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0年09月
ISBN:9787562450634
[十位:7562450633]
页数:423
定价:¥42.00
店铺售价:¥12.70
(为您节省:¥29.3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7479154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08 15:57:05]
余**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07 08:58:21]
王*
嘉兴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06 22:15:05]
舒**
宜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06 17:01:47]
姚*
杭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05 16:07:50]
钓*
铜仁市
《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内容提要: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为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新要求,迎接“人世”的新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开设课程的要求,我们组织了十多所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编写这套系列教材,以供法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和立法执法的新情况。本套教材力求吸收法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前沿理论观点,采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入WT0后我国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
2.注重编排体例的科学性。本套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在编写时,一是注意每一本书内部体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二是注意处理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关系,避免重复和疏漏。
3.注重基础教材,合理把握内容难度。本套教材按照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要求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来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反映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又注重法学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使本科学生易于掌握并达到应有的要求。
显示全部信息
《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图书目录:
**编绪论
**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节 民事事件和民事诉讼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学
**节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编民事诉讼基本理论
第三章 民事诉讼的目的和民事诉讼模式
**节 民事诉讼的目的
第二节 民事诉讼模式
第四章 民事诉讼的价值
**节 民事诉讼价值概述
第二节 程序正义是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
第三节 程序效益是民事诉讼的重要价值
第五章 民事诉讼诉讼标的
**节 研究诉讼标的的意义
第二节 诉讼标的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诉讼标的的界定
第四节 各类诉的诉讼标的
第六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形成及其变迁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第四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
第七章 诉权与诉
**节 诉权
第二节 诉
第三节 诉的合并、变更、分离
第四节 反诉
第八章 既判力
**节 既判力的含义与作用
第二节 既判力形成的时间界限
第三节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第四节 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第五节 具有既判力的民事裁判
第三编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九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节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第三节 处分原则
第四节 辩论原则
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
第六节 直接审理原则
第七节 诚信原则
第十章 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节 合议制度
第二节 回避制度
第三节 公开审判制度
第四节 两审终审制度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主管与管辖
**节 民事诉讼主管
第二节 民事诉讼管辖概述
第三节 级别管辖
第四节 地域管辖
第五节 裁定管辖
第六节 管辖权异议
第十二章 民事诉讼当事人概说
**节 当事人的界定
第二节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第三节 正当当事人
第四节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义务
第五节 当事人的更换和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
第十三章 多数当事人诉讼
**节 共同诉讼
第二节 诉讼代表人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
第十四章 民事诉讼代理人
**节 诉讼代理制度与诉讼代理人
第二节 法定诉讼代理人
第三节 委托诉讼代理人
第十五章 民事诉讼证据
**节 民事诉讼证据概述
第二节 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
……
第四编 民事审判程序
第五编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参考文献
《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编辑推荐与评论:
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系列教材自2002年出版以来,受到全国法学专业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本系列教材经过两次修订,质量日趋精良,目前已经销售50万册,被全国近百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在我国法学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