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28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1 0 0 0 0 1 95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小乔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260097623    地址:江苏省 南京市 栖霞区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新村
促销广告:大学教材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本店所售图书全部有货,一般当天或隔天可发货,可自行下单,无需咨询,8成新左右,择优发货!感谢广大书友的光临!!!
店铺介绍
大学二手教材,只卖正版,拒绝盗版!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高永年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
ISBN:9787550602465 [十位:7550602468]
页数:507      
定价:¥33.00
店铺售价:¥13.20 (为您节省:¥19.80
店铺库存:50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260097623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2-03-24 10:01:48]
    刘**
    郑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11-12 19:14:15]
    无*
    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8-19 13:59:56]
    孙*
    武汉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6-23 17:08:50]
    樊*
    新乡市
    外国文化史 ¥14.0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5-05 10:06:30]
    朱**
    长沙市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内容提要: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全书,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
本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之“诗歌卷”,收录了夜起、读陆放翁集、邮吻、自题小像、自嘲、人力车夫、三弦、小河、丙午春分作、蝴蝶、鸽子等诗歌作品。
本书由高永年主编。 序
夜起
读陆放翁集
邮吻
自题小像
自嘲
人力车夫
三弦
小河
丙午春分作
蝴蝶
鸽子
相隔一层纸
教我如何不想她
破琴
凤凰涅盘
炉中煤
天上的市街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
故乡
小船
草儿在前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第十八首
海韵
流云
小诗
我是只小羊
我从Cafe中出来
光明
忆菊
死水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图书目录: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全书,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
本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之“诗歌卷”,收录了夜起、读陆放翁集、邮吻、自题小像、自嘲、人力车夫、三弦、小河、丙午春分作、蝴蝶、鸽子等诗歌作品。
本书由高永年主编。 序
夜起
读陆放翁集
邮吻
自题小像
自嘲
人力车夫
三弦
小河
丙午春分作
蝴蝶
鸽子
相隔一层纸
教我如何不想她
破琴
凤凰涅盘
炉中煤
天上的市街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
故乡
小船
草儿在前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第十八首
海韵
流云
小诗
我是只小羊
我从Cafe中出来
光明
忆菊
死水
发现
繁星
春水
弃妇
有感
夜之歌
温柔(四)
落花
苍白的钟声
冬夜之公园
妹妹你是水
十二月十九夜
现在
红纱灯
哀中国
为祖国而歌
一九五五年旧历除夕
撒却
离家
蕙的风
别丢掉
太空
晚祷
采莲曲
雨景
雨巷
我的记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是一条小河

帷幔
十四行诗
诀绝
桃色的云
老马
地之子
纤夫
海上的声音
血字
芦笛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古镇的梦
距离的组织
断章
春天的心
一朵野花
扑灯蛾
预言
赠人
雨雪
感旧
桃江村之月夜

晓望
泥土
街头诗一束(选四)
主人要辞职
划分
知识份子
祈求
川江号子
滇缅公路
五月

诗八首
智慧之歌

望星空
泥土的梦
老妓女
背剑者
金黄的稻束
诗人之死
沉钟
王贵与李香香
小时候
重读《圣经》

有赠
悬崖边的树
鄂尔多斯草原
半棵树
苹果树下
回延安
刑场
故园九咏(选四)
愤怒的蟋蟀
斯人
我爱
我是人
独唱
野兽
小草在歌唱
在路上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生涯的午后
回答
结局或开始
古寺
钟声
午夜歌手
在歧路
纪念碑
追日
雪一直没有飘下来
致太阳
无题
居民
依旧是
葡萄园
阳光中的向日葵
土耳其浴室
致橡树
神女峰
雪白的墙
尚义街六号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预感
独白
三美人之歌
诺日朗
给一个猝死的九岁女孩一
失踪
流亡的死者
一块布的背叛
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望气的人
在清朝
――代人
远和近
鬼进城(八首)
汉英之间
傍晚穿过广场
岁月的遗照
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
帕斯捷尔纳克
聊天
秋天
雨中的马
月亮
一无所有
一块红布
有关大雁塔
你见过大海
美国妇女杂志
可以死去就死去
黑夜(序诗)
入夜
冷风景
流产
平安时代
秋风中的火焰
有毒的玛琳娜
杜甫
中文系
广场上的落日
十二只天鹅
另一个我的一生
一个人老了
亚洲铜
麦地与诗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四姐妹
抽屉
结结巴巴
饿死诗人

