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040257427
[十位:7040257424]
页数:326
定价:¥28.30
店铺售价:¥5.70
(为您节省:¥22.60)
店铺库存: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260097623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2-03-24 10:01:48]
刘**
郑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11-12 19:14:15]
无*
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8-19 13:59:56]
孙*
武汉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6-23 17:08:50]
樊*
新乡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5-05 10:06:30]
朱**
长沙市
《伦理学引论》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是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伦理学引论》(章海山、张建如编著)的基础上扩充、修订而成,为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编写的。
教材吸取了21世纪以来国内外伦理学发展的*新成果,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力求使之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开拓性。内容主要分为两编。**编,介绍和阐述中外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基本知识、伦理学基本原理,着重介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手段等。第二编,为适应21世纪国内外伦理学发展以应用伦理学为主的趋势,介绍、阐述主要的应用伦理学。
本教材适用于针对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的伦理学课程,也可作为德育课程的教材。
《伦理学引论》图书目录:
导论
一、伦理学发展的历程
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伦理学的任务
四、学习伦理学的意义
五、学习伦理学的方法
**编
**章 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及比较
**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二、秦汉至清代的伦理思想
三、清末到“五四”前的伦理思想
四、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第二节 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思想
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
三、近代资产**的伦理思想
四、现代资产**的伦理思想
五、当代资产**的伦理思想
第三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中世纪和近代伦理思想比较
一、儒家和基督教伦理思想比较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比较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立及演变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立
二、列宁的伦理思想
三、毛泽东的伦理思想
四、邓小平的伦理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时期
二、列宁、毛泽东时期
三、邓小平时期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公平的理论和实践
一、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公平的理论和实践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公平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的构成及其来源
二、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三、道德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四、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第二节 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道德的五项功能
二、道德的扬善抑恶功能
第四章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
一、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第五章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法
一、先进性的道德要求同广泛性的道德要求相结合
二、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结合
三、道德建设和体制建设相结合
四、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
第二节 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
第三节 道德修养
一、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二、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章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党性、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全球化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与特征
一、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荣辱思想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征
第三节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建立科学的社会调控体系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知耻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要加强未成年人的荣辱观教育
第二编
第七章 行政伦理学
**节 行政伦理学的产生
一、当前我国的行政伦理问题
二、行政伦理问题的理论追溯
三、行政伦理学的产生
第二节 行政伦理学的内容
一、行政伦理的研究对象
二、行政伦理的原则与规范
第三节 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
一、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
二、行政伦理建设的内容
第八章 经济伦理学
**节 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生产力,肯定经济主体物质利益动机的经济效益原则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原则
三、实现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二节 经济政策与伦理
一、经济政策的伦理价值目标
二、近现代西方关于公平和效率理论的启示
三、有效率的经济运用中注重公平
四、经济政策实践中的经济伦理
第三节 经济运行与伦理
一、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关系
二、经济主体和社会之间、同行之间、企业内部的伦理关系
第九章 科学技术伦理学
**节 科学技术与人的伦理存在
一、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内在同一性及相互作用
二、技术时代科技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失衡
