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1年06月
ISBN:9787100084048
[十位:7100084040]
页数:187
定价:¥30.00
店铺售价:¥12.00
(为您节省:¥18.00)
店铺库存: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132737716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08 06:18:10]
周**
上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6-29 17:51:07]
陈*
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5-29 22:10:37]
雷**
武汉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5-11 11:49:20]
无锡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4-30 17:38:37]
小*
宜宾市
《信仰的力量 红岩英烈纪实》内容提要:
《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根据央视10套《百家讲坛》同
名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作者厉华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从事革命
历史文博研究与发展26年,做过相关报告千余场,被誉为“红色演讲**人
”、“红色旅游**人”。《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通过书
信、手稿、文件以及百余张照片等珍贵史料,讲述了江姐、小萝卜头、华子
良、许云峰、成岗等十位红岩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魔窟不屈
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他们宁愿忍受严刑拷打,宁愿牺牲宝贵生命,
也绝不出卖组织,绝不背叛信仰。
**讲
《红岩》作者的别样人生――红色作家罗广斌
第二讲
虎穴龙潭建奇功――红色特工张露萍
第三讲
黑牢中的自白――红岩烈士陈然
第四讲
母子同心写传奇――红岩烈士王朴和他的母亲金永华
第五讲
道是无情却有情――红岩烈士刘国□
第六讲
一片丹心向阳开――红岩烈士江竹筠
第七讲
年纪*小的“老政治犯”――红岩烈士宋振中
第八讲
宁关不屈示忠诚――红岩烈士许晓轩
第九讲
“疯老头”虎口
《信仰的力量 红岩英烈纪实》图书目录:
《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根据央视10套《百家讲坛》同
名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作者厉华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从事革命
历史文博研究与发展26年,做过相关报告千余场,被誉为“红色演讲**人
”、“红色旅游**人”。《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通过书
信、手稿、文件以及百余张照片等珍贵史料,讲述了江姐、小萝卜头、华子
良、许云峰、成岗等十位红岩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魔窟不屈
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他们宁愿忍受严刑拷打,宁愿牺牲宝贵生命,
也绝不出卖组织,绝不背叛信仰。
**讲
《红岩》作者的别样人生――红色作家罗广斌
第二讲
虎穴龙潭建奇功――红色特工张露萍
第三讲
黑牢中的自白――红岩烈士陈然
第四讲
母子同心写传奇――红岩烈士王朴和他的母亲金永华
第五讲
道是无情却有情――红岩烈士刘国□
第六讲
一片丹心向阳开――红岩烈士江竹筠
第七讲
年纪*小的“老政治犯”――红岩烈士宋振中
第八讲
宁关不屈示忠诚――红岩烈士许晓轩
第九讲
“疯老头”虎口越狱――脱险志士韩子栋
第十讲
在烈火中永生――叶挺将军
后记
2011年2月,我应**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 的邀请,主讲系列节目《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就是在此节目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充实而形成的。 《百家讲坛》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中国文化传媒的一 个**品牌,也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个栏目。当**次接到孟 庆吉编辑的电话时,我在激动中立即表示第二天就可以把讲稿 发过去,因为我在重庆电视台录制过《重庆掌故》,红岩联线 文化发展管理**制作过100集《厉华说红岩》,以及20多年 来在全国各地演讲《红岩魂》报告近千场,我认为可以有很大 的选择余地。没有想到的是,孟庆吉编辑在看完我发去的稿子 后,竟然说:稿子内容都不错,但是与《百家讲坛》的要求差 距还很大,可能全部要重写!他*后一再强调:在建党90周年 时播出,意义重大,无论如何要按要求修改好。我真不敢相 信,讲了无数次的讲稿居然不行,而且要重新编写。当时正是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紧张的布展阶段,每天的编辑和制作 已经是昼夜加班。为了上《百家讲坛》,为了让红岩英烈事迹 更为广泛的传播,我仍然是一如既往,只要有利于红岩英烈事 迹的传播,再难再苦也得干! 2011年春节的全部时间,我都用在了重新编辑讲稿上,假 期结束后又是一边抓展览的工程,一边抓住分分秒秒修改讲 稿,每天晚上都是10点以后回家。协助我打字的龚月华被连续 不断的加班���得很是“无语”。当**次把修改的稿子发给孟 庆吉编辑后,答复是: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要紧扣“信仰的力 量”这个主题,从人性上提炼,还得继续下工夫。我感到一种 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做了多年史料编辑、研究宣传,我在 《百家讲坛》“苛刻”的要求下发现自己的一些差距。好在我 有一种持之以恒、绝不放弃的韧劲和肯下苦工夫的作风,再 做,再修改,再完善。此时,离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馆 时间已经不多了,单位的事务又异常繁杂,我强烈地感觉到每 天的时间过得非常快!重庆市委统战部的林勇也是天天与我奋 战在陈列馆的现场,**,当他离开工地的时候看见我还要去 加班写讲稿,便提出找几个“高手”来帮助我。于是,西南大 学的郑劲松、重庆大学的敖依昌、理工大学的杨胜松利用** 休息日一起与我讨论如何修改达到要求,特别是西南大学的 郑劲松还亲自对讲稿进行了润色,*终使讲稿得到了《百家 讲坛》的认可。3月22日,当我在《百家讲坛》试讲完后,孟 庆吉编辑等节目组的同志异口同声地指出:演讲成分太多, 语速太快,要慢慢地讲,像讲课一样。相对调整讲稿,要我从 演讲到“像讲课一样”的风格转变真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 为20多年的演讲已经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好在我的妻子是老 师,她从讲课的方法上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单位的同事费习 安、陈红,讲解员熊嫣然等也不断地帮助调整我的习惯,*后 终于在4月的录制中完成了这件工作。 