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24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1 5 2 4 24 792
本店铺共有 49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6% ,高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3
6%
商品问题
1
2%
发货问题
37
76%
退款问题
7
14%
其他
1
2%
已解决
49
100%
店主称呼:博学书店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105991830 15960395334    地址:福建省 厦门市 集美区 集美理工大学
促销广告:全国包邮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各位亲,网店和实体店同时销售,很难保证真实库存,望亲们拍之前一定要咨询客服是否有货。24小时未发货的请申请退款。
本店所售图书均为正版二手 二手图书不含光盘 介意误拍。店铺默认快递:圆通 韵达快递
店铺介绍
本店常年出售大学二手专业教材。

QQ:794872913

15960395334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韩琪、陈福中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概论(第三版)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
ISBN:9787302528562 [十位:730252856X]
页数:--      
定价:¥49.00
店铺售价:¥20.10 (为您节省:¥28.9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105991830 15960395334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2-05-19 14:52:12]

    厦门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2-05-05 20:09:26]
    陈**
    深圳市
    百年孤独 ¥16.3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2-05-05 12:51:28]
    张**
    漳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2-04-28 12:14:32]
    贺**
    克拉玛依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2-04-22 22:57:03]
    朱**
    东莞市
《中国经济概论(第三版)》内容提要:
本教材设计了十章,覆盖中国经济的主要方面,大多数章节都是沿着该章所论述问题在计划经济的过去、转轨过程的现在和进一步改革的未来这一线索展开,使读者了解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中国经济的变动轨迹和方向。
《中国经济概论(第三版)》图书目录:
**章中国经济的发展1 **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1 第二节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4 第三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 第四节中国经济未来展望13 第二章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8 **节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8 第二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23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 第三章中国的二元经济与产业结构37 **节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37 第二节中国的产业结构51 第四章中国农村经济61 **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 基本过程61 第二节中国的“三农”问题67 第三节中国农业现代化72 第五章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77 **节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理论分析77 第二节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变化81 第六章中国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发展94 **节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复兴94 第二节非国有经济的主要企业形式之一: 股份制企业97第三节非国有经济的主要企业形式之二: 个体、私营企业101 第四节非国有经济的主要企业形式之三: 外资企业112 第七章中国的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124 **节中国的劳动就业制度124 第二节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34 第八章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和消费151 **节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151 第二节居民个人消费167 第九章中国财税体制176 **节公共财政176 第二节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181 第三节财政体制改革197 第十章中国金融体制206 **节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机构的建立与改革206 第二节中国金融体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18 第三节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举措225 综合练习题229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285 各章主要参考文献296
《中国经济概论(第三版)》文章节选:
中国的二元经济与产业结构第三章本章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的经济结构进行介绍和分析的**章节。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国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之大,经常令人难以想象。这种差距的形成,既有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原因,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密切相关。本章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及地区差距这一独特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中的这一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的产业结构问题。**节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2〗一、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一) 经济结构结构就是比重(proportion)。在一个系统内部,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构成要素进行结构分析。如班级里的性别结构、生源结构,学校里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
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经济结构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民经济呈现二元结构。
(二) 二元经济结构1. 二元经济结构的定义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社会内部同时并存着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经济不发达部分和经济发达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经济整体。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二元经济可分为两个部门: 城市中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的现代化部门与农村中以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
现代化部门是指以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水平标志的工业生产部门和现代服务部门,生产规模大,生产力水平高,所使用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先进,以交换为特征,生产动机是为了追求价值增值,为了谋利。
传统经济部门是指以手工劳动和畜力为生产力水平标志的农业生产部门,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生产动机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为了自己消费,商品率很低,产品很少在市场上出售。