三、以伦理智慧引导科技理性
第二节 科技伦理的主要原则与规范
一、科技伦理的原则与规范的指导思想
二、科技伦理的主要原则
三、科技伦理的主要规范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一、基因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二、网络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三、核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第十章 生命伦理学
**节 生命伦理学的难题
一、人工授精、体外授精、代理母亲和克隆
二、器官移植、安乐死和听任死亡
第二节 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一、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
二、生命伦理原则的联系和冲突
第十一章 环境伦理学
**节 世界和中国的环境问题
一、全球的环境问题
二、中国的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伦理的理论建设
一、现代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的启示
二、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
第三节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规范
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二、环境伦理的规范与建设
第十二章 医学伦理学
**节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原则
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则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原则
四、自主原则
五、公正原则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和模式
二、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三、加强医德建设为核心,解决好医患关系
第三节 **公平
一、**公乎的含义和意义
二、我国**公平方面的现状
三、实施**公平的对策
第十三章 性别伦理学
**节 性别与性伦理
一、性别与社会生活
二、我国的性别伦理问题
三、当代性别伦理的挑战
第二节 性伦理学的发展
一、性伦理的基本问题
二、性行为的伦理规范
三、西方性伦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性伦理学的发展与建设
一、传统儒家性伦理观的影响
二、当代性伦理建设
三、性规范的“应当”与“合理”
四、性伦理教育
后记
《伦理学引论》文章节选:
**章 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及比较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已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华民族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既有**的文化传统,又有优良的民族道德传统。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心理和道德传统习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秦汉至清代时期、清末到“五四”之前。
因为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主要指欧洲伦理思想的发展历史,近现代包括美国等发达**也有悠久的历史和**的道德传统。由于欧洲历史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所以其伦理思想发展也有很大的不同,十分丰富且变化多样。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且有质的飞跃,并直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资料。
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背景,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尽管如此,作为一种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我们研究中国和西方的伦理思想,既是为了总结中国道德发展的经验教训,也是为了吸取外来民族的**道德的精华,促进中西伦理思想之交融,为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主要是封建社会形态,中华传统道德主要也是指封建传统道德。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思想,道家、法家、佛教和道教等伦理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结构和封建宗法家长制及专制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蕴涵着丰富的有益于后世的精华,也可避免地包含着妨碍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消极成分。正确对待这一珍贵遗产,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大致可以划分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至清代时期,清末到“五四”之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百家争鸣局面。主要派别有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其中儒家伦理思想经后世演变发展成为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一)儒家伦理思想以孔子(约前551—前479)为代表
儒家伦理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它也是*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既是现实的要求,又是理想的追求。孔子的“仁爱”有两重意义:
一是“爱人”。这里的“人”泛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泛指穷人和富人、贱者和贵者。就是要既爱统治**成员,又要对被统治**施加恩惠。孔子的弟子子夏将其具体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唐代的儒者韩愈发挥曰:“博爱之谓仁”(《原道》),把“爱人”扩大到中华之外的夷族。北宋的张载把“爱人”扩大到“爱物”,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成为泛爱主义。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道理论。
二是“忠恕”。忠恕,是使“爱人”得以实行的具体途径和做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从处理人际关系限制性方面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个是从积极方面讲,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些伦理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对于当前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可借鉴之处。孟子根据孔子的思想,具体化了仁爱思想,提出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个道德规范。他认为人性本善,这些德目均源于人的本性,是人天生具有的,所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应该做到。