献给黄昏的星
妈妈
一个人老了
吹箫者
一片槐树叶
仙人掌
长恨歌
麦坚利堡
我们的城不再飞花
芝加哥
五陵少年
春天,遂想起
逃亡的天空
二十四岁
红玉米
芝加哥
天窗
风起的时候
秋祭杜甫
泥土篇(三首)
杜甫访问记
童年
之乎者也
额纹
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于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而言,这门课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取代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即对所选作品的讲授,表面看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有所重合,所以曾一度被一些高校取消,但取消后随之出现的问题便接踵而来。首先是教学方面的问题。原本这两门课的分工非常明确,二者无论在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抑或方法训练上,均有不同的层次性要求。“作品选读”主要是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眼光,其讲授的**在具体的作品文本;而“文学史”则在系统性、整体性方面有着特别的要求。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整体提升。将“作品选读”取消,只讲“文学史”,这给文学史的讲授带来的直接麻烦是,限于文学史的整体性要求,如果不时地旁生枝节花太多课时去具体讲解大量作品(事实上课时也不够),容易导致“史”的线索和脉络的中断,使文学史课程变得支离破碎;而置许多经典作品的具体分析于不顾,则也容易使学生缺少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从而也难以对文学史做到深入把握。其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如果缺少了“作品选读”课程这个阶段,容易造成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上的重要缺陷,致使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拉构架、搭框架很内行,而在涉及具体作品时则往往缺少有效的解析能力和办法。这些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在高校中文课程设置中恢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已成普遍趋势。 要开设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首先要有一部好的教材。这里所谓的“好”,主要是指教材的选目、体例等,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符合。就目前国内已有的教材来看,其中不乏精善者,但多数教材(或日选本)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过分追求所选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对应,而忽略了“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的独特的层次性要求。这样的作品选本,作为“文学史”的附属参考教材是可以的,但靠它难以完成“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任务。所选篇目受“文学史”评价的影响太大,使大量作为文学史现象而颇受关注但却缺少艺术经典性的作品入选进来,这与作品选读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不太同步。依我之见,“作品选读”课要解决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的能力,这是基础;而文学史评价的任务主要应放到“文学史”课程中去解决。再如,许多作品选读教材编者的课程目的不明确,选目随意,缺少体系性,所选作品在风格、文体等方面比较单一,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分析、研究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能力是不利的。又如,一些教材对所选文学作品所作的提示性分析,常常不够准确,而且往往以某种片面的结论较武断地将学生导向对作品的**而又片面的理解、解释和分析上。这样,该门课程原本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能力为主的目标,被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记忆某种现成结论的事实上的效果所取代。 由此看来,要编写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选”实非易事。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尤其是作为教材的选本,无论在选目还是在编撰体例等方面,其背后有着很高的学理性的学术含量。要编写一部好的“作品选读”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有精到的选家眼光,还要有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选本的编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好的传统,诸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等,都是一直广为流传的**选本。这些选本在流传中,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文学教育教材的功能。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究课程、教学的规律,以不断提高“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编写的质量。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从选目和编写体例上可以看出,编写者们对上述问题是有过认真思考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以诗歌为例,就创作方法而言,既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入选,也有包括象征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诗歌入选;就诗歌体式而言,入选诗歌以现代新诗为主,但也兼顾到旧体诗在20世纪文学史中的客观存在,入选了数首旧体诗词;就新诗形式而言,则从自由体诗到新格律诗、从小诗到长篇诗歌均有入选;就诗歌文体风格而言,既有抒情诗,又有叙事诗,还有哲理诗。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的选目也都是如此,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 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现有的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止于20世纪80年代,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佳作基本上未能选入,这多少是一种缺憾,而该教材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空间跨度上,也突破了此类教材选目基本限于大陆文学创作的做法,给予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创作以相当的篇幅。这种选目在时空上的扩展,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使他们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同时也能从更广阔的范围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不同类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该说,该教材充分注意到了“文学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因而作品选目首先注重从艺术的经典性要求出发,目的在于用好的作品来尽可能提**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的眼光。但同时,该教材由于充分兼顾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而且在正式入选篇目之外,还对有些体裁列出了一些**作品目录,这样就使得该教材除了可以用作“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主要教材外,还可用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辅助性参考教材。 该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作了大胆尝试,一反以往同类教材往往在所选作品的后面附提示性作品分析的做法,除了作者介绍文字外,还附录了有关所选作品的研究资料目录,这一目录经过精选后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变化,其长处是,避免了提示性作品分析难免片面的**结论对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可能产生的限制,对改变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只注重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略独立分析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开具的参考性研究资料目录,对学生了解研究动态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是有益的。作为教材,这同时也给授课教师以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后还要指出的是,参加这部教材编写的人员都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职称,而且都是多年从事“中国现代作品选读”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教师。凭借他们的理论功力和教学实践,教材的编写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当然,我们也期待这部教材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并期待编写者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不断修订中使该教材更臻完善。 2010年10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是在2002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编选的,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卷。诗歌卷由高永年教授、何言宏教授编选;小说卷由贺仲明教授、王文胜教授编选;散文卷由杨洪承教授、沈义贞教授编选;戏剧由杨洪承教授、贺仲明教授编选。 朱晓进教授为这套教材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骆冬青教授、王华宝博士给此书出版以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力不逮,编造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祈专家和读者赐正,以待再版时更臻完善。 编者 2010年金秋 他也撒却他底悲哀了! 杭州,1922年3月8日。 (选自《湖畔》,湖畔诗社1922年版) 离家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 伊针针引着纱线, 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 我底头发太散乱了, 姊姊说这样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讨厌; 伊拿了头梳来替我梳理, 后来却也将伊底悲苦梳了进去。 我们离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 哥哥说我走得太迟迟了, 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行程; 他伸手牵着我走。 但他底悲苦, 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 现在,就是碧草红云的现在呵! 离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杭州,1922年3月10日。 (选自《湖畔?春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8月版) [研究目录] 1.徐缉熙:《(撒却)赏析》,《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林明华:《(离家)赏析》,《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汪静之 (1902―1996),安徽绩溪人。1920年入杭州浙江省立**师范,开始在《新潮》、《新青年》、《诗》等新文学园地上发表诗作。1921年与冯雪峰、潘漠华、魏金枝等人成立晨光文学社,编辑出版《浙江���报?晨光周刊》。1922年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结成**的湖畔诗社,出版了四人合集《湖畔》,夏天到上海学习,并出版《支那二月》月刊。抗战爆发后任**军校广州分校国文教官,1945年任江苏文理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后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部工作,1955年去职,定居杭州。著有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及《诗歌原理》等。 蕙的风 是那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1921年9月3日。 [研究目录] 1.朱自清:《蕙的风?序》,《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汪静之:《回忆湖畔诗社》,《诗刊》1979年第7期 3.汪静之:《爱情诗集(蕙的风)的由来》,《文汇报》1984年5月14日 4.李玉昆等:《中国新诗百首赏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林徽因 (1903―1955),女,原名林徽音,曾用笔名尺棰。原籍福建闽侯,生于浙江杭州。1919年随父亲赴英国,两年后回国,从事新文艺创作。1923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建筑和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先后任教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新月派的才女之一,作品多未结集,散见于新月派所出刊物之中。曾参加设计了**、**和天安门广场及人民英雄纪念碑。1955年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 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P82-85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文章节选: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全书,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
本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之“诗歌卷”,收录了夜起、读陆放翁集、邮吻、自题小像、自嘲、人力车夫、三弦、小河、丙午春分作、蝴蝶、鸽子等诗歌作品。
本书由高永年主编。 序
夜起
读陆放翁集
邮吻
自题小像
自嘲
人力车夫
三弦
小河
丙午春分作
蝴蝶
鸽子
相隔一层纸
教我如何不想她
破琴
凤凰涅盘
炉中煤
天上的市街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
故乡
小船
草儿在前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第十八首
海韵
流云
小诗
我是只小羊
我从Cafe中出来
光明
忆菊
死水
发现
繁星
春水
弃妇
有感
夜之歌
温柔(四)
落花
苍白的钟声
冬夜之公园
妹妹你是水
十二月十九夜
现在
红纱灯
哀中国
为祖国而歌
一九五五年旧历除夕
撒却
离家
蕙的风
别丢掉
太空
晚祷
采莲曲
雨景
雨巷
我的记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是一条小河