3. 世界经济结构演变过程的轨迹
根据发达**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世界经济结构演变过程的轨迹: 传统农业结构为主体—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过渡—现代经济结构为主体。
在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中,起点和终点都是一元经济结构,过程是二元经济结构——一部分是传统经济,一部分是现代经济。可见二元经济并存是所有**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中都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
(三) 工业化1. 工业化的定义所谓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由传统农业国变为现代工业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
工业化实现的主要标志包括以下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工业(第二产业)创造的GDP在整个GDP中占优势;工业的技术基础实现现代化;非农业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占多数。
〖2〗〖4〗中国经济概论(第三版)〖4〗〖3〗〖1〗第三章中国的二元经济与产业结构2. 发达**与发展中**工业化过程的不同
1) 发达**的工业化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
纵观发达**经济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这些**二元经济结构的产**展乃至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利用市场机制自发发展的过程。其进程与传统农业之间有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能够为工业的*初发展提供农业剩余,即农业在维持自身发展所需之外还有剩余,以满足工业发展需要。而工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吸吮农村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排挤出来的劳动力,并向农村提供农药、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两者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发达**作为先行工业化**,占尽天时地利,顺利地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换,实现了整个经济的现代化。
2) 发展中**的工业化通常是政府选择的结果
发展中**的工业化往往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其工业化通常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从外部移入或自己建设而发端的,工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与它并存的是一个传统的、庞大的、落后的农业部门。工业和农业形成两大板块,通常政府关注的是工业,传统农业单向地向工业“输血”,两者之间缺乏一种良性的内在关联。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生产技术落后,经济自给自足,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趋于零甚至为负数的过剩劳动力。
3. 刘易斯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 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对发展中**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二元结构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的理论模式,揭示了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内在机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这一理论使用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二元结构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的理论模式,揭示了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内在机制。
刘易斯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观点出发,认为发展中**一般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一元是以古代村落为载体的传统农业部门,这是一个仅足糊口、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这一部门通常存在隐蔽性失业。另一元是以现代城市为载体、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现代工业部门。这两大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两种工资水平的差异,促使过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这种流动的结果,*终导致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传统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改变二元结构的过程,这就是发展中**经济发展的途径。
刘易斯模型中关于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概述如下: 工业部门在生产中获得的利润被假定全部用于投资,形成新的资本积累。于是,厂商将雇用更多的劳动力来扩大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由于农村中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因此虽然劳动力需求增加,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并不会提高。结果生产扩张给厂商带来更大利润,这些利润又转化成投资,形成更多的资本积累,又增雇更多的工人,从而进一步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且仍然不会引起工资水平提高。这个过程一直要进行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图31)。
图31刘易斯模型
图31中,横坐标表示劳动量,纵坐标表示实际工资或劳动边际产品(产值), OA表示农业部门的糊口水平的平均实际收入,OW表示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在OW工资水平下,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可以用WS来表示劳动供给曲线。
刘易斯假定工业部门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假设开始时,工业部门的固定资本为K1,渐减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可由D1D1′表示,显然,D1D1′也就是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在既定的资本量下,随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
根据利润*大化原则,工业厂商必然在劳动边际产品等于实际工资的条件下,决定其雇用劳动力的数量。换句话说,由WS与D1D1′两线相交之点,求得均衡的劳动力雇用量OL1。此时,工业部门的总产出价值等于OD1FL1,而付出的工资总量等于OWFL1。于是剩余产出WD1F将采用利润的形式归工业厂商所有。如果工业厂商将所得的利润再投资,则工业部门资本存量将由K1增为 K2,其结果,劳动力的边际产品和对劳动的需求将由此提高,D1D1′曲线向右上方位移为D2D2′。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新的均衡点为G,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雇用量由OL1增为OL2。总产出扩大为OD2GL2,工资额和利润额也分别扩大为OWGL2与WD2G。如果工业厂商再把所获的利润WD2G作为投资,工业部门资本存量将由K2增为K3,于是劳动边际产品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进一步提高,工业部门的均衡劳动力雇用量再由OL2增加到OL3。
只要农业部门尚有“过剩劳动力”存在,上述过程将一直循环进行下去,一直到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尽为止。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将由水平直线变为具有正斜率的曲线,城市的工资和就业量将继续增加,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将不再是仅足糊口,而会逐步上升,工农业将得到均衡发展,国民经济结构将逐步由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具有创造性的意义,对经济发展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如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速度成比例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农村中有“过剩劳动力”,城市中存在着充分就业的观点也与现实情况不符;在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耗竭之前,城市中的实际工资水平不变的观点也没有得到现实资料的支持。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反映了发展中**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一般现象和客观规律,大致上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因此对发展中**工业化是有现实意义的。