接受央视和各媒体的采访、做专题节目以及演讲《红岩 魂》报告无数次,但录制《百家讲坛》的节目让我有了一种新 的收获:史料编辑要注重细节,主题提炼要紧扣主题,讲述方 式要娓娓道来,激情发挥要收放自如。 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为我们塑造了许云峰、江 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英雄形象,对许多中国人的世界观、人 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说《红岩》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几 乎都可以在渣滓洞、白公馆的监狱斗争中找到真实的生活原 型,本书中所涉及的许晓轩烈士是文学形象许云峰、齐晓轩的 生活原型之一,韩子栋是文学形象“疯老头”华子良的生活原 型,宋振中烈士是文学形象小萝卜头的生活原型,江竹筠烈士 是文学形象江姐的生活原型,陈然烈士是文学形象成岗的生活 原型,刘国□烈士是文学形象刘思扬的生活原型。叶挺、张露 萍、王朴都是在白公馆、渣滓洞关押过的,罗广斌是在大屠杀 时虎口脱险的。 本书的创作编辑历经半年时间,而决定出版只有不到20 天,在这个过程中,感谢**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冯存礼先 生的拍板决策,感谢《百家讲坛》栏目的制片人聂丛丛、副制 片人那尔苏以及编导孟庆吉、于洪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制作,他 们的专业精神和出色工作让节目焕发了异彩,也让红岩精神得 以在《百家讲坛》这样一个全国瞩目的传播平台上发扬光大。 我还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商务的领导和编校印发团 队反应迅速,使这本书能够在*短的时间面世。通过这次合 作,我充分感受到这个百年老店青春常驻的秘诀:质量第 一,品牌至上,反应敏捷,机制灵活。再次感谢总经理于殿 利、副总编辑周洪波、编辑蔡长虹和更多的幕后的商务人! 同时,对西南大学的郑劲松、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陈建新、刘和平、李葭、 杨明荣、龚月华给予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厉华 2011年6月13日 提起重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红岩,想到渣滓洞和 白公馆。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个世纪风靡全国的一部革命历史题 材长篇小说《红岩》。 1961年,曾经在国民党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而后成功 越狱脱险的共产党员罗广斌和曾经在渣滓洞监狱关押而后被营 救出狱的革命志士杨益言,以亲眼所见的革命烈士们狱中斗争 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满怀对遇难战友刻骨铭心的怀念,创作了 长篇小说《红岩》。鲜为人知的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 开始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志 士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革命偶像。 迄今为止,小说《红岩》发行量己超过1000万册,并以其 深刻的革命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教育,成为载入当代文学 史册的红色经典。红岩,也因此成为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 一个重要标志。 渣滓洞、白公馆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600多万 人次,许多人到这里喜欢问:小说《红岩》中所描写的许云 峰、江姐、成岗、刘思扬、 “疯老头”华子良和双枪老太 婆是真有其人吗? 我在渣滓洞、白公馆连续 工作了26年,一直从事烈士事 迹和文物档案的研究、开发, 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 一个历史事件都在不断地感染 我,我也在不断被感染的过程 中寻求烈士们的思想和人生轨 迹。我曾经写过一本《(红 岩)小说与中美合作所军统集中营》,书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 以和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一一对应,所以,我要说, 《红岩》中 的英雄人物不但有真实的生活原型,而且描写的事件也有真实 的文献资料基础。 在狱中,他们坚贞不屈、临危不惧,面对死亡大义凛 然,绝不透露党的半点机密,绝不玷污党的荣誉。他们的身 上,体现着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今天看来,这尤其值得我们继 承和发扬。 这种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从小就经受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圣贤情怀和精英意识,内忧外患的时 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上,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信仰。 这种信仰,使他们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支撑着 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捍卫自己的信仰,乃至于献出自己的 热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背叛 家庭,参加革命,激励着他面对监禁绝不投降;也正是这种信 仰的力量,使他死里逃生、虎口脱险之后,毅然拿起笔来, 整理、记录狱中斗争的情形,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党史文献资 料,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小说《红岩》,还原了艰苦卓绝的 狱中斗争,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这一讲,我就向大家讲述红岩历史上的脱险志士罗广斌的 传奇人生。 在反抗封建家庭专制中觉醒 当年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的革命者中,有的是富裕家 庭出身的青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共产党的影响、教育, *终选择了革命。罗广斌,就是 这样。 1924年,罗广斌出生于四川 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优越的 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了优良 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对历 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十分敬仰, 立志效法他们报国救民的英雄气 节,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但是,他的这种崇尚正义的思想却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 家庭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罗广斌的家庭是当时四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众多的田 产、家业自不必说,他的哥哥罗广文毕业于黄埔军校,是陈诚 的得力干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将、十五兵团司令 兼108军军长,是四川境内兵力*强的将领。 