
(5)用表内容的题目作词调名。如“浪淘沙”、“洞元春”、“探春令”等等。
(6)取诗词语句作调名。如“晴偏好”、“忆江南”、“卜算子”、“忆秦娥”、“西江月”、“鹧鸪天”、“鹊桥仙”、“踏莎行”、“蝶恋花”、“一剪梅”、“渔家傲”、“满庭芳”、“贺新郎”等等。
(7)沿用唐教坊曲名作调名。如“水调歌头”、“浣溪沙”、“朝天子”、“木兰花”、“满江红”等。
竹枝词
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原本是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的民间歌曲。中唐前期的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唐穆宗时,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的《竹枝词》2首、《竹枝词》9首,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其后作者颇多,大都描写人情风土,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唐代的《竹枝词》歌词不甚拘平仄,可歌唱,后用为词牌。
一敦煌曲予词
曲子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燕乐促使大量固定曲度的乐曲流行,声度词成为普遍的歌词创作方法,歌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而产生,被称为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指从敦煌洞窟中发掘出来的作品。它是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反映了曲子词转变为词之前的形态,与文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敦煌曲子词主题丰富、题材广阔。从形式上看,朴实自然,流利清新,富于表演性和故事性,是敦煌曲子词的特征。词一般仅以单片或双片成篇,而敦煌曲子词常用多首乃至数十首联章的体裁。
诗词术语:韵、平仄、对偶、用典
韵是一种词诗术语。和谐的声音称为韵,诗一般都要押韵。中国诗歌通常两句一韵,押在双句之末,古体诗的声调较自然,以读来顺口为标准,近体诗则有一定的平仄规律。
平仄是一种词诗术语。中国语言中有平上去入四声,四声中除平声之外,其他都是仄声。
对偶是种词诗术语。一种文章修辞法,可以两事相类,两事相连,两事相偶,也可以两事含义相反,如“口蜜”对“腹剑”。
用典多半是引用历史或神话中的片段。
散曲
散曲是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句歌词。但词发展到南宋姜夔等人时就不可以歌唱,而是应用于诗,这样便在民间乐曲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新诗体,就是“曲”。曲前面再加一个“散”字,是为了与“剧曲”区别。因为散曲在于歌唱,剧曲不但歌唱而且还要有表演动作。我们讲的散曲,主要指北散曲,它比元杂剧出现得早。元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的北散曲。散曲和杂剧都称为曲,但散曲是诗歌,杂剧是戏剧。
散曲的分类
散曲基本上分成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它是一首独立的小曲,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水仙子》、《新水令》等,不同的曲牌不仅字数不同。每句的长短不同,而且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如果作者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一支小令难以容纳,还可以把两三支宫调相同、音律能协和连唱的小令连结在一起(*多只能三曲)。这种形式称为带过曲,即一曲带上另外一二支曲子的意思。带过曲的组合有一定规律,它必须内容衔接、节奏和谐、浑然一体。带过曲仍属小令范畴,不过是小令的变体。套数又叫套曲,它吸收了宋大曲、转踏和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连缀在一起。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曲,多则不限。多达三十支以上的套数,连缀时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套数必须一韵到底。它标调的方式是以宫调和**支曲的曲牌作为调名,如马致远的名曲《双调·夜行船》、《秋思》由七支曲予连缀而成,而**支曲子《夜行船》就和宫调名列在一起,作为套曲的标名。
元杂剧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是入乐的抒情诗。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是在民间戏曲、宋金院本(指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诸宫调等基础上融合歌舞、讲唱、滑稽戏等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它将属于同一宫调的两个以上的曲调编排起来。组成“一套”,然后“一套”联接“一套”,成为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民间俗称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个阶段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民间歌舞的小戏。第二个阶段在南宋时代,南戏进入临安和其他城市,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如宋杂剧、诸宫调、唱赚、大影戏等,发展成为大戏。今存《张协状元》,就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第三个阶段是元代初期到中期,南戏文与北杂剧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使得南戏又获得比较**的形式。今存《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都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第四个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南戏更有了突出的发展,而北杂剧却出现了衰落的趋势。《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南戏名剧,相继出现。这种新发展,为后来明代南戏系统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话本
是指宋元时代说话艺人表演所用底本。宋元说话艺术分为小说、讲史、说经等。小说家的话本称为小说,均为短篇故事。按题材又分为灵隆、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妖术等八类。现存的宋元小说话本约有三四十篇,见于明人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古今小说》等书。其中较**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等。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篇幅较长,演说历史故事。作品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说经是讲说佛经故事,没有话本流传。话本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形式,继承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传统,对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影响很大,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等明清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便是宋元话本继续发展的产物。
宋金诸宫调
诸宫调是北宋时兴起的一种说唱技艺。因集合若干套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交替演唱,所以得此名称。诸宫调演唱的方式。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曲。每段曲词都组成套曲,仅各别处用单曲演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