根据中国经济学家蔡昉的观点,目前中国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点(Lewis turningpoint,1968)。在这个转折点或者转折区间里,劳动力在城乡普遍短缺,进而导致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对企业而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意味着普通劳动者的短缺,过去普通劳动者为了维持温饱而无条件接受低工资和危险工作环境的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一批完全靠压榨血汗工资,没有其他盈利能力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而真正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则会继续生存发展。这样,无论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还是劳动者的工作环境,都做了一次优化。
二、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具有特别鲜明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现代经济部门
中国是在工业化水平极低的历史起点上起步的,走的是发展中**实现工业化的典型道路。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积累机制,使中国从现代生产部门占比极低到现代工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
在经过70年建设的今天,中国已成长起了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现代经济部门”这一元。据**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代表现代经济部门的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和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2017年创造的GDP在GDP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合计92.1%,就业占比为73%。**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传统经济部门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有相当部分还十分贫困落后。截至2017年还有3 046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017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市的40%左右,相当一部分农民还生活在传统社会中。在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一部分仍然采用以手工工具、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生产方式,自给性和半自给性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距。
(二)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适应推进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实行的一系列城乡隔离政策的结果。这种城乡分隔的体制安排,造成中国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两大部分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1) 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含金量截然不同的户籍制度,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分成两大板块,这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
(2) 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实行城市土地的**所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3) 城乡二元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行政组织(街道—居委会制)负责管理和服务非农业户籍的居民,而农村行政组织(乡镇—村委会制)则负责管理和服务农业户籍的村民。
(4) 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实行保障程度、覆盖范围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5) 城乡二元公共投资体制。城市道路、桥梁、园林、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一切建设投资都由**完全承担,而农村则主要由农村集体或农民自筹解决。
(6) 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城市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很大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其中城市的中小学教育经费完全由财政拨款。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大多需要由乡村、农民自筹(这种状况现在已经改变)。这种教育支出的严重不平等现象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
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
中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和城乡分治体制是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直接原因。
1)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依赖农业提供经济剩余
**,由于中国工业化起点低,缺乏发展经济可以依托的工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工业发展水平低下。通常来说,一个**要实现工业化,必须有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能够为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及各行各业提供物质技术装备。而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重型的和精密的机器,重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和薄弱。1949年生产资料工业的产值只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6.6%。加之战争的破坏,没有给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留下一个可以直接利用的现成的工业基础。
第二,中国被当时的国际社会封锁、孤立,无法从外部获得发展工业化的资金。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与其他**有很大不同。当时中国面临以西方**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封锁、包围、孤立,除了苏联有限的资助以外,中国无法从国外筹措到工业化必不可少的资金,因此无法像许多发展中**那样走举债发展的道路。
第三,中国不得不采用“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中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经济剩余。
“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指数在统计图表上绘出的曲线形态。工农业产品相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时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