和大多数封建家庭走出的进步青年一样,罗广斌这种自发 的革命意识也是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的。 1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的罗广斌与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的 女儿牟爱莲相爱了。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同桌为友。罗广斌还 给牟爱莲朗诵巴金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秋天 里的春天》中的诗句:“……你可知道阳光的爱抚,那奇迹的 春的接吻,它的温暖将使你再生?”安慰因家庭不如自己富有 而显得自卑的牟爱莲,向她表白爱意。 但在罗家人看来,这样一个落拓穷困的商人的女儿,和显 赫富有的罗家如此的“门不当,户不对”。罗广斌的父母大为 恼火,极力阻止,甚至将老师请回家来单独授课,不准罗广斌 随便外出。 从1940年到1943年读完高中,罗广斌认为自己过了“三年 囚禁般的生活”。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从那时起,开 始认识了封建势力对于年轻人的束缚、统治,而且渴望对它 ‘革命’……” 罗广斌是如何*终走出这“囚禁般的生活”的呢?我们不 得不提到去年一部非常走红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作者、著 名作家马识途。P2-5
《信仰的力量 红岩英烈纪实》文章节选:
《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根据央视10套《百家讲坛》同
名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作者厉华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从事革命
历史文博研究与发展26年,做过相关报告千余场,被誉为“红色演讲**人
”、“红色旅游**人”。《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通过书
信、手稿、文件以及百余张照片等珍贵史料,讲述了江姐、小萝卜头、华子
良、许云峰、成岗等十位红岩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魔窟不屈
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他们宁愿忍受严刑拷打,宁愿牺牲宝贵生命,
也绝不出卖组织,绝不背叛信仰。
**讲
《红岩》作者的别样人生――红色作家罗广斌
第二讲
虎穴龙潭建奇功――红色特工张露萍
第三讲
黑牢中的自白――红岩烈士陈然
第四讲
母子同心写传奇――红岩烈士王朴和他的母亲金永华
第五讲
道是无情却有情――红岩烈士刘国□
第六讲
一片丹心向阳开――红岩烈士江竹筠
第七讲
年纪*小的“老政治犯”――红岩烈士宋振中
第八讲
宁关不屈示忠诚――红岩烈士许晓轩
第九讲
“疯老头”虎口越狱――脱险志士韩子栋
第十讲
在烈火中永生――叶挺将军
后记
2011年2月,我应**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 的邀请,主讲系列节目《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就是在此节目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充实而形成的。 《百家讲坛》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中国文化传媒的一 个**品牌,也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个栏目。当**次接到孟 庆吉编辑的电话时,我在激动中立即表示第二天就可以把讲稿 发过去,因为我在重庆电视台录制过《重庆掌故》,红岩联线 文化发展管理**制作过100集《厉华说红岩》,以及20多年 来在全国各地演讲《红岩魂》报告近千场,我认为可以有很大 的选择余地。没有想到的是,孟庆吉编辑在看完我发去的稿子 后,竟然说:稿子内容都不错,但是与《百家讲坛》的要求差 距还很大,可能全部要重写!他*后一再强调:在建党90周年 时播出,意义重大,无论如何要按要求修改好。我真不敢相 信,讲了无数次的讲稿居然不行,而且要重新编写。当时正是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紧张的布展阶段,每天的编辑和制作 已经是昼夜加班。为了上《百家讲坛》,为了让红岩英烈事迹 更为广泛的传播,我仍然是一如既往,只要有利于红岩英烈事 迹的传播,再难再苦也得干! 2011年春节的全部时间,我都用在了重新编辑讲稿上,假 期结束后又是一边抓展览的工程,一边抓住分分秒秒修改讲 稿,每天晚上都是10点以后回家。协助我打字的龚月华被连续 不断的加班搞得很是“无语”。当**次把修改的稿子发给孟 庆吉编辑后,答复是: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要紧扣“信仰的力 量”这个主题,从人性上提炼,还得继续下工夫。我感到一种 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做了多年史料编辑、研究宣传,我在 《百家讲坛》“苛刻”的要求下发现自己的一些差距。好在我 有一种持之以恒、绝不放弃的韧劲和肯下苦工夫的作风,再 做,再修改,再完善。此时,离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馆 时间已经不多了,单位的事务又异常繁杂,我强烈地感觉到每 天的时间过得非常快!重庆市委统战部的林勇也是天天与我奋 战在陈列馆的现场,**,当他离开工地的时候看见我还要去 加班写讲稿,便提出找几个“高手”来帮助我。于是,西南大 学的郑劲松、重庆大学的敖依昌、理工大学的杨胜松利用** 休息日一起与我讨论如何修改达到要求,特别是西南大学的 郑劲松还亲自对讲稿进行了润色,*终使讲稿得到了《百家 讲坛》的认可。3月22日,当我在《百家讲坛》试讲完后,孟 庆吉编辑等节目组的同志异口同声地指出:演讲成分太多, 语速太快,要慢慢地讲,像讲课一样。相对调整讲稿,要我从 演讲到“像讲课一样”的风格转变真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 为20多年的演讲已经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好在我的妻子是老 师,她从讲课的方法上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单位的同事费习 安、陈红,讲解员熊嫣然等也不断地帮助调整我的习惯,*后 终于在4月的录制中完成了这件工作。 接受央视和各媒体的采访、做专题节目以及演讲《红岩 魂》报告无数次,但录制《百家讲坛》的节目让我有了一种新 的收获:史料编辑要注重细节,主题提炼要紧扣主题,讲述方 式要娓娓道来,激情发挥要收放自如。 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为我们塑造了许云峰、江 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英雄形象,对许多中国人的世界观、人 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说《红岩》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几 乎都可以在渣滓洞、白公馆的监狱斗争中找到真实的生活原 型,本书中所涉及的许晓轩烈士是文学形象许云峰、齐晓轩的 生活原型之一,韩子栋是文学形象“疯老头”华子良的生活原 型,宋振中烈士是文学形象小萝卜头的生活原型,江竹筠烈士 是文学形象江姐的生活原型,陈然烈士是文学形象成岗的生活 原型,刘国□烈士是文学形象刘思扬的生活原型。