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81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3 0 1 0 8 29 3415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拾光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74791540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望城区 书堂山
促销广告:正版二手 八五成新左右 ,多仓发货,多本可优惠,可开发票,急单慎重,最好先咨询。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提交订单后,在“入驻店铺订单”内查看。
多本可优惠,具体联系客服。

正版二手书籍,八五成新左右,发货以后品相问题不退货退款,买家原因造成的退货退款拒收,都需要买家承担相应的运费。
确认后的订单在入驻店铺订单里找;确认后请及时付款,长时间未付款书籍也会被别人买走。店铺二手书默认不含CD,有CD的我们会附赠的,购买套装的请联系客服,低价是一本书的价格。
多本书籍多仓寄出,请耐心等待,有问题最好电话或者短信联系。

电话或微信:15974791540
店铺介绍
找书具体联系客服。
多本多仓发货,不指定快递,具体看公告
咨询,找书,售后都打电话加微信,QQ上不了
订单在入驻店铺订单查看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张进 王以超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危机中国(《财经》杂志丛书)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505725041 [十位:7505725041]
页数:367      
定价:¥48.00
店铺售价:¥8.30 (为您节省:¥39.7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74791540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危机中国(《财经》杂志丛书)》内容提要:
过去的十年,中国无疑处在一个经济上的黄金时代。从1998年到2007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从8万亿元激增到超过24万亿元,拥有的外汇储备也跃居世界首位。
但经济上的成就并非发展的全部。危机和阴影永远和盛世与光明交织在一起,宛如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当瘟疫、矿难、污染、假药、火灾、爆炸等等公共危机事件不期而至,无论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对于整个**都是严峻的考验。
处在大转型期的中国,在各种利益消长和权力制衡的约束下,如何寻求避免危机以及消弭危机之道,注定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过去十年,《财经》以持续的努力记载了一个个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灾难瞬间。之所以聚焦危机中的中国,是因为惟有这种时刻,才是检验整个社会健康程度的真正意义上的“试金石”。记载历史、还原历史,在痛苦中反思,在曲折中寻求希望,在个案中推进体制之变,这便是《财经》危机报道的初衷和立场所在。
《危机中国(《财经》杂志丛书)》文章节选:
总 序
吴敬琏/文
200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 周年纪念之年。
中国人历来有由当代人将当时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以便以史为鉴的传统。我们身处伟大的时代,更应当对我们的成功与失误,进步与挫折加以记录和分析,以便总结过往经验,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把改革开放的事情办得更好。
然而,在旧时代中,修史的权力基本上被官家所垄断,以致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被简约阉割为帝王的“起居注”,以此为基础修成的“正史”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帝王家谱”。其间,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而增删修饰,更使历史丢失了它的真面目。在新时代里,这种做法不应当再重复了。
改革开放是大众的事业,亿万工农群众、专业人员、企业家、政治家参与了这一事业。将他们的辉煌业绩和失败挫折记录下来的*合适的笔者,莫过于现代社会中的“无冕**”——新闻记者。新闻写作所要求的翔实准确,使新闻分析成为作这种活历史记述的*佳文体。可以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财经》杂志丛书——这套由《财经》杂志以不同内容选辑而成的书,便是如此这般地使昨天的新闻成为了今天的历史。不过,它是一部未完成的历史,因为改革还在继续,每**都上演着激动人心的大戏,我们的财经媒体也源源不断地取得鲜活的素材。
2008 年4 月18 日,是《财经》杂志创刊十周年纪念日。自1998 年4 月创刊至今,《财经》杂志已出版200 余期。十年来,《财经》始终秉承“独立、**、独到”的编辑理念,以新闻的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的视角,以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的身份,持续关注、报道影响中国及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焦点人物,成为目前中国*具影响力的财经新闻媒体。
《财经》走过的十年,是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风雨十年,也是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竞争的挑战十年。《财经》在探索新兴独立新闻媒体的发展之路上,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共同成长。十年来,在中国改革*重要的时刻,《财经》都有比较完整的报道和切实的记录;在改革中一些有争议、有困惑、有风险的重要事件上,《财经》以新闻人的敏锐目光,率先作出了报道,推动了事件的转折和改革的进步;《财经》在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具有高专业标准的报道。
十年来,《财经》杂志在我国的专业人员乃至一般民众中逐渐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不仅是因为它用自己如椽之笔向经济中的黑暗行为投去一支支投枪,而且是因为《财经》杂志集合了一批有抱负、有才华、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他(她)们在迷雾重重、往往受到权力扭曲的市场上,凭着赤诚的心,用单薄的肩扛起了他(她)们本来难以扛起的重担。
在市场经济中,报纸、杂志也是商品,但是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承载着诸多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的特殊商品。因此,如何协调业者的近期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长远看,越趋近于社会利益而避免急功近利,越能获得市场利益。因为社会的利益就是读者的利益,保证了社会的利益也就保证了读者的利益,而读者又是媒体的*终消费者。然而,经济现象往往扑朔迷离,普通投资者不一定能够凭直觉识别什么是自己的利益所在,这就使虚假的“报道”和似是而非的“理论”能够行于一时,也必定会有些人禁不住短期利益的诱惑而背弃良知、贻害社会以致自毁长城。所以要办好媒体就必须秉持一心为读者的理想,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见,通过自由表达对于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来服务社会。媒体的操持者,还应当有对于新闻事业的感情和敬畏,以及对于无冕**这一桂冠的持久珍惜。
《财经》杂志丛书是《财经》杂志的增值产品,此前,《财经》杂志丛书已出版《引爆1998》(1999 年出版)、《黑幕与陷阱》(2003 年出版)、《管制的黄昏》(2003 年出版)、《转型中国》(2003 年出版)、《SARS 调查》(2004 年出版)等书目,均选自《财经》以往的一些经典报道与评论,但在汇编时,又不是简单的内容集合,而是通过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现实的关联性,重新规划选题,并根据相关事件和人物的*新进展,予以内容的增补和完善,使其既忠于原有的历史记录,又有与时俱进的强烈的现实感。由于这样的立意和安排,其中有些报道虽已时过多年,但读来仍不觉乏味,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此次印行的《财经》杂志丛书新书,包括《企业变形灰幕》《中国大买家》《危机中国》《权殇》《“三农”变局》、《谁葬送了华尔街》,它们既是以往《财经》杂志丛书的延续,也是《财经》创刊十年来对相关报道的一次全新的汇集。相信会像以往几本丛书一样,同样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对于《财经》杂志丛书所辑录的文章所记述的事实是否有差错,它们所表达的观点是否全都正确,人们完全可以见仁见智,作出自己的评论。但其中的许多文章,闪现出了上面讲到的那些新闻人应当具有的精神光芒,而且往往妙笔生花、引人入胜,因此《财经》杂志丛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它对热点问题的犀利剖析促进了净化中国市场环境的努力,而且对于提升中国传媒界的职业探索和专业素养也是**重要意义的。我十分乐意为之作序,并希望《财经》杂志丛书今后越出越多,越出越好。