农业经济剩余: 农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扣除掉农民自己消费和留作种子饲料之后向非农业部门提供的剩余产品。例如,假设农产品都是粮食,一国农业部门在某年生产了4亿吨粮食,农民自己在这一年消费了3亿吨,其余的1亿吨提供给了非农业部门,则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经济剩余就是1亿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条件下,中国*大的可利用的产业就是农业。农业部门是当时中国*大的生产部门,也是经济剩余的主要创造者。工业化所需的启动资本,只能靠农业来提供。所以,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建立在落后的农业基础之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现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用计划经济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具体的过程是: **通过在农村建立农业集体化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来进行初期工业化的强制性原始积累。农业创造的剩余产品,以低价统购方式流入**商业组织,然后**商业组织向工业低价统销农产品,保证工业企业获得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价高利大的工业品。工业部门再将生产的化肥、农药、电力、柴油等工业品以较高的价格通过**商业组织销售到农村,实行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工业的垄断高额利润以上缴利税的方式集中到**财政,成为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资本。财政再将其以基建投资形式重新投入工业部门,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实行强制积累的大致过程。集体化则是**低价征购农副产品的组织保证。这一过程的推进是**以计划经济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消灭市场力量作为前提的。
**用“剪刀差”的形式建立了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改革初期,农业向工业源源不断地“输血”,使城市工业经济获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农村并未取得同步进展。农村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中“传统”这一元的鲜明特征。这种采用“剪刀差”从农业中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造成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经济的落后。
2) 城乡分治体制进一步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通过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建立起城乡壁垒,实施禁止劳动力流动政策,从而形成城乡两大经济板块。
这种让农业为工业输血的不等价交换制度,造成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制止这种现象蔓延,以保证城市工业化的顺利推进,1958年公安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构筑了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婚姻、就业等14项含金量完全不同的制度壁垒。通过设置这种城乡壁垒,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人为地扼制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这虽然缓解了城市压力,但阻断了城市化的自然进程。这一背离城市化规律的政策,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延绵至今的诸多社会问题。
这种“城乡分治”政策的结果是逐步演化成了二元社会结构,从地域和人口两方面把中国切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板块,构成中国特有的社会状态。在许多方面,城乡实施不同的政策措施。这一状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是今天中国很多现实问题的根源。
3. 改革为瓦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契机
改革的过程,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弱化、城乡壁垒不断拆除的过程。198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国发〔1984〕141号),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到集镇从事工商业活动,并落户小城镇。此后,源源不断的农民摆脱了身份和土地的桎梏,加入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他们不仅为那个时代“中国制造”的兴起提供了低廉的、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沛劳动力,而且以此为发端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重构了中国的城乡关系,改写了整个中国的经济版图。
(三)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破解——城市化1. 城市化和城市化率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变为城市人口,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和人口流动趋势。
城市化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换的过程。
城市化的本质是一个市场过程,当一个社会的经济**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时,在人口聚集的“城市”更有利于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容易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也比较容易获得其他人提供的服务(如**、教育等),进而享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农业人口自然会倾向于向城市转移,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其他服务。
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城市化率越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数量越多;城市化率越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小,数量越少。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早的**之一,但由于上述制度与政策的原因,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远远地落在后面。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由10.64%上升到17.92%,长达30年的时间里城市化率只提高了不到8个百分点。1.7亿城市人口密集在220个城市中,82.08%的人口分散在广大农村,成为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的贫穷人口。谢扬.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与方向[N].中国经济时报,20000628.
1978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有效地改变了城市化率低下的状况。城乡人口变动状况如表31所示。表31城乡人口变动状况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180天以上的全部常住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的统计口径不同。中国截止到2018年末城市户籍人口占比为43.37%,与城镇总人口占比59.58%相差16.21个百分点。年份年底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人口数比重/%乡村总人口人口数比重/%197896 25917 24517.9279 01482.08198098 705 19 14019.3979 56580.611990114 33330 19526.4184 13873.592000126 74345 90636.2280 83763.782005130 75656 21242.99 74 54457.012010134 09166 97849.95 67 11350.052011134 73569 07951.2765 65648.732018139 53883 13759.5856 40140.42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2,31,**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1. 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90—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
2. 现役军人计入城镇人口;
3.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180天以上的全部常住人口,而非城镇户籍人口。表31表明,2011年是中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转折点。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变化,中国从此不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这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历史趋势。