叶挺、张露 萍、王朴都是在白公馆、渣滓洞关押过的,罗广斌是在大屠杀 时虎口脱险的。 本书的创作编辑历经半年时间,而决定出版只有不到20 天,在这个过程中,感谢**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冯存礼先 生的拍板决策,感谢《百家讲坛》栏目的制片人聂丛丛、副制 片人那尔苏以及编导孟庆吉、于洪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制作,他 们的专业精神和出色工作让节目焕发了异彩,也让红岩精神得 以在《百家讲坛》这样一个全国瞩目的传播平台上发扬光大。 我还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商务的领导和编校印发团 队反应迅速,使这本书能够在*短的时间面世。通过这次合 作,我充分感受到这个百年老店青春常驻的秘诀:质量第 一,品牌至上,反应敏捷,机制灵活。再次感谢总经理于殿 利、副总编辑周洪波、编辑蔡长虹和更多的幕后的商务人! 同时,对西南大学的郑劲松、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陈建新、刘和平、李葭、 杨明荣、龚月华给予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厉华 2011年6月13日 提起重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红岩,想到渣滓洞和 白公馆。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个世纪风靡全国的一部革命历史题 材长篇小说《红岩》。 1961年,曾经在国民党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而后成功 越狱脱险的共产党员罗广斌和曾经在渣滓洞监狱关押而后被营 救出狱的革命志士杨益言,以亲眼所见的革命烈士们狱中斗争 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满怀对遇难战友刻骨铭心的怀念,创作了 长篇小说《红岩》。鲜为人知的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 开始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志 士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革命偶像。 迄今为止,小说《红岩》发行量己超过1000万册,并以其 深刻的革命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教育,成为载入当代文学 史册的红色经典。红岩,也因此成为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 一个重要标志。 渣滓洞、白公馆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600多万 人次,许多人到这里喜欢问:小说《红岩》中所描写的许云 峰、江姐、成岗、刘思扬、 “疯老头”华子良和双枪老太 婆是真有其人吗? 我在渣滓洞、白公馆连续 工作了26年,一直从事烈士事 迹和文物档案的研究、开发, 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 一个历史事件都在不断地感染 我,我也在不断被感染的过程 中寻求烈士们的思想和人生轨 迹。我曾经写过一本《(红 岩)小说与中美合作所军统集中营》,书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 以和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一一对应,所以,我要说, 《红岩》中 的英雄人物不但有真实的生活原型,而且描写的事件也有真实 的文献资料基础。 在狱中,他们坚贞不屈、临危不惧,面对死亡大义凛 然,绝不透露党的半点机密,绝不玷污党的荣誉。他们的身 上,体现着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今天看来,这尤其值得我们继 承和发扬。 这种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从小就经受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圣贤情怀和精英意识,内忧外患的时 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上,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信仰。 这种信仰,使他们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支撑着 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捍卫自己的信仰,乃至于献出自己的 热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背叛 家庭,参加革命,激励着他面对监禁绝不投降;也正是这种信 仰的力量,使他死里逃生、虎口脱险之后,毅然拿起笔来, 整理、记录狱中斗争的情形,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党史文献资 料,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小说《红岩》,还原了艰苦卓绝的 狱中斗争,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这一讲,我就向大家讲述红岩历史上的脱险志士罗广斌的 传奇人生。 在反抗封建家庭专制中觉醒 当年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的革命者中,有的是富裕家 庭出身的青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共产党的影响、教育, *终选择了革命。罗广斌,就是 这样。 1924年,罗广斌出生于四川 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优越的 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了优良 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对历 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十分敬仰, 立志效法他们报国救民的英雄气 节,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但是,他的这种崇尚正义的思想却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 家庭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罗广斌的家庭是当时四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众多的田 产、家业自不必说,他的哥哥罗广文毕业于黄埔军校,是陈诚 的得力干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将、十五兵团司令 兼108军军长,是四川境内兵力*强的将领。 和大多数封建家庭走出的进步青年一样,罗广斌这种自发 的革命意识也是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的。 