帷幔
十四行诗
诀绝
桃色的云
老马
地之子
纤夫
海上的声音
血字
芦笛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古镇的梦
距离的组织
断章
春天的心
一朵野花
扑灯蛾
预言
赠人
雨雪
感旧
桃江村之月夜

晓望
泥土
街头诗一束(选四)
主人要辞职
划分
知识份子
祈求
川江号子
滇缅公路
五月

诗八首
智慧之歌

望星空
泥土的梦
老妓女
背剑者
金黄的稻束
诗人之死
沉钟
王贵与李香香
小时候
重读《圣经》

有赠
悬崖边的树
鄂尔多斯草原
半棵树
苹果树下
回延安
刑场
故园九咏(选四)
愤怒的蟋蟀
斯人
我爱
我是人
独唱
野兽
小草在歌唱
在路上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生涯的午后
回答
结局或开始
古寺
钟声
午夜歌手
在歧路
纪念碑
追日
雪一直没有飘下来
致太阳
无题
居民
依旧是
葡萄园
阳光中的向日葵
土耳其浴室
致橡树
神女峰
雪白的墙
尚义街六号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预感
独白
三美人之歌
诺日朗
给一个猝死的九岁女孩一
失踪
流亡的死者
一块布的背叛
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望气的人
在清朝
――代人
远和近
鬼进城(八首)
汉英之间
傍晚穿过广场
岁月的遗照
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
帕斯捷尔纳克
聊天
秋天
雨中的马
月亮
一无所有
一块红布
有关大雁塔
你见过大海
美国妇女杂志
可以死去就死去
黑夜(序诗)
入夜
冷风景
流产
平安时代
秋风中的火焰
有毒的玛琳娜
杜甫
中文系
广场上的落日
十二只天鹅
另一个我的一生
一个人老了
亚洲铜
麦地与诗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四姐妹
抽屉
结结巴巴
饿死诗人