世界各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都出现了城市化率越来越高的趋势。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仅有3%,到1850年达到7%,1900年为15%,到20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达到48%。2007年超过50%。中国今天的城市化率接近于1851年的英国、1930年的美国、1955年的日本和1980年的韩国。
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表明,当城市化率达到70%~75%时,城市化的进程将放缓。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边际拐点或在10年后到来。
2. 中国城市化与城镇化
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官方提法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城市”与“城镇”都指一种“非农化”的社会区域,“城市”一般被认为是“工商业会聚和人口密集的社会形体”。“城镇”原本应是“城市”与“小镇”的一种组合概念。所谓“小镇”,一般可认定为“拥有一定工商业形式但规模相对较小乃至包含有农业经济成分的社会区域”,因其尚难以被认可为一般意义的“城市”概念,故称其为“镇”。
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从农村转出。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不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力量。例如,在珠三角、苏南农村等地,“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的外资涌入,乡镇企业的勃兴,带来人口的迅速集中。于是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小城镇率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化模式。客观地说,不管是以城市为**,还是以小城镇为**,它们都肩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让人口从农村走出来,从**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这才是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从这个角度讲,城镇化与城市化没有根本区别。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内涵已经无本质差异,都是指中国城市化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3. 中国农业人口城镇化的特点: “半城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业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体)进入城市,形成波澜壮阔的“民工潮”。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 836万人,几乎相当于两个日本加上一个韩国的人口总量。
农民工是指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农民工”首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户籍制度规定下的农民,在家承包有集体的耕地,其次才表示一种职业,即城市中事实上的工人。
中国农业人口城镇化历程与其他**都不相同。在其他**,土地实行私有制,也没有户籍管制,农民如果在城市找到工作或决计进城谋生,就会卖掉或退租土地,而后拖家带口进城。这部分流动人口,在农村时就是农村人口,进城市后就是城市人口,所以不存在中国这种亦农亦工的“农民工”。
国外的这种由农村流向城市的流动人口,进城后实在买不起也租不起房子的,就随便找个地方搭个棚子姑且存身,时间长了,就会在城市形成大量的贫民窟。这虽然有碍城市观瞻,但有效地降低了农民进城后的生存成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尼等国莫不如是。
然而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使得这些进城的农民工大多数都很难落地生根。首先,农民工与农村和土地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连根拔起。他们的土地和房产都在农村,其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初期既不允许转让,也没有办法退出,农忙时他们甚至会回乡耕作。其次,他们作为农业户籍人口,难以享受到城镇居民非农户籍捆绑的教育、**、养老等社会福利。*后,城市不允许贫民窟的存在,城市管理制度使得他们难有容身之处。加之工资水平低下,负担不起城镇租房、教育、养老的各项费用,因此只能把父母儿女留在农村,自己只身进城打工,获得的收入汇回农村养家。从而成为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造就了举世罕见蔚为大观的“春运潮”。由此造成骨肉分离、婚姻破裂等社会现象,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种“半城镇化”的状态,是中国农业人口城镇化的一大特点。所以中国实际上有三种类型的人口: 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农民工人口。当然进城农民工有一部分因为能力、机遇、奋斗等因素,成功地融入城市生活中,但大多数进城农民工难破困局。现在**代农民工已经老去,他们不得已回到农村,他们的下一代,“80后”“90后”,甚至“0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再度循环。显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因为这不仅对农村人口不公平,而且极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发展。随着进城农业人口的持续增加和新生代的成长,解决这种“半城镇化”变得越来越迫切。
(四) 实现城镇化的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 中国农业人口城镇化的管理制度变迁如前所述,改革以前的管理制度规定农业人口是不能随意进城务工经商的。改革以来,对流动人口从暂住证向居住证、从计划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调控,政府在人口流动的管理方面,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完善的过程。
1984年10月,全国一些城市开始实施暂住证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至今实施了30多年。
自1984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大、速度*快的城镇化历程,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常住人口尚未享受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针对这一突出问题,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制度,是指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建立居住证制度,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 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2. 中国户籍制度的分析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教育、就业、住房、公共福利等社会制度,构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户籍制度事实上承担了作为福利和利益分配载体的职能。
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依靠行政手段构筑了公民分为两种户口类型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不同类型户籍人口存在人格、身份以及待遇上的不平等。城镇居民享有的福利保障和劳动就业机会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尽管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但是这种利益差别依然存在。中国大部分户籍改革政策并没有真正触及城市公共资源供给和分配的地方利益根源,并没有出现对大多数流动人口有实质性意义的破冰举措,
《中国经济概论(第三版)》作者介绍:
韩琪,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截至2018年已在高校教书3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贸学院政治经济学系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方向学科带头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社科基金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运行、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政府经济行为、中国城乡经济等。韩琪教授在学术科学研究方面,涉猎广泛,著述颇丰。在人民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过多部专著和教材。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现代企业导刊》、《中外管理》、《管理现代化》、《中国经济时报》、CHINA DAILY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