1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的罗广斌与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的 女儿牟爱莲相爱了。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同桌为友。罗广斌还 给牟爱莲朗诵巴金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秋天 里的春天》中的诗句:“……你可知道阳光的爱抚,那奇迹的 春的接吻,它的温暖将使你再生?”安慰因家庭不如自己富有 而显得自卑的牟爱莲,向她表白爱意。 但在罗家人看来,这样一个落拓穷困的商人的女儿,和显 赫富有的罗家如此的“门不当,户不对”。罗广斌的父母大为 恼火,极力阻止,甚至将老师请回家来单独授课,不准罗广斌 随便外出。 从1940年到1943年读完高中,罗广斌认为自己过了“三年 囚禁般的生活”。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从那时起,开 始认识了封建势力对于年轻人的束缚、统治,而且渴望对它 ‘革命’……” 罗广斌是如何*终走出这“囚禁般的生活”的呢?我们不 得不提到去年一部非常走红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作者、著 名作家马识途。P2-5
《信仰的力量 红岩英烈纪实》编辑推荐与评论:
《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根据央视10套《百家讲坛》同
名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作者厉华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从事革命
历史文博研究与发展26年,做过相关报告千余场,被誉为“红色演讲**人
”、“红色旅游**人”。《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通过书
信、手稿、文件以及百余张照片等珍贵史料,讲述了江姐、小萝卜头、华子
良、许云峰、成岗等十位红岩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魔窟不屈
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他们宁愿忍受严刑拷打,宁愿牺牲宝贵生命,
也绝不出卖组织,绝不背叛信仰。
**讲
《红岩》作者的别样人生――红色作家罗广斌
第二讲
虎穴龙潭建奇功――红色特工张露萍
第三讲
黑牢中的自白――红岩烈士陈然
第四讲
母子同心写传奇――红岩烈士王朴和他的母亲金永华
第五讲
道是无情却有情――红岩烈士刘国□
第六讲
一片丹心向阳开――红岩烈士江竹筠
第七讲
年纪*小的“老政治犯”――红岩烈士宋振中
第八讲
宁关不屈示忠诚――红岩烈士许晓轩
第九讲
“疯老头”虎口越狱――脱险志士韩子栋
第十讲
在烈火中永生――叶挺将军
后记
2011年2月,我应**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 的邀请,主讲系列节目《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就是在此节目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充实而形成的。 《百家讲坛》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中国文化传媒的一 个**品牌,也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个栏目。当**次接到孟 庆吉编辑的电话时,我在激动中立即表示第二天就可以把讲稿 发过去,因为我在重庆电视台录制过《重庆掌故》,红岩联线 文化发展管理**制作过100集《厉华说红岩》,以及20多年 来在全国各地演讲《红岩魂》报告近千场,我认为可以有很大 的选择余地。没有想到的是,孟庆吉编辑在看完我发去的稿子 后,竟然说:稿子内容都不错,但是与《百家讲坛》的要求差 距还很大,可能全部要重写!他*后一再强调:在建党90周年 时播出,意义重大,无论如何要按要求修改好。我真不敢相 信,讲了无数次的讲稿居然不行,而且要重新编写。当时正是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紧张的布展阶段,每天的编辑和制作 已经是昼夜加班。为了上《百家讲坛》,为了让红岩英烈事迹 更为广泛的传播,我仍然是一如既往,只要有利于红岩英烈事 迹的传播,再难再苦也得干! 2011年春节的全部时间,我都用在了重新编辑讲稿上,假 期结束后又是一边抓展览的工程,一边抓住分分秒秒修改讲 稿,每天晚上都是10点以后回家。协助我打字的龚月华被连续 不断的加班搞得很是“无语”。当**次把修改的稿子发给孟 庆吉编辑后,答复是: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要紧扣“信仰的力 量”这个主题,从人性上提炼,还得继续下工夫。我感到一种 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做了多年史料编辑、研究宣传,我在 《百家讲坛》“苛刻”的要求下发现自己的一些差距。好在我 有一种持之以恒、绝不放弃的韧劲和肯下苦工夫的作风,再 做,再修改,再完善。此时,离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馆 时间已经不多了,单位的事务又异常繁杂,我强烈地感觉到每 天的时间过得非常快!重庆市委统战部的林勇也是天天与我奋 战在陈列馆的现场,**,当他离开工地的时候看见我还要去 加班写讲稿,便提出找几个“高手”来帮助我。于是,西南大 学的郑劲松、重庆大学的敖依昌、理工大学的杨胜松利用** 休息日一起与我讨论如何修改达到要求,特别是西南大学的 郑劲松还亲自对讲稿进行了润色,*终使讲稿得到了《百家 讲坛》的认可。3月22日,当我在《百家讲坛》试讲完后,孟 庆吉编辑等节目组的同志异口同声地指出:演讲成分太多, 语速太快,要慢慢地讲,像讲课一样。相对调整讲稿,要我从 演讲到“像讲课一样”的风格转变真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 为20多年的演讲已经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好在我的妻子是老 师,她从讲课的方法上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单位的同事费习 安、陈红,讲解员熊嫣然等也不断地帮助调整我的习惯,*后 终于在4月的录制中完成了这件工作。 接受央视和各媒体的采访、做专题节目以及演讲《红岩 魂》报告无数次,但录制《百家讲坛》的节目让我有了一种新 的收获:史料编辑要注重细节,主题提炼要紧扣主题,讲述方 式要娓娓道来,激情发挥要收放自如。 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为我们塑造了许云峰、江 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英雄形象,对许多中国人的世界观、人 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说《红岩》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几 乎都可以在渣滓洞、白公馆的监狱斗争中找到真实的生活原 型,本书中所涉及的许晓轩烈士是文学形象许云峰、齐晓轩的 生活原型之一,韩子栋是文学形象“疯老头”华子良的生活原 型,宋振中烈士是文学形象小萝卜头的生活原型,江竹筠烈士 是文学形象江姐的生活原型,陈然烈士是文学形象成岗的生活 原型,刘国□烈士是文学形象刘思扬的生活原型。叶挺、张露 萍、王朴都是在白公馆、渣滓洞关押过的,罗广斌是在大屠杀 时虎口脱险的。 