献给黄昏的星
妈妈
一个人老了
吹箫者
一片槐树叶
仙人掌
长恨歌
麦坚利堡
我们的城不再飞花
芝加哥
五陵少年
春天,遂想起
逃亡的天空
二十四岁
红玉米
芝加哥
天窗
风起的时候
秋祭杜甫
泥土篇(三首)
杜甫访问记
童年
之乎者也
额纹
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于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而言,这门课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取代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即对所选作品的讲授,表面看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有所重合,所以曾一度被一些高校取消,但取消后随之出现的问题便接踵而来。首先是教学方面的问题。原本这两门课的分工非常明确,二者无论在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抑或方法训练上,均有不同的层次性要求。“作品选读”主要是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眼光,其讲授的**在具体的作品文本;而“文学史”则在系统性、整体性方面有着特别的要求。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整体提升。将“作品选读”取消,只讲“文学史”,这给文学史的讲授带来的直接麻烦是,限于文学史的整体性要求,如果不时地旁生枝节花太多课时去具体讲解大量作品(事实上课时也不够),容易导致“史”的线索和脉络的中断,使文学史课程变得支离破碎;而置许多经典作品的具体分析于不顾,则也容易使学生缺少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从而也难以对文学史做到深入把握。其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如果缺少了“作品选读”课程这个阶段,容易造成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上的重要缺陷,致使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拉构架、搭框架很内行,而在涉及具体作品时则往往缺少有效的解析能力和办法。这些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在高校中文课程设置中恢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已成普遍趋势。 要开设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首先要有一部好的教材。这里所谓的“好”,主要是指教材的选目、体例等,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符合。就目前国内已有的教材来看,其中不乏精善者,但多数教材(或日选本)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过分追求所选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对应,而忽略了“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的独特的层次性要求。这样的作品选本,作为“文学史”的附属参考教材是可以的,但靠它难以完成“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任务。所选篇目受“文学史”评价的影响太大,使大量作为文学史现象而颇受关注但却缺少艺术经典性的作品入选进来,这与作品选读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不太同步。依我之见,“作品选读”课要解决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的能力,这是基础;而文学史评价的任务主要应放到“文学史”课程中去解决。再如,许多作品选读教材编者的课程目的不明确,选目随意,缺少体系性,所选作品在风格、文体等方面比较单一,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分析、研究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能力是不利的。又如,一些教材对所选文学作品所作的提示性分析,常常不够准确,而且往往以某种片面的结论较武断地将学生导向对作品的**而又片面的理解、解释和分析上。这样,该门课程原本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能力为主的目标,被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记忆某种现成结论的事实上的效果所取代。 由此看来,要编写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选”实非易事。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尤其是作为教材的选本,无论在选目还是在编撰体例等方面,其背后有着很高的学理性的学术含量。要编写一部好的“作品选读”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有精到的选家眼光,还要有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选本的编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好的传统,诸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等,都是一直广为流传的**选本。这些选本在流传中,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文学教育教材的功能。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究课程、教学的规律,以不断提高“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编写的质量。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从选目和编写体例上可以看出,编写者们对上述问题是有过认真思考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以诗歌为例,就创作方法而言,既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入选,也有包括象征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诗歌入选;就诗歌体式而言,入选诗歌以现代新诗为主,但也兼顾到旧体诗在20世纪文学史中的客观存在,入选了数首旧体诗词;就新诗形式而言,则从自由体诗到新格律诗、从小诗到长篇诗歌均有入选;就诗歌文体风格而言,既有抒情诗,又有叙事诗,还有哲理诗。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的选目也都是如此,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 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现有的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止于20世纪80年代,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佳作基本上未能选入,这多少是一种缺憾,而该教材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空间跨度上,也突破了此类教材选目基本限于大陆文学创作的做法,给予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创作以相当的篇幅。这种选目在时空上的扩展,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使他们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同时也能从更广阔的范围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不同类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该说,该教材充分注意到了“文学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因而作品选目首先注重从艺术的经典性要求出发,目的在于用好的作品来尽可能提**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的眼光。但同时,该教材由于充分兼顾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而且在正式入选篇目之外,还对有些体裁列出了一些**作品目录,这样就使得该教材除了可以用作“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主要教材外,还可用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辅助性参考教材。 该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作了大胆尝试,一反以往同类教材往往在所选作品的后面附提示性作品分析的做法,除了作者介绍文字外,还附录了有关所选作品的研究资料目录,这一目录经过精选后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变化,其长处是,避免了提示性作品分析难免片面的**结论对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可能产生的限制,对改变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只注重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略独立分析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开具的参考性研究资料目录,对学生了解研究动态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是有益的。作为教材,这同时也给授课教师以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后还要指出的是,参加这部教材编写的人员都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职称,而且都是多年从事“中国现代作品选读”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教师。凭借他们的理论功力和教学实践,教材的编写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当然,我们也期待这部教材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并期待编写者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不断修订中使该教材更臻完善。 2010年10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是在2002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编选的,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卷。诗歌卷由高永年教授、何言宏教授编选;小说卷由贺仲明教授、王文胜教授编选;散文卷由杨洪承教授、沈义贞教授编选;戏剧由杨洪承教授、贺仲明教授编选。 朱晓进教授为这套教材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骆冬青教授、王华宝博士给此书出版以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力不逮,编造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祈专家和读者赐正,以待再版时更臻完善。 编者 2010年金秋 他也撒却他底悲哀了! 杭州,1922年3月8日。 (选自《湖畔》,湖畔诗社1922年版) 离家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 伊针针引着纱线, 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 我底头发太散乱了, 姊姊说这样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讨厌; 伊拿了头梳来替我梳理, 后来却也将伊底悲苦梳了进去。 我们离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 哥哥说我走得太迟迟了, 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行程; 他伸手牵着我走。 但他底悲苦, 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 现在,就是碧草红云的现在呵! 离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杭州,1922年3月10日。 (选自《湖畔?春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8月版) [研究目录] 1.徐缉熙:《(撒却)赏析》,《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林明华:《(离家)赏析》,《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汪静之 (1902―1996),安徽绩溪人。1920年入杭州浙江省立**师范,开始在《新潮》、《新青年》、《诗》等新文学园地上发表诗作。1921年与冯雪峰、潘漠华、魏金枝等人成立晨光文学社,编辑出版《浙江日报?晨光周刊》。1922年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结成**的湖畔诗社,出版了四人合集《湖畔》,夏天到上海学习,并出版《支那二月》月刊。抗战爆发后任**军校广州分校国文教官,1945年任江苏文理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后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部工作,1955年去职,定居杭州。著有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及《诗歌原理》等。 蕙的风 是那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1921年9月3日。 [研究目录] 1.朱自清:《蕙的风?序》,《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汪静之:《回忆湖畔诗社》,《诗刊》1979年第7期 3.汪静之:《爱情诗集(蕙的风)的由来》,《文汇报》1984年5月14日 4.李玉昆等:《中国新诗百首赏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林徽因 (1903―1955),女,原名林徽音,曾用笔名尺棰。原籍福建闽侯,生于浙江杭州。1919年随父亲赴英国,两年后回国,从事新文艺创作。1923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建筑和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先后任教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新月派的才女之一,作品多未结集,散见于新月派所出刊物之中。曾参加设计了**、**和天安门广场及人民英雄纪念碑。1955年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 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P82-85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编辑推荐与评论: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全书,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
本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之“诗歌卷”,收录了夜起、读陆放翁集、邮吻、自题小像、自嘲、人力车夫、三弦、小河、丙午春分作、蝴蝶、鸽子等诗歌作品。
本书由高永年主编。 序
夜起
读陆放翁集
邮吻
自题小像
自嘲
人力车夫
三弦
小河
丙午春分作
蝴蝶
鸽子
相隔一层纸
教我如何不想她
破琴
凤凰涅盘
炉中煤
天上的市街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
故乡
小船
草儿在前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第十八首
海韵
流云
小诗
我是只小羊
我从Cafe中出来
光明
忆菊
死水
发现
繁星
春水
弃妇
有感
夜之歌
温柔(四)
落花
苍白的钟声
冬夜之公园
妹妹你是水
十二月十九夜
现在
红纱灯
哀中国
为祖国而歌
一九五五年旧历除夕
撒却
离家
蕙的风
别丢掉
太空
晚祷
采莲曲
雨景
雨巷
我的记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是一条小河

