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 -- -- -- -- -- --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阿乐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297078702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盼盼路(订单确认:13297078702)
促销广告:美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订单确认:13297078702)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可代查图书,有需要联系:13297078702
店铺介绍
绝版玄学,医书,药书,道家,气功,内功(确认订单联系:13297078702)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会计基础(第三版)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509508565 [十位:7509508568]
页数:260      
定价:¥18.00
店铺售价:¥2.70 (为您节省:¥15.3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297078702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7-09 15:36:39]
    王**
    苏州市
《会计基础(第三版)》内容提要:
为配合各省(区、市)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满足广大考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实际需求,编者们编写了这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为其中一册。 本书以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依据,考虑到会计行业的入门者,上岗时所**的技能,主要阐述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常用操作实务。并结合会计相关资格考试要求,尽量多地运用实例、情景设计,实例和情景设计的选择主要以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为背景,以相关法规、条例为依据。
《会计基础(第三版)》图书目录:
**章 总论
**节 会计的职能与对象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
第三节 会计基础
第四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二章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
**节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账户
第四章 复式记账
**节 复式记账法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第三节 会计分录
第四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第五章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节 筹集资金的核算
第二节 供应过程的核算
第三节 生产过程的核算
第四节 销售过程的核算
第五节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
第六章 会计凭证
**节 会计凭证的概念、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
第三节 记账凭证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第七章 会计账簿
**节 会计账簿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 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记账规则
第三节 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第四节 对账
第五节 错账更正方法
第六节 结账
第七节 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第八章 账务处理程序
第二节 不同种类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
第九章 财产清查
**节 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和一般程序
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
第三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节 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利润表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第六节 会计报表附注
第十一章 会计档案
**节 会计档案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 会计档案的归档
第三节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
第四节 会计档案的查阅和复制
第五节 会计档案的销毁
附录 会计基础考试大纲
《会计基础(第三版)》文章节选:
**章 总论
**节 会计的职能与对象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活动中,为了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必然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人们一方面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注重劳动耗费的高低。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只是凭借头脑来记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所得与所费。随着生产活动的日益纷繁、复杂,大脑记忆已无法满足上述需要,于是,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得与所费的会计。随着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已由简单的记录和计算,逐渐发展成为以货币单位来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价值管理活动。会计的概念可以表述为: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随着社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理论和实务日趋完善。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客观上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基本的职能。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其中,记账是指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算账是指在记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行政、事业单位是对一定时期的收入、支出、结余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计算);报账是指在算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是对其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经费结余及其财务状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如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物资的收发和增减及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收入和费用及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等,都必须借助会计核算,通过记账、算账、报账,如实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为有关各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但随着管理要求的提高、内控规范的加强,会计核算的职能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为了在经营管理上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还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经营活动过程按照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
(二)会计监督职能
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施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其中,真实性审查是指各项经济业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合法性审查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政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按其经济活动过程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就是在过程之初,对原始凭证、计划、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作的核查;事中监督就是在过程之中对计划、预算执行等所做的控制;事后监督就是在过程之后,对会计资料所做的分析检查。
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会计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三、会计的对象
会汁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研究会计对象的目的,是要明确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活动范围,从而确定会计的任务,建立和发展会计的方法体系。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由于各单位的性质不同,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因此会计的具体对象也就不尽相同。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工业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为了从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的资金,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费、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发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劳动耗费的人工费等,构成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成本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这部分资金便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有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核算的内容。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会计核算面对的是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由于会计实务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在会计处理上难以从正面作出肯定的判断和估计,而为了依据现时的情况进行正常的业务处理,这就需要依据时空观先行设定一些基本假设。例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是连续经营下去,为了及时计算企业的损益情况,就有必要将连续不断的审查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期间,作为会计核算的期间。又如,会计核算必须以某一方式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必须选择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核算才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才能选择确定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是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每一个会计主体在社会上应具有独立性,成为一个有独立资金、能够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独立会计核算单位。会计工作是在这个主体内进行的,会计报表也只能是反映这个主体的报表。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
这一基本假设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对会计主体概念应明确以下两点:一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人。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因此,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二是会计主体不仅要与其他会计主体分开,而且还要独立于本企业主体的所有者。当企业与业主有经济往来时,会计应将业主当作另一个实体,做到往来账目清楚。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历史成本原则就是假定企业在正常、持续的情况下运用于会计核算之中的。例如,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来予以计量。又如,对于企业所承担的债务,即应付款项等,也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才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如果没有规定这一前提,负债则必须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来清偿。
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上的,否则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存在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一般指月度、季度、半年度等。会计年度,一般采用日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日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从理论上说,要计算会计主体的利润实现情况,反映其生产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会计主体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终结束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进行准确的计算。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此,就需要确定从何时开始到何时截止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也就是说,需要会计人员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这种人为的分期就是会计分期。
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后,对于收入和费用要按照权责关系在本期和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确定其归属的会计期间,进而出现了预收、预付、应收、应付、折旧、预提、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