本书的创作编辑历经半年时间,而决定出版只有不到20 天,在这个过程中,感谢**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冯存礼先 生的拍板决策,感谢《百家讲坛》栏目的制片人聂丛丛、副制 片人那尔苏以及编导孟庆吉、于洪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制作,他 们的专业精神和出色工作让节目焕发了异彩,也让红岩精神得 以在《百家讲坛》这样一个全国瞩目的传播平台上发扬光大。 我还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商务的领导和编校印发团 队反应迅速,使这本书能够在*短的时间面世。通过这次合 作,我充分感受到这个百年老店青春常驻的秘诀:质量第 一,品牌至上,反应敏捷,机制灵活。再次感谢总经理于殿 利、副总编辑周洪波、编辑蔡长虹和更多的幕后的商务人! 同时,对西南大学的郑劲松、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陈建新、刘和平、李葭、 杨明荣、龚月华给予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厉华 2011年6月13日 提起重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红岩,想到渣滓洞和 白公馆。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个世纪风靡全国的一部革命历史题 材长篇小说《红岩》。 1961年,曾经在国民党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而后成功 越狱脱险的共产党员罗广斌和曾经在渣滓洞监狱关押而后被营 救出狱的革命志士杨益言,以亲眼所见的革命烈士们狱中斗争 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满怀对遇难战友刻骨铭心的怀念,创作了 长篇小说《红岩》。鲜为人知的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 开始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志 士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革命偶像。 迄今为止,小说《红岩》发行量己超过1000万册,并以其 深刻的革命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教育,成为载入当代文学 史册的红色经典。红岩,也因此成为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 一个重要标志。 渣滓洞、白公馆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600多万 人次,许多人到这里喜欢问:小说《红岩》中所描写的许云 峰、江姐、成岗、刘思扬、 “疯老头”华子良和双枪老太 婆是真有其人吗? 我在渣滓洞、白公馆连续 工作了26年,一直从事烈士事 迹和文物档案的研究、开发, 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 一个历史事件都在不断地感染 我,我也在不断被感染的过程 中寻求烈士们的思想和人生轨 迹。我曾经写过一本《(红 岩)小说与中美合作所军统集中营》,书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 以和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一一对应,所以,我要说, 《红岩》中 的英雄人物不但有真实的生活原型,而且描写的事件也有真实 的文献资料基础。 在狱中,他们坚贞不屈、临危不惧,面对死亡大义凛 然,绝不透露党的半点机密,绝不玷污党的荣誉。他们的身 上,体现着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今天看来,这尤其值得我们继 承和发扬。 这种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从小就经受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圣贤情怀和精英意识,内忧外患的时 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上,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信仰。 这种信仰,使他们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支撑着 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捍卫自己的信仰,乃至于献出自己的 热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背叛 家庭,参加革命,激励着他面对监禁绝不投降;也正是这种信 仰的力量,使他死里逃生、虎口脱险之后,毅然拿起笔来, 整理、记录狱中斗争的情形,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党史文献资 料,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小说《红岩》,还原了艰苦卓绝的 狱中斗争,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这一讲,我就向大家讲述红岩历史上的脱险志士罗广斌的 传奇人生。 在反抗封建家庭专制中觉醒 当年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的革命者中,有的是富裕家 庭出身的青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共产党的影响、教育, *终选择了革命。罗广斌,就是 这样。 1924年,罗广斌出生于四川 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优越的 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了优良 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对历 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十分敬仰, 立志效法他们报国救民的英雄气 节,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但是,他的这种崇尚正义的思想却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 家庭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罗广斌的家庭是当时四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众多的田 产、家业自不必说,他的哥哥罗广文毕业于黄埔军校,��陈诚 的得力干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将、十五兵团司令 兼108军军长,是四川境内兵力*强的将领。 和大多数封建家庭走出的进步青年一样,罗广斌这种自发 的革命意识也是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的。 1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的罗广斌与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的 女儿牟爱莲相爱了。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同桌为友。罗广斌还 给牟爱莲朗诵巴金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秋天 里的春天》中的诗句:“……你可知道阳光的爱抚,那奇迹的 春的接吻,它的温暖将使你再生?”安慰因家庭不如自己富有 而显得自卑的牟爱莲,向她表白爱意。 但在罗家人看来,这样一个落拓穷困的商人的女儿,和显 赫富有的罗家如此的“门不当,户不对”。罗广斌的父母大为 恼火,极力阻止,甚至将老师请回家来单独授课,不准罗广斌 随便外出。 从1940年到1943年读完高中,罗广斌认为自己过了“三年 囚禁般的生活”。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从那时起,开 始认识了封建势力对于年轻人的束缚、统治,而且渴望对它 ‘革命’……” 罗广斌是如何*终走出这“囚禁般的生活”的呢?我们不 得不提到去年一部非常走红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作者、著 名作家马识途。P2-5