帷幔
十四行诗
诀绝
桃色的云
老马
地之子
纤夫
海上的声音
血字
芦笛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古镇的梦
距离的组织
断章
春天的心
一朵野花
扑灯蛾
预言
赠人
雨雪
感旧
桃江村之月夜

晓望
泥土
街头诗一束(选四)
主人要辞职
划分
知识份子
祈求
川江号子
滇缅公路
五月

诗八首
智慧之歌

望星空
泥土的梦
老妓女
背剑者
金黄的稻束
诗人之死
沉钟
王贵与李香香
小时候
重读《圣经》

有赠
悬崖边的树
鄂尔多斯草原
半棵树
苹果树下
回延安
刑场
故园九咏(选四)
愤怒的蟋蟀
斯人
我爱
我是人
独唱
野兽
小草在歌唱
在路上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生涯的午后
回答
结局或开始
古寺
钟声
午夜歌手
在歧路
纪念碑
追日
雪一直没有飘下来
致太阳
无题
居民
依旧是
葡萄园
阳光中的向日葵
土耳其浴室
致橡树
神女峰
雪白的墙
尚义街六号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预感
独白
三美人之歌
诺日朗
给一个猝死的九岁女孩一
失踪
流亡的死者
一块布的背叛
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望气的人
在清朝
――代人
远和近
鬼进城(八首)
汉英之间
傍晚穿过广场
岁月的遗照
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
帕斯捷尔纳克
聊天
秋天
雨中的马
月亮
一无所有
一块红布
有关大雁塔
你见过大海
美国妇女杂志
可以死去就死去
黑夜(序诗)
入夜
冷风景
流产
平安时代
秋风中的火焰
有毒的玛琳娜
杜甫
中文系
广场上的落日
十二只天鹅
另一个我的一生
一个人老了
亚洲铜
麦地与诗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四姐妹
抽屉
结结巴巴
饿死诗人

