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9787040119701
[十位:7040119706]
页数:257
定价:¥17.90
店铺售价:¥10.50
(为您节省:¥7.4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500172794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16 16:57:51]
孔*
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11 10:52:34]
张**
杭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07 23:15:26]
刘**
贵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07 19:35:59]
申**
珠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04 14:07:12]
罗****
镇江市
《化学实验(下)》内容提要:
《化学实验》为教育部“十五”**级规划教材,是根据高等师范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涵盖无机 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化工基础的实验内容。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出版。下册含成份分析及表征、常数测量、合成化学和化工基础等实验内容,面向化学学科各专业开设化学实验的本科生。
《化学实验(下)》图书目录:
一、成分分析及表征实验
实验一 发射光谱定性分析
实验二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镁
实验三 紫外吸收光谱的绘制及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实验四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及结构分析
实验五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
实验六 化学发光法测定水中铬
实验七 环境水样中氟含量的测定
实验八 库仑滴定法测定微量砷
实验九 循环伏安法判断电极过程
实验十 示差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L一半胱氨酸
实验十一 质谱法测定化合物的结构
实验十二 核磁共振氢谱的测定
实验十三 气相色谱内标法分析白酒中的杂质
实验十四 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芳烃类化合物
实验十五 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营养品中的微量元素
实验十六 阴极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碘盐中的碘
二、常数测量实验
实验一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量
实验二 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三 凝固点降低法测量摩尔质量
实验四 燃烧热的测量
实验五 二组分金属相图
实验六 电导的测量及其应用
实验七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
实验八 旋光法测量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
实验九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活化能的测量
实验十 丙酮碘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量
实验十一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量
实验十二 电泳法测量溶胶的电动电势
实验十三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十四 粘度法测量高聚物摩尔质量
实验十五 不锈钢在硫酸溶液中钝化曲线的测量
实验十六 B-z化学振荡反应活化能的测量
实验十七 磁化率的测量
实验十八 偶极矩的测量
实验十九 差热分析
实验二十 x射线粉末法物相分析
实验二十一 红外光谱法测量双原子分子的转动惯量
实验二十二 核磁共振法测量丙酮酸水解速率常数及平衡常数
三、合成化学实验
实验一 环己烯的合成
实验二 正溴丁烷的合成
实验三 正丁醚的合成
实验四 苯乙酮的合成
实验五 肉桂酸的合成
实验六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
实验七 甲基橙的合成
实验八 多步骤合成三苯甲醇
实验九 微型实验——二亚苄基丙酮的合成
实验十 微型实验——乙酰苯胺的合成
实验十一 有机光化学反应——苯频哪醇的合成
实验十二 微波辐射——9,10-二氢蒽-9,10-α,β-富马酸二甲酯的合成
实验十三 微波辐射——β-萘甲醚的合成
实验十四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和性质
实验十五 一种钴(Ⅲ)配合物的合成
实验十六 大环配合物[Ni(14)4,11-二烯-N4]12的合成和特性
实验十七 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合成设计
四、化工基础实验
实验一 流体机械能量的转换
实验二 流体流型及临界雷诺数的测定
实验三 管路流体阻力实验
实验四 固体流态化过程特性曲线测定
实验五 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测定
实验六 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
实验七 填料塔连续精馏实验
实验八 往复振动筛板塔的液-液萃取实验
实验九 多釜串联反应器液体逗留时间分布测定
实验十 内循环反应器气固催化动力学实验
实验十一 化工中试设备的安装与实验
……
《化学实验(下)》文章节选:
本书是教育部“十五”**级规划教材。全书分上、下二册,上册为基础化学实验,下册为综合化学实验。上册含基本常识、基础仪器、基本技能、基础实验等内容,面向化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开设基础化学实验的本、专科学生;下册合成分分析及表征、常数测量、合成化学、化工基础等实验内容,面向化学学科各专业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的本科生。上册主编方宾、王伦,副主编魏先文、陈友存、陈高昌、张强和邵思常;下册主编王伦、方宾,副主编谢筱娟、吴华强、邵明望、范少华、孙登明和陈永红。
21世纪初,安徽师范大学决定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进行理科专业教学整体改革试点工作。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师范性综合人才,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内研外调,吸取**大学教改经验,发掘本校本科教学优势,制定出专业教学整体改革思路、规划及方案,重新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新建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组织编写“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讲义,已在本校及安徽部分院校使用,受到广大师生欢迎及好评。2001年年底,安徽省化学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了新世纪安徽省首届高师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我们编写的实验讲义有较大兴趣和使用意向。2002年上半年,《化学实验》(上、下册)申报并获准教育部“十五”**级规划教材。为了集思广益、确保质量,我们于2002年8月邀请了安徽省14所高师院校的化学教育专家在芜湖召开了《化学实验》(上、下册)编写研讨会,会后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本书编写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改变化学实验完全依附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将化学实验独立设课,原配套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实验及化工基础实验重新整合为《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
改变化学实验完全遵循知识结构、多为验证的传统模式。根据现代化学实验的目标、特点重新编排实验目录和实验内容,突出能力培养主线,注意科学素质与环境意识的教育。
注重基础。规范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操作,选用大量常规经典仪器,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为今后专业实验、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生实验奠定基础。
注重综合。拓宽口径,使化学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交叉、渗透,将化学合成、成分分析及表征、常数测量、化工基础紧密结合,加强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展示先进。适当增加新内容、介绍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加本书编写、复核人员主要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化学教师,详见于相应内容的署名。编写时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谨向有关的作者致以衷心感谢。全书由方宾、王伦、魏先文、吴华强、谢筱娟、盛恩宏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