《信仰的力量 红岩英烈纪实》作者介绍:
《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根据央视10套《百家讲坛》同
名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作者厉华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从事革命
历史文博研究与发展26年,做过相关报告千余场,被誉为“红色演讲**人
”、“红色旅游**人”。《信仰的力量--红岩英烈纪实(附光盘)》通过书
信、手稿、文件以及百余张照片等珍贵史料,讲述了江姐、小萝卜头、华子
良、许云峰、成岗等十位红岩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魔窟不屈
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他们宁愿忍受严刑拷打,宁愿牺牲宝贵生命,
也绝不出卖组织,绝不背叛信仰。
**讲
《红岩》作者的别样人生――红色作家罗广斌
第二讲
虎穴龙潭建奇功――红色特工张露萍
第三讲
黑牢中的自白――红岩烈士陈然
第四讲
母子同心写传奇――红岩烈士王朴和他的母亲金永华
第五讲
道是无情却有情――红岩烈士刘国□
第六讲
一片丹心向阳开――红岩烈士江竹筠
第七讲
年纪*小的“老政治犯”――红岩烈士宋振中
第八讲
宁关不屈示忠诚――红岩烈士许晓轩
第九讲
“疯老头”虎口越狱――脱险志士韩子栋
第十讲
在烈火中永生――叶挺将军
后记
2011年2月,我应**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 的邀请,主讲系列节目《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就是在此节目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充实而形成的。 《百家讲坛》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中国文化传媒的一 个**品牌,也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个栏目。当**次接到孟 庆吉编辑的电话时,我在激动中立即表示第二天就可以把讲稿 发过去,因为我在重庆电视台录制过《重庆掌故》,红岩联线 文化发展管理**制作过100集《厉华说红岩》,以及20多年 来在全国各地演讲《红岩魂》报告近千场,我认为可以有很大 的选择余地。没有想到的是,孟庆吉编辑在看完我发去的稿子 后,竟然说:稿子内容都不错,但是与《百家讲坛》的要求差 距还很大,可能全部要重写!他*后一再强调:在建党90周年 时播出,意义重大,无论如何要按要求修改好。我真不敢相 信,讲了无数次的讲稿居然不行,而且要重新编写。当时正是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紧张的布展阶段,每天的编辑和制作 已经是昼夜加班。为了上《百家讲坛》,为了让红岩英烈事迹 更为广泛的传播,我仍然是一如既往,只要有利于红岩英烈事 迹的传播,再难再苦也得干! 2011年春节的全部时间,我都用在了重新编辑讲稿上,假 期结束后又是一边抓展览的工程,一边抓住分分秒秒修改讲 稿,每天晚上都是10点以后回家。协助我打字的龚月华被连续 不断的加班搞得很是“无语”。当**次把修改的稿子发给孟 庆吉编辑后,答复是: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要紧扣“信仰的力 量”这个主题,从人性上提炼,还得继续下工夫。我感到一种 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做了多年史料编辑、研究宣传,我在 《百家讲坛》“苛刻”的要求下发现自己的一些差距。好在我 有一种持之以恒、绝不放弃的韧劲和肯下苦工夫的作风,再 做,再修改,再完善。此时,离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馆 时间已经不多了,单位的事务又异常繁杂,我强烈地感觉到每 天的时间过得非常快!重庆市委统战部的林勇也是天天与我奋 战在陈列馆的现场,**,当他离开工地的时候看见我还要去 加班写讲稿,便提出找几个“高手”来帮助我。于是,西南大 学的郑劲松、重庆大学的敖依昌、理工大学的杨胜松利用** 休息日一起与我讨论如何修改达到要求,特别是西南大学的 郑劲松还亲自对讲稿进行了润色,*终使讲稿得到了《百家 讲坛》的认可。3月22日,当我在《百家讲坛》试讲完后,孟 庆吉编辑等节目组的同志异口同声地指出:演讲成分太多, 语速太快,要慢慢地讲,像讲课一样。相对调整讲稿,要我从 演讲到“像讲课一样”的风格转变真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 为20多年的演讲已经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好在我的妻子是老 师,她从讲课的方法上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单位的同事费习 安、陈红,讲解员熊嫣然等也不断地帮助调整我的习惯,*后 终于在4月的录制中完成了这件工作。 接受央视和各媒体的采访、做专题节目以及演讲《红岩 魂》报告无数次,但录制《百家讲坛》的节目让我有了一种新 的收获:史料编辑要注重细节,主题提炼要紧扣主题,讲述方 式要娓娓道来,激情发挥要收放自如。 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为我们塑造了许云峰、江 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英雄形象,对许多中国人的世界观、人 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说《红岩》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几 乎都可以在渣滓洞、白公馆的监狱斗争中找到真实的生活原 型,本书中所涉及的许晓轩烈士是文学形象许云峰、齐晓轩的 生活原型之一,韩子栋是文学形象“疯老头”华子良的生活原 型,宋振中烈士是文学形象小萝卜头的生活原型,江竹筠烈士 是文学形象江姐的生活原型,陈然烈士是文学形象成岗的生活 原型,刘国□烈士是文学形象刘思扬的生活原型。叶挺、张露 萍、王朴都是在白公馆、渣滓洞关押过的,罗广斌是在大屠杀 时虎口脱险的。 本书的创作编辑历经半年时间,而决定出版只有不到20 天,在这个过程中,感谢**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冯存礼先 生的拍板决策,感谢《百家讲坛》栏目的制片人聂丛丛、副制 片人那尔苏以及编导孟庆吉、于洪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制作,他 们的专业精神和出色工作让节目焕发了异彩,也让红岩精神得 以在《百家讲坛》这样一个全国瞩目的传播平台上发扬光大。 我还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商务的领导和编校印发团 队反应迅速,使这本书能够在*短的时间面世。通过这次合 作,我充分感受到这个百年老店青春常驻的秘诀:质量第 一,品牌至上,反应敏捷,机制灵活。再次感谢总经理于殿 利、副总编辑周洪波、编辑蔡长虹和更多的幕后的商务人! 