献给黄昏的星
妈妈
一个人老了
吹箫者
一片槐树叶
仙人掌
长恨歌
麦坚利堡
我们的城不再飞花
芝加哥
五陵少年
春天,遂想起
逃亡的天空
二十四岁
红玉米
芝加哥
天窗
风起的时候
秋祭杜甫
泥土篇(三首)
杜甫访问记
童年
之乎者也
额纹
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于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而言,这门课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取代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即对所选作品的讲授,表面看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有所重合,所以曾一度被一些高校取消,但取消后随之出现的问题便接踵而来。首先是教学方面的问题。原本这两门课的分工非常明确,二者无论在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抑或方法训练上,均有不同的层次性要求。“作品选读”主要是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眼光,其讲授的**在具体的作品文本;而“文学史”则在系统性、整体性方面有着特别的要求。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整体提升。将“作品选读”取消,只讲“文学史”,这给文学史的讲授带来的直接麻烦是,限于文学史的整体性要求,如果不时地旁生枝节花太多课时去具体讲解大量作品(事实上课时也不够),容易导致“史”的线索和脉络的中断,使文学史课程变得支离破碎;而置许多经典作品的具体分析于不顾,则也容易使学生缺少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从而也难以对文学史做到深入把握。其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如果缺少了“作品选读”课程这个阶段,容易造成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上的重要缺陷,致使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拉构架、搭框架很内行,而在涉及具体作品时则往往缺少有效的解析能力和办法。这些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在高校中文课程设置中恢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已成普遍趋势。 要开设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首先要有一部好的教材。这里所谓的“好”,主要是指教材的选目、体例等,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符合。就目前国内已有的教材来看,其中不乏精善者,但多数教材(或日选本)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过分追求所选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对应,而忽略了“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的独特的层次性要求。这样的作品选本,作为“文学史”的附属参考教材是可以的,但靠它难以完成“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任务。所选篇目受“文学史”评价的影响太大,使大量作为文学史现象而颇受关注但却缺少艺术经典性的作品入选进来,这与作品选读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不太同步。依我之见,“作品选读”课要解决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的能力,这是基础;而文学史评价的任务主要应放到“文学史”课程中去解决。再如,许多作品选读教材编者的课程目的不明确,选目随意,缺少体系性,所选作品在风格、文体等方面比较单一,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分析、研究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能力是不利的。又如,一些教材对所选文学作品所作的提示性分析,常常不够准确,而且往往以某种片面的结论较武断地将学生导向对作品的**而又片面的理解、解释和分析上。这样,该门课程原本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能力为主的目标,被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记忆某种现成结论的事实上的效果所取代。 由此看来,要编写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选”实非易事。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尤其是作为教材的选本,无论在选目还是在编撰体例等方面,其背后有着很高的学理性的学术含量。要编写一部好的“作品选读”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有精到的选家眼光,还要有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选本的编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好的传统,诸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等,都是一直广为流传的**选本。这些选本在流传中,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文学教育教材的功能。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究课程、教学的规律,以不断提高“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编写的质量。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从选目和编写体例上可以看出,编写者们对上述问题是有过认真思考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以诗歌为例,就创作方法而言,既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入选,也有包括象征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诗歌入选;就诗歌体式而言,入选诗歌以现代新诗为主,但也兼顾到旧体诗在20世纪文学史中的客观存在,入选了数首旧体诗词;就新诗形式而言,则从自由体诗到新格律诗、从小诗到长篇诗歌均有入选;就诗歌文体风格而言,既有抒情诗,又有叙事诗,还有哲理诗。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的选目也都是如此,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 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现有的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止于20世纪80年代,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佳作基本上未能选入,这多少是一种缺憾,而该教材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空间跨度上,也突破了此类教材选目基本限于大陆文学创作的做法,给予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创作以相当的篇幅。这种选目在时空上的扩展,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使他们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同时也能从更广阔的范围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不同类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该说,该教材充分注意到了“文学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因而作品选目首先注重从艺术的经典性要求出发,目的在于用好的作品来尽可能提**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的眼光。但同时,该教材由于充分兼顾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而且在正式入选篇目之外,还对有些体裁列出了一些**作品目录,这样就使得该教材除了可以用作“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主要教材外,还可用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辅助性参考教材。 该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作了大胆尝试,一反以往同类教材往往在所选作品的后面附提示性作品分析的做法,除了作者介绍文字外,还附录了有关所选作品的研究资料目录,这一目录经过精选后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变化,其长处是,避免了提示性作品分析难免片面的**结论对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可能产生的限制,对改变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只注重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略独立分析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开具的参考性研究资料目录,对学生了解研究动态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是有益的。作为教材,这同时也给授课教师以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后还要指出的是,参加这部教材编写的人员都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职称,而且都是多年从事“中国现代作品选读”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教师。凭借他们的理论功力和教学实践,教材的编写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当然,我们也期待这部教材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并期待编写者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不断修订中使该教材更臻完善。 2010年10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是在2002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编选的,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卷。诗歌卷由高永年教授、何言宏教授编选;小说卷由贺仲明教授、王文胜教授编选;散文卷由杨洪承教授、沈义贞教授编选;戏剧由杨洪承教授、贺仲明教授编选。 朱晓进教授为这套教材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骆冬青教授、王华宝博士给此书出版以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力不逮,编造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祈专家和读者赐正,以待再版时更臻完善。 编者 2010年金秋 他也撒却他底悲哀了! 杭州,1922年3月8日。 (选自《湖畔》,湖畔诗社1922年版) 离家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 伊针针引着纱线, 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 我底头发太散乱了, 姊姊说这样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讨厌; 伊拿了头梳来替我梳理, 后来却也将伊底悲苦梳了进去。 我们离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 哥哥说我走得太迟迟了, 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行程; 他伸手牵着我走。 但他底悲苦, 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 现在,就是碧草红云的现在呵! 离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杭州,1922年3月10日。 (选自《湖畔?春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8月版) [研究目录] 1.徐缉熙:《(撒却)赏析》,《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林明华:《(离家)赏析》,《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汪静之 (1902―1996),安徽绩溪人。1920年入杭州浙江省立**师范,开始在《新潮》、《新青年》、《诗》等新文学园地上发表诗作。1921年与冯雪峰、潘漠华、魏金枝等人成立晨光文学社,编辑出版《浙江日报?晨光周刊》。1922年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结成**的湖畔诗社,出版了四人合集《湖畔》,夏天到上海学习,并出版《支那二月》月刊。抗战爆发后任**军校广州分校国文教官,1945年任江苏文理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后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部工作,1955年去职,定居杭州。著有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及《诗歌原理》等。 蕙的风 是那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1921年9月3日。 [研究目录] 1.朱自清:《蕙的风?序》,《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汪静之:《回忆湖畔诗社》,《诗刊》1979年第7期 3.汪静之:《爱情诗集(蕙的风)的由来》,《文汇报》1984年5月14日 4.李玉昆等:《中国新诗百首赏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林徽因 (1903―1955),女,原名林徽音,曾用笔名尺棰。原籍福建闽侯,生于浙江杭州。1919年随父亲赴英国,两年后回国,从事新文艺创作。1923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建筑和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先后任教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新月派的才女之一,作品多未结集,散见于新月派所出刊物之中。曾参加设计了**、**和天安门广场及人民英雄纪念碑。1955年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 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P82-85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作者介绍: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全书,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
本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之“诗歌卷”,收录了夜起、读陆放翁集、邮吻、自题小像、自嘲、人力车夫、三弦、小河、丙午春分作、蝴蝶、鸽子等诗歌作品。
本书由高永年主编。 序
夜起
读陆放翁集
邮吻
自题小像
自嘲
人力车夫
三弦
小河
丙午春分作
蝴蝶
鸽子
相隔一层纸
教我如何不想她
破琴
凤凰涅盘
炉中煤
天上的市街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
故乡
小船
草儿在前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第十八首
海韵
流云
小诗
我是只小羊
我从Cafe中出来
光明
忆菊
死水
发现
繁星
春水
弃妇
有感
夜之歌
温柔(四)
落花
苍白的钟声
冬夜之公园
妹妹你是水
十二月十九夜
现在
红纱灯
哀中国
为祖国而歌
一九五五年旧历除夕
撒却
离家
蕙的风
别丢掉
太空
晚祷
采莲曲
雨景
雨巷
我的记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是一条小河

