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5年06月
ISBN:9787810855167
[十位:7810855166]
页数:223
定价:¥25.00
店铺售价:¥183.50
(为您节省:¥-158.5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7479154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8 19:14:28]
雷**
武汉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8 18:46:07]
雷**
武汉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8 18:10:48]
杜**
新乡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8 09:46:20]
彭**
重庆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7 16:06:24]
李**
南宁市
《中国电视记录片史论》内容提要: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把近50年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分为四个不同时期。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明显特征,相互之间却也不乏勾连。在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纪录片从政治化逐步演变到社会化,其间可以解读、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不过,其发展的总的轨迹是一个从**工具形态逐步演变为大众媒介形态,从政治产品演变为文化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从民族走向世界,从个人行为走向社会行为的过程。
《中国电视记录片史论》图书目录:
绪论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的一种解读方式/1
**篇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1
11958年:烙印/3
2新闻纪录片时代/5
3定调:政治化主导/8
4**话语权/10
5责任意识放大,主体意识缺失/13
6题材集中雷同,风格老套单一/14
7声画剥离/16
8灌输/19
9放映环境混杂,传播收效甚微/22
10案例解读之一:《收租院》/23
11国际纪录片与中国/27
第二篇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32
11978年:‘原动力/36
2电视媒介的大众化/38
3**次转型:人文观念的确立/40
4技术因素与纪实语言/43
5“民族精神”成为主题表征/46
6群体化话语/48
7多种样式纷呈/52
8系列化播出与角色换位/54
9案例解读之二:“地方台50分钟”/56
10案例解读之三:《话说长江》/60
11案例解读之四:《望长城》/64
12国际纪录片与中国/69
第三篇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74
11993年:分立/78
2第二次转型:百姓意识与平民视角/81
3个人化话语/83
4“人”成为主题表征/85
5题材小型边缘化/89
6纪实成为主导/91
7淡化观念表达/93
8虚化现实背景/96
9回归本性与国际化方向/98
10群落现象与个人小作坊/lOO
11民间创作群体/102
12不同诉求之纪录片栏目/105
13纪录片之“独立”/108
14案例解读之五:康健宁/115
15案例解读之六:“纪录片编辑室”/118
16国际纪录片与中国/123
第四篇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131
12003年:归一/141
2第三次转型:社会化的观念/145
3市场话语权/148
4多元化的主题表征/150
5纪录片之大众化/154
6“作茧自缚”与“拿来主义”/158
7新闻纪录片:一个新亮点/163
8关注现实:*富价值的一次回归/169
9“国际化”背景下之“市场化”/173
10市场化运作之障碍/176
11纪录片栏目之市场化生存/181
12制片人制度与模式化制作/185
13纪录片频道之悲壮使命/188
14市场之滋味/191
15外国纪录片机构落户中国/196
16国际纪录片与中国/199
17享受**品
——案例解读之七:《迁徙的鸟》(TheTravelingBirds)/205
18“把《资本论》拍成纪录片”
——案例解读之八:《公司》(TheCorporation)/208
19“把布什从**赶出去”
——案例解读之九:《华氏9/11》(Fahrenheit9/11)/211
结语:回归与对应/214
参考文献/218
后记/1
《中国电视记录片史论》文章节选:
书摘
篇:政治化记录片时期(1958-1977)
源起于中国的1958年的中国电视,不仅是由于当时国际政治关系形势所迫,而且也是国内“大跃进”运动催产的结果,并非顺势而生。因此,虽说它开创了中国媒体的一个新纪元,却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当时根据政治需要,凭着革命热情创建北京电视台,实际上从技术、设备到人员、资金,诸多条件都不成熟。非健康、非常态的环境给中国电视这个新生儿刻下的烙印,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才慢慢抚平。随中国电视出现而产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其情形也大致相仿。
尽管起初以至此后很长的时间里,北京电视台都很少有真正的电视纪录片。但是以其开播伊始,纪录片或者准纪录片的节目就开始出现,并占据相当的比重。其中绝大部分是兄弟单位或友邦**援助的电影胶片。开播**天的节目播出记录,大致体现了当时的境况:1958年5月1日19:00,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性广播;19:15,播出了由**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片长10分钟;19:50,播出由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教纪录影片《电视》。
其实,这一时期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比较含糊,拍摄手法和节目形态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只有长短之分。因此,重要的、需要多点篇幅的题材,自然就成了纪录片。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主要以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主,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记录党和**领导人的外事活动。
确定将这两方面作为**,是宣传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宣传主要还是针对国外。在受到西方**封锁的情况下,纪录影片成了打开这堵墙的极其重要的工具,这与纪录片的品性有关。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也想了解中国,而纪录影片应该是*直接可靠的。这也是在那样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日本、英国等友好**之所以还保持与中国的电视台建立定期交换专题纪录片节目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他们所需要的主要是影像素材。除了送片子出去,还有请人来国内直接拍摄的,这在当时应该算是很务实也很果敢的策略。因为,“立足北京,面向世界”,是这个时期电视台存在的现实。
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对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拥有**的话语权,而宣传成为头等重要的功能。然而由于缺少宣传的经验、不熟悉宣传的策略,加上受前苏联的政论性纪录片观念的影响,造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多是空洞无物、浮夸做作。哪怕是人物纪录片,也毫无人性可言,宣传效果不尽人意。如果说声画剥离有技术条件不足的客观原因的话,灌输式的方式完全是观念的问题。当然,在那个时期,出现这样的观念是一种必然。
作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首批工作者,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开创如此复杂的事业,他们的敬业和牺牲精神可以想见。这一时期的新闻和纪录片产量很高,比例也高,因此被称为“新闻纪录片时代”。这一时期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纪录影片近500部(集),且多由**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P1-3
《中国电视记录片史论》编辑推荐与评论: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电视纪录片近50年的历程,是一个个回归过程。由政治回归到人性;由虚幻的英雄回归到生活中的个人;由空洞的说教回归到真实的记录;由边缘回归到社会现实;由个人化的行为回归到社会化的责任,等等。一步步都是对于纪录片本体和本性的探寻和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