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1年06月
ISBN:9787300137636
[十位:7300137636]
页数:649
定价:¥49.80
店铺售价:¥34.50
(为您节省:¥15.30)
店铺库存:6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7479154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03 11:23:09]
韩**
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31 17:40:04]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31 08:50:09]
舒**
宜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30 21:58:03]
唐**
郑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30 14:20:15]
田**
毕节市
《国学导读》内容提要:
刘兆?、江弘毅等编著的《国学导读》旨在论述国学的内涵以及国学
研究的方法、获取资料的方式与研修国学的基本常识,分为经、史、子、
集四大部分,每部分对相关的国学名著与典籍做了相当细致的介绍与梳理
,并对国学的基本论著、基本流派与学术观点作出点评,对于初涉国学的
读者来说,可谓“曲径通幽”,而对于国学研究者,《国学导读》亦有纵
深性的解读与提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篇 概说
**章 国学的名义及其内涵
第二章 研治国学的方法
**节 熟读基本要籍
第二节 明了学术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 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四节 善用工具书
第三章 研治国学的资料
**节 图书资料
第二节 非图书资料
第四章 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
**节 目录学
第二节 版本学
第三节 校雠学
第二篇 经部
**章 概说
第二章 《易经》
第三章 《尚书》
第四章 《诗经》
第五章 “三礼”
第六章 《春秋》三传
第七章 《论语》
第八章 《孟子》
第九章 《孝经》
第十章 《尔雅
《国学导读》图书目录:
刘兆?、江弘毅等编著的《国学导读》旨在论述国学的内涵以及国学
研究的方法、获取资料的方式与研修国学的基本常识,分为经、史、子、
集四大部分,每部分对相关的国学名著与典籍做了相当细致的介绍与梳理
,并对国学的基本论著、基本流派与学术观点作出点评,对于初涉国学的
读者来说,可谓“曲径通幽”,而对于国学研究者,《国学导读》亦有纵
深性的解读与提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篇 概说
**章 国学的名义及其内涵
第二章 研治国学的方法
**节 熟读基本要籍
第二节 明了学术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 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四节 善用工具书
第三章 研治国学的资料
**节 图书资料
第二节 非图书资料
第四章 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
**节 目录学
第二节 版本学
第三节 校雠学
第二篇 经部
**章 概说
第二章 《易经》
第三章 《尚书》
第四章 《诗经》
第五章 “三礼”
第六章 《春秋》三传
第七章 《论语》
第八章 《孟子》
第九章 《孝经》
第十章 《尔雅》
第三篇 史部
**章 概说
**节 史的意义
第二节 史的分类
第三节 史家的“四长”
第二章 纪传
**节 纪传的由来
第二节 纪传的体例
第三节 纪传体的史书
第三章 编年
**节 编年的由来
第二节 编年体的史书
第四章 纪事本末
**节 纪事本末的由来
第二节 纪事本末体的重要史书
第五章 政书
**节 政书的由来
第二节 政书的史书
第六章 国别体史书
第七章 史评与史论
**节 史评、史论的由来
第二节 史评、史论的史书
第八章 目录
第四篇 子部
**章 概说
**节 “子学”的定义
第二节 诸子的渊源
第三节 诸子的派别
第四节 “子学”(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二章 儒家
**节 孔子
第二节 孟子
第三节 荀子
第三章 墨家
**节 墨子
第四章 法家
**节 法家先驱
第二节 韩非子
第五章 名家
**节 邓析子
第二节 惠子
第三节 公孙龙子
第六章 道家
**节 老子思想
第二节 庄子
第五篇 集部
**章 《楚辞》导读
第二章 别集
第三章 总集
第四章 诗文评论
第五章 诗学导读
**节 乐府
第二节 古体诗
第三节 近体诗
第六章 词学导读
第七章 曲学导读
《国学导读》文章节选:
刘兆?、江弘毅等编著的《国学导读》旨在论述国学的内涵以及国学
研究的方法、获取资料的方式与研修国学的基本常识,分为经、史、子、
集四大部分,每部分对相关的国学名著与典籍做了相当细致的介绍与梳理
,并对国学的基本论著、基本流派与学术观点作出点评,对于初涉国学的
读者来说,可谓“曲径通幽”,而对于国学研究者,《国学导读》亦有纵
深性的解读与提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篇 概说
**章 国学的名义及其内涵
第二章 研治国学的方法
**节 熟读基本要籍
第二节 明了学术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 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四节 善用工具书
第三章 研治国学的资料
**节 图书资料
第二节 非图书资料
第四章 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
**节 目录学
第二节 版本学
第三节 校雠学
第二篇 经部
**章 概说
第二章 《易经》
第三章 《尚书》
第四章 《诗经》
第五章 “三礼”
第六章 《春秋》三传
第七章 《论语》
第八章 《孟子》
第九章 《孝经》