帷幔
十四行诗
诀绝
桃色的云
老马
地之子
纤夫
海上的声音
血字
芦笛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古镇的梦
距离的组织
断章
春天的心
一朵野花
扑灯蛾
预言
赠人
雨雪
感旧
桃江村之月夜

晓望
泥土
街头诗一束(选四)
主人要辞职
划分
知识份子
祈求
川江号子
滇缅公路
五月

诗八首
智慧之歌

望星空
泥土的梦
老妓女
背剑者
金黄的稻束
诗人之死
沉钟
王贵与李香香
小时候
重读《圣经》

有赠
悬崖边的树
鄂尔多斯草原
半棵树
苹果树下
回延安
刑场
故园九咏(选四)
愤怒的蟋蟀
斯人
我爱
我是人
独唱
野兽
小草在歌唱
在路上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生涯的午后
回答
结局或开始
古寺
钟声
午夜歌手
在歧路
纪念碑
追日
雪一直没有飘下来
致太阳
无题
居民
依旧是
葡萄园
阳光中的向日葵
土耳其浴室
致橡树
神女峰
雪白的墙
尚义街六号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预感
独白
三美人之歌
诺日朗
给一个猝死的九岁女孩一
失踪
流亡的死者
一块布的背叛
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望气的人
在清朝
――代人
远和近
鬼进城(八首)
汉英之间
傍晚穿过广场
岁月的遗照
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
帕斯捷尔纳克
聊天
秋天
雨中的马
月亮
一无所有
一块红布
有关大雁塔
你见过大海
美国妇女杂志
可以死去就死去
黑夜(序诗)
入夜
冷风景
流产
平安时代
秋风中的火焰
有毒的玛琳娜
杜甫
中文系
广场上的落日
十二只天鹅
另一个我的一生
一个人老了
亚洲铜
麦地与诗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四姐妹
抽屉
结结巴巴
饿死诗人

