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9787502570941
[十位:7502570942]
页数:215
定价:¥25.00
店铺售价:¥10.70
(为您节省:¥14.3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500172794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16 16:57:51]
孔*
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11 10:52:34]
张**
杭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07 23:15:26]
刘**
贵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07 19:35:59]
申**
珠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04 14:07:12]
罗****
镇江市
《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提要: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生物技术类、化工类、环境类、医学类、农林类、食品类、材料类、国防公安类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以上各相关专业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教材使用,还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基础、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常用的化学分离方法。每章末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附有习题答案,便于学生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二、化学分析方法分类1
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2
四、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3
**章 物质结构4
……
《无机及分析化学》编辑推荐与评论: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生物技术类、化工类、环境类、医学类、农林类、食品类、材料类、国防公安类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以上各相关专业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教材使用,还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就是高职高专院校化学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药技术类、生物类、化工类、环境类、医学类、农林类、食品类、材料类、国防公安类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化学基础课程。本教材是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之一,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高职高专学生应具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编写的。编写时,竭力贯彻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打破学科型的教材体系,紧扣学以致用原则,构建适用于高职高专教育相关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新体系。与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相比,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本着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结合各相关专业特点和后续课需要,将原属于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精选,突出**,加强基础。精简复杂公式和繁琐计算的推导,删除了过深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力求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2本书将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相重叠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以原无机化学及定量化学分析内容作为主干,使本教材既满足本门课程的需要,又为与相关平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同时也为将来从事有关化学及其检测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充分考虑高职高专特点,立足于构建无机及分析化学新的体系,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遴选后进行有机整合,将定量化学分析中的四大滴定分析融入四大化学平衡,实现了两门课程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一体化。
4对原无机化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元素化学部分只介绍了*具代表性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并简单介绍了生命元素化学的基本概念;对各种基本化学分析方法强化实际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切合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既体现化学课程的特色,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
5在知识点的选取上,注意补充新知识,所述观点,所言技术,所选实例力求具有时代特色并反映科技进步现状,突出先进性;同时为拓展知识视野,在部分章后给出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在涉及到**或行业的规格或标准时采用了*新的**标准或行业标准,并贯彻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力求体现准确性和规范性。
6为更好地突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把从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部分独立出来单独设课,使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另成一册,与本教材配套使用。
为适应不同院校不同专业需要,本书设有选学章节以“*”号标示,根据专业不同,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当调整。
本书第六章、第七章由韩忠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绪论、第五章、第九章由孙乃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编写;**章、第二章、第三章由池利民(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四章、第八章由朱伟军(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编写。全书由韩忠霄统稿。本书由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雷和稳教授主审,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致衷心感谢。河北科技大学的李景印教授对有关章节的编写给予了精心指导,在此谨致衷心感谢。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和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同行们的热情关心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感谢。
鉴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所限,疏漏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老师和广大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