第十章 《尔雅》
第三篇 史部
**章 概说
**节 史的意义
第二节 史的分类
第三节 史家的“四长”
第二章 纪传
**节 纪传的由来
第二节 纪传的体例
第三节 纪传体的史书
第三章 编年
**节 编年的由来
第二节 编年体的史书
第四章 纪事本末
**节 纪事本末的由来
第二节 纪事本末体的重要史书
第五章 政书
**节 政书的由来
第二节 政书的史书
第六章 国别体史书
第七章 史评与史论
**节 史评、史论的由来
第二节 史评、史论的史书
第八章 目录
第四篇 子部
**章 概说
**节 “子学”的定义
第二节 诸子的渊源
第三节 诸子的派别
第四节 “子学”(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二章 儒家
**节 孔子
第二节 孟子
第三节 荀子
第三章 墨家
**节 墨子
第四章 法家
**节 法家先驱
第二节 韩非子
第五章 名家
**节 邓析子
第二节 惠子
第三节 公孙龙子
第六章 道家
**节 老子思想
第二节 庄子
第五篇 集部
**章 《楚辞》导读
第二章 别集
第三章 总集
第四章 诗文评论
第五章 诗学导读
**节 乐府
第二节 古体诗
第三节 近体诗
第六章 词学导读
第七章 曲学导读
《国学导读》编辑推荐与评论:
刘兆?、江弘毅等编著的《国学导读》旨在论述国学的内涵以及国学
研究的方法、获取资料的方式与研修国学的基本常识,分为经、史、子、
集四大部分,每部分对相关的国学名著与典籍做了相当细致的介绍与梳理
,并对国学的基本论著、基本流派与学术观点作出点评,对于初涉国学的
读者来说,可谓“曲径通幽”,而对于国学研究者,《国学导读》亦有纵
深性的解读与提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篇 概说
**章 国学的名义及其内涵
第二章 研治国学的方法
**节 熟读基本要籍
第二节 明了学术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 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四节 善用工具书
第三章 研治国学的资料
**节 图书资料
第二节 非图书资料
第四章 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
**节 目录学
第二节 版本学
第三节 校雠学
第二篇 经部
**章 概说
第二章 《易经》
第三章 《尚书》
第四章 《诗经》
第五章 “三礼”
第六章 《春秋》三传
第七章 《论语》
第八章 《孟子》
第九章 《孝经》
第十章 《尔雅》
第三篇 史部
**章 概说
**节 史的意义
第二节 史的分类
第三节 史家的“四长”
第二章 纪传
**节 纪传的由来
第二节 纪传的体例
第三节 纪传体的史书
第三章 编年
**节 编年的由来
第二节 编年体的史书
第四章 纪事本末
**节 纪事本末的由来
第二节 纪事本末体的重要史书
第五章 政书
**节 政书的由来
第二节 政书的史书
第六章 国别体史书
第七章 史评与史论
**节 史评、史论的由来
第二节 史评、史论的史书
第八章 目录
第四篇 子部
**章 概说
**节 “子学”的定义
第二节 诸子的渊源
第三节 诸子的派别
第四节 “子学”(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二章 儒家
**节 孔子
第二节 孟子
第三节 荀子
第三章 墨家
**节 墨子
第四章 法家
**节 法家先驱
第二节 韩非子
第五章 名家
**节 邓析子
第二节 惠子
第三节 公孙龙子
第六章 道家
**节 老子思想
第二节 庄子
第五篇 集部
**章 《楚辞》导读
第二章 别集
第三章 总集
第四章 诗文评论
第五章 诗学导读
**节 乐府
第二节 古体诗
第三节 近体诗
第六章 词学导读
第七章 曲学导读
《国学导读》作者介绍:
刘兆?、江弘毅等编著的《国学导读》旨在论述国学的内涵以及国学
研究的方法、获取资料的方式与研修国学的基本常识,分为经、史、子、
集四大部分,每部分对相关的国学名著与典籍做了相当细致的介绍与梳理
,并对国学的基本论著、基本流派与学术观点作出点评,对于初涉国学的
读者来说,可谓“曲径通幽”,而对于国学研究者,《国学导读》亦有纵
深性的解读与提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篇 概说
**章 国学的名义及其内涵
第二章 研治国学的方法
**节 熟读基本要籍
第二节 明了学术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 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四节 善用工具书
第三章 研治国学的资料
**节 图书资料
第二节 非图书资料
第四章 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
**节 目录学
第二节 版本学
第三节 校雠学
第二篇 经部
**章 概说
第二章 《易经》
第三章 《尚书》
第四章 《诗经》
第五章 “三礼”
第六章 《春秋》三传
第七章 《论语》
第八章 《孟子》
第九章 《孝经》
第十章 《尔雅》
第三篇 史部
**章 概说
**节 史的意义
第二节 史的分类
第三节 史家的“四长”
第二章 纪传
**节 纪传的由来
第二节 纪传的体例
第三节 纪传体的史书
第三章 编年
**节 编年的由来
第二节 编年体的史书
第四章 纪事本末
**节 纪事本末的由来
第二节 纪事本末体的重要史书
第五章 政书
**节 政书的由来
第二节 政书的史书
第六章 国别体史书
第七章 史评与史论
**节 史评、史论的由来
第二节 史评、史论的史书
第八章 目录
第四篇 子部
**章 概说
**节 “子学”的定义
第二节 诸子的渊源
第三节 诸子的派别
第四节 “子学”(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二章 儒家
**节 孔子
第二节 孟子
第三节 荀子
第三章 墨家
**节 墨子
第四章 法家
**节 法家先驱
第二节 韩非子
第五章 名家
**节 邓析子
第二节 惠子
第三节 公孙龙子
第六章 道家
**节 老���思想
第二节 庄子
第五篇 集部
**章 《楚辞》导读
第二章 别集
第三章 总集
第四章 诗文评论
第五章 诗学导读
**节 乐府
第二节 古体诗
第三节 近体诗
第六章 词学导读
第七章 曲学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