献给黄昏的星
妈妈
一个人老了
吹箫者
一片槐树叶
仙人掌
长恨歌
麦坚利堡
我们的城不再飞花
芝加哥
五陵少年
春天,遂想起
逃亡的天空
二十四岁
红玉米
芝加哥
天窗
风起的时候
秋祭杜甫
泥土篇(三首)
杜甫访问记
童年
之乎者也
额纹
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于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而言,这门课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取代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即对所选作品的讲授,表面看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有所重合,所以曾一度被一些高校取消,但取消后随之出现的问题便接踵而来。首先是教学方面的问题。原本这两门课的分工非常明确,二者无论在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抑或方法训练上,均有不同的层次性要求。“作品选读”主要是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眼光,其讲授的**在具体的作品文本;而“文学史”则在系统性、整体性方面有着特别的要求。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整体提升。将“作品选读”取消,只讲“文学史”,这给文学史的讲授带来的直接麻烦是,限于文学史的整体性要求,如果不时地旁生枝节花太多课时去具体讲解大量作品(事实上课时也不够),容易导致“史”的线索和脉络的中断,使文学史课程变得支离破碎;而置许多经典作品的具体分析于不顾,则也容易使学生缺少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从而也难以对文学史做到深入把握。其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如果缺少了“作品选读”课程这个阶段,容易造成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上的重要缺陷,致使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拉构架、搭框架很内行,而在涉及具体作品时则往往缺少有效的解析能力和办法。这些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在高校中文课程设置中恢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已成普遍趋势。 要开设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首先要有一部好的教材。这里所谓的“好”,主要是指教材的选目、体例等,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符合。就目前国内已有的教材来看,其中不乏精善者,但多数教材(或日选本)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过分追求所选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对应,而忽略了“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的独特的层次性要求。这样的作品选本,作为“文学史”的附属参考教材是可以的,但靠它难以完成“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任务。所选篇目受“文学史”评价的影响太大,使大量作为文学史现象而颇受关注但却缺少艺术经典性的作品入选进来,这与作品选读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不太同步。依我之见,“作品选读”课要解决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的能力,这是基础;而文学史评价的任务主要应放到“文学史”课程中去解决。再如,许多作品选读教材编者的课程目的不明确,选目随意,缺少体系性,所选作品在风格、文体等方面比较单一,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分析、研究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能力是不利的。又如,一些教材对所选文学作品所作的提示性分析,常常不够准确,而且往往以某种片面的结论较武断地将学生导向对作品的**而又片面的理解、解释和分析上。这样,该门课程原本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能力为主的目标,被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记忆某种现成结论的事实上的效果所取代。 由此看来,要编写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选”实非易事。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尤其是作为教材的选本,无论在选目还是在编撰体例等方面,其背后有着很高的学理性的学术含量。要编写一部好的“作品选读”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有精到的选家眼光,还要有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选本的编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好的传统,诸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等,都是一直广为流传的**选本。这些选本在流传中,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文学教育教材的功能。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究课程、教学的规律,以不断提高“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编写的质量。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从选目和编写体例上可以看出,编写者们对上述问题是有过认真思考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以诗歌为例,就创作方法而言,既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入选,也有包括象征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诗歌入选;就诗歌体式而言,入选诗歌以现代新诗为主,但也兼顾到旧体诗在20世纪文学史中的客观存在,入选了数首旧体诗词;就新诗形式而言,则从自由体诗到新格律诗、从小诗到长篇诗歌均有入选;就诗歌文体风格而言,既有抒情诗,又有叙事诗,还有哲理诗。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的选目也都是如此,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 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现有的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止于20世纪80年代,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佳作基本上未能选入,这多少是一种缺憾,而该教材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空间跨度上,也突破了此类教材选目基本限于大陆文学创作的做法,给予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创作以相当的篇幅。这种选目在时空上的扩展,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使他们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同时也能从更广阔的范围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不同类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该说,该教材充分注意到了“文学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因而作品选目首先注重从艺术的经典性要求出发,目的在于用好的作品来尽可能提**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的眼光。但同时,该教材由于充分兼顾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而且在正式入选篇目之外,还对有些体裁列出了一些**作品目录,这样就使得该教材除了可以用作“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主要教材外,还可用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辅助性参考教材。 该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作了大胆尝试,一反以往同类教材往往在所选作品的后面附提示性作品分析的做法,除了作者介绍文字外,还附录了有关所选作品的研究资料目录,这一目录经过精选后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变化,其长处是,避免了提示性作品分析难免片面的**结论对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可能产生的限制,对改变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只注重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略独立分析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开具的参考性研究资料目录,对学生了解研究动态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是有益的。作为教材,这同时也给授课教师以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后还要指出的是,参加这部教材编写的人员都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职称,而且都是多年从事“中国现代作品选读”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教师。凭借他们的理论功力和教学实践,教材的编写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当然,我们也期待这部教材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并期待编写者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不断修订中使该教材更臻完善。 2010年10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是在2002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编选的,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卷。诗歌卷由高永年教授、何言宏教授编选;小说卷由贺仲明教授、王文胜教授编选;散文卷由杨洪承教授、沈义贞教授编选;戏剧由杨洪承教授、贺仲明教授编选。 朱晓进教授为这套教材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骆冬青教授、王华宝博士给此书出版以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力不逮,编造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祈专家和读者赐正,以待再版时更臻完善。 编者 2010年金秋 他也撒却他底悲哀了! 杭州,1922年3月8日。 (选自《湖畔》,湖畔诗社1922年版) 离家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 伊针针引着纱线, 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 我底头发太散乱了, 姊姊说这样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讨厌; 伊拿了头梳来替我梳理, 后来却也将伊底悲苦梳了进去。 我们离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 哥哥说我走得太迟迟了, 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行程; 他伸手牵着我走。 但他底悲苦, 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 现在,就是碧草红云的现在呵! 离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杭州,1922年3月10日。 (选自《湖畔?春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8月版) [研究目录] 1.徐缉熙:《(撒却)赏析》,《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林明华:《(离家)赏析》,《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汪静之 (1902―1996),安徽绩溪人。1920年入杭州浙江省立**师范,开始在《新潮》、《新青年》、《诗》等新文学园地上发表诗作。1921年与冯雪峰、潘漠华、魏金枝等人成立晨光文学社,编辑出版《浙江日报?晨光周刊》。1922年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结成**的湖畔诗社,出版了四人合集《湖畔》,夏天到上海学习,并出版《支那二月》月刊。抗战爆发后任**军校广州分校国文教官,1945年任江苏文理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后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部工作,1955年去职,定居杭州。著有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及《诗歌原理》等。 蕙的风 是那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1921年9月3日。 [研究目录] 1.朱自清:《蕙的风?序》,《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汪静之:《回忆湖畔诗社》,《诗刊》1979年第7期 3.汪静之:《爱情诗集(蕙的风)的由来》,《文汇报》1984年5月14日 4.李玉昆等:《中国新诗百首赏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林徽因 (1903―1955),女,原名林徽音,曾用笔名尺棰。原籍福建闽侯,生于浙江杭州。1919年随父亲赴英国,两年后回国,从事新文艺创作。1923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建筑和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先后任教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新月派的才女之一,作品多未结集,散见于新月派所出刊物之中。曾参加设计了**、**和天安门广场及人民英雄纪念碑。1955年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 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P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