编者说明
过去的十年,中国无疑处于经济上的黄金时代。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从8万亿元激增到超过24万亿元,拥有的外汇储备也跃居世界首位。
但经济上的成就并非发展的全部。危机和阴影总是和盛世与光明交织,宛如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当瘟疫、矿难、污染、假药、火灾、爆炸等公共危机事件不期而至,无论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对于整个**都是严峻的考验。
处在大转型期的中国,在各种利益消长和权力制衡的约束下,如何寻求避免危机以及消弭危机之道,注定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十年间,《财经》以持续的努力记载了一个个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灾难瞬间。之所以聚焦危机中的中国,是因为惟有这种时刻,才是检验整个社会健康程度的“试金石”。
记载历史,还原历史,在痛苦中反思,在曲折中寻求希望,在个案中推进体制之变,这便是《财经》危机报道的初衷和立场所在。
《危机中国(《财经》杂志丛书)》编辑推荐与评论:
蒙难SARS•血煤之祭•太湖之殇
冰雨雪考验•悲情辽源•松花江之痛…… 《财经》始终秉承“独立、**、独到”的编辑理念,以新闻的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的视角,以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的身份,持续关注、报道影响中国及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焦点人物,成为目前中国*具影响力的财经新闻媒体……《财经》杂志丛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它对热点问题的犀利剖析促进了净化中国市场环境的努力,而且对于提升中国传媒界的职业探索和专业素养也是**重要意义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研究员 吴敬琏
《财经》没有也不可能提供解决中国问题的****。它努力做的,不过是在每一重大事件中运用独立判断能力,忠实记录时代和历史,而且一以贯之。我以为,这是《财经》与中国社会在它们共同的演化中求解中国问题的可靠途径。
——北京大学教授《财经》学术顾问 汪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