同时,对西南大学的郑劲松、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陈建新、刘和平、李葭、 杨明荣、龚月华给予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厉华 2011年6月13日 提起重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红岩,想到渣滓洞和 白公馆。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个世纪风靡全国的一部革命历史题 材长篇小说《红岩》。 1961年,曾经在国民党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而后成功 越狱脱险的共产党员罗广斌和曾经在渣滓洞监狱关押而后被营 救出狱的革命志士杨益言,以亲眼所见的革命烈士们狱中斗争 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满怀对遇难战友刻骨铭心的怀念,创作了 长篇小说《红岩》。鲜为人知的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 开始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一大批革命志 士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革命偶像。 迄今为止,小说《红岩》发行量己超过1000万册,并以其 深刻的革命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教育,成为载入当代文学 史册的红色经典。红岩,也因此成为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 一个重要标志。 渣滓洞、白公馆每年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600多万 人次,许多人到这里喜欢问:小说《红岩》中所描写的许云 峰、江姐、成岗、刘思扬、 “疯老头”华子良和双枪老太 婆是真有其人吗? 我在渣滓洞、白公馆连续 工作了26年,一直从事烈士事 迹和文物档案的研究、开发, 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 一个历史事件都在不断地感染 我,我也在不断被感染的过程 中寻求烈士们的思想和人生轨 迹。我曾经写过一本《(红 岩)小说与中美合作所军统集中营》,书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 以和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一一对应,所以,我要说, 《红岩》中 的英雄人物不但有真实的生活原型,而且描写的事件也有真实 的文献资料基础。 在狱中,他们坚贞不屈、临危不惧,面对死亡大义凛 然,绝不透露党的半点机密,绝不玷污党的荣誉。他们的身 上,体现着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今天看来,这尤其值得我们继 承和发扬。 这种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从小就经受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圣贤情怀和精英意识,内忧外患的时 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上,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信仰。 这种信仰,使他们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支撑着 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捍卫自己的信仰,乃至于献出自己的 热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背叛 家庭,参加革命,激励着他面对监禁绝不投降;也正是这种信 仰的力量,使他死里逃生、虎口脱险之后,毅然拿起笔来, 整理、记录狱中斗争的情形,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党史文献资 料,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小说《红岩》,还原了艰苦卓绝的 狱中斗争,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这一讲,我就向大家讲述红岩历史上的脱险志士罗广斌的 传奇人生。 在反抗封建家庭专制中觉醒 当年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关押的革命者中,有的是富裕家 庭出身的青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共产党的影响、教育, *终选择了革命。罗广斌,就是 这样。 1924年,罗广斌出生于四川 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优越的 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了优良 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对历 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十分敬仰, 立志效法他们报国救民的英雄气 节,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取向奉为自己的座右铭。 但是,他的这种崇尚正义的思想却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 家庭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罗广斌的家庭是当时四川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众多的田 产、家业自不必说,他的哥哥罗广文毕业于黄埔军校,是陈诚 的得力干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将、十五兵团司令 兼108军军长,是四川境内兵力*强的将领。 和大多数封建家庭走出的进步青年一样,罗广斌这种自发 的革命意识也是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的。 15岁的时候,还在上学的罗广斌与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的 女儿牟爱莲相爱了。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同桌为友。罗广斌还 给牟爱莲朗诵巴金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秋天 里的春天》中的诗句:“……你可知道阳光的爱抚,那奇迹的 春的接吻,它的温暖将使你再生?”安慰因家庭不如自己富有 而显得自卑的牟爱莲,向她表白爱意。 但在罗家人看来,这样一个落拓穷困的商人的女儿,和显 赫富有的罗家如此的“门不当,户不对”。罗广斌的父母大为 恼火,极力阻止,甚至将老师请回家来单独授课,不准罗广斌 随便外出。 从1940年到1943年读完高中,罗广斌认为自己过了“三年 囚禁般的生活”。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从那时起,开 始认识了封建势力对于年轻人的束缚、统治,而且渴望对它 ‘革命’……” 罗广斌是如何*终走出这“囚禁般的生活”的呢?我们不 得不提到去年一部非常走红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原作者、著 名作家马识途。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