孔孟主张重义轻利,强调道德忽视物质利益,把义利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但是,重视道德的作用是有合理因素的。另外,儒家重义轻利中还包含为**、民族的大利(即义)而放弃个人小利的含义,这里的积极因素就更为明显了。儒家伦理思想还强调道德修养和情操,认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能够肩负**和民族的大任,必须经过艰苦磨炼,不断反省内求。儒家特别提倡人的节气、情操,提倡浩气长存。在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弘扬这些思想对于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道家的伦理思想以老子(约前369—前286)为代表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超人类、超时空的“道”为万物的本源,也是人性的本源,人应当采取“无为”态度顺应自然,也就是顺应“道”的要求,以达到个人精神的**自由——不动心,这就是道德的*高境界。为达到*高的道德目标,道家主张“弃仁绝义”,也就是坚决反对世俗流行的善恶观念和道德规范,认为无为反而可以无不为,反对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反而可以达到道德的理想境地。
道家批判现实生活对个体的限制、压制,批判外界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对人的精神和天性的摧残,并称之为“伤生残性”。为了纠正这种状况,人只有从严酷的现实生活逃避到自身的内心精神世界之中,求得内心的**自由,这种境界被庄子称为“逍遥游”或“游心”。道家竭力提倡通过齐物、齐生死、齐是非以达到是非不辨、万物一齐、死生一条,*终人与道合一,达到一种“无待”的境界。道家不但否定了客观世界,也否定了主体世界,自认为达到了精神世界的**自由,摆脱了一切权势、财富、名誉的束缚,也摆脱了一切世俗道德的禁锢,从而达到至善。
道家的伦理思想无疑也是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枝奇葩,主张不刻意追求名利、顺其自然而生活,这对于社会生活曰趋紧张和为名利所累的人都有启迪作用。道家伦理思想主张人顺应客观的自然本性而生活,尤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伦理研究都有启发作用。但是,也不能把道家伦理思想抬得过高,要看到先秦时代道家伦理思想的出现,主要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及世风下降的强烈不满,又无力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被迫把道德的完善和对自由的追求放置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既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却也是*无效的方法。
(三)墨家的伦理思想以墨子(约前468—前376)为代表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伦理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墨家认为义就是利,“义,利也”(《墨子•经上》)。凡是“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道德(即义)。利天下和利人也是判断是非和道德的标准,换言之,道德的评价标准在于行为的效果是否利天下和利人。这无疑是一种功利主义伦理学。所以,墨家认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繁荣,人口众多,政治安定,就是对人民有利,就是有功效,也就是义。为了使人的行为产生功利,墨家主张“贵义”,把义作为达到“利天下”“利人”���手段。这种伦理观点显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儒家重义,把义作为道德行为的目的本身,道德是作为理论理性出现的。墨家把作为手段,作为达到利他的工具,道德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性的理性。墨家带有功利性质的伦理观与近代资产**功利主义*大的不同在于,墨家把功利*终归于天下和他人,而资产**功利主义*终把功效归于自我。由于时代的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墨家伦理思想无法在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
(四)法家伦理思想以管仲学派和韩非(约前280—前233)为代表
法家伦理思想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法起根本性的作用,甚至可以代替道德。道德被法代替,以法取代礼。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是趋乐避恶,人际关系都是一种利害关系。他反对儒家关于人的本性中已包含道德要求的观点,认为人人都“自私”,都以利己作为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因此人性中不存在道德因素,人的任何行为从动机到目的都不具备道德意义。要使社会风气良好,要使人们不做坏事,法家主张不能靠道德而要靠法,如韩非讲“不务德而务法”,反对儒家的德治的观点。
先秦是个历史大转折时期,与奴隶制度相比,此时建立的封建制度为人们提供了求得更多利益的场所和机会,求利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和人们的普遍心态。但在社会变动中,人们的求利行为容易失范,所以更需要加以规范,法律则是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强有力和有效的手段。因此,如果从强调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强调法律对规范道德行为的作用方面来说,法家伦理思想包含相当合理的成分。人类社会生活中道德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社会中总有一些人不遵守道德,为所欲为,尤其在社会变革时期更加明显,所以道德往往需要同一定法制手段相结合,才会起到普遍有效的作用。 法家的错误在于片面地把法律夸大为规范人的**手段,从而完全否定道德的存在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法家、儒家和墨家对利的看法有共同之处,他们都主张人们应当去私(个人利益),把公(**、君主利益)放在**位。法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认为社会物质利益得到满足,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道德品质就会变好。《管子》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的命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在解决道德和利益这一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上,可以说这一命题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转型、社会制度大变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剧变,导致社会中不同**、不同**和集团以及个人的道德观念也必然发生大变化,形成林林总总的伦理学流派,反映了人们从道德上对社会变动的不同态度、立场。人们伦理道德的变化预示着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来临,先秦的各种伦理思潮为我们提供了绚丽多彩的、宝贵的道德遗产。随着秦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集权的封建**。
……
《伦理学引论》编辑推荐与评论: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是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伦理学引论》(章海山、张建如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基础上扩充、修订而成,是为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伦理学引论》出版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了适应世界伦理学发展的潮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本教材吸取了21世纪以来国内外伦理学发展的*新成果,尤其吸取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对原书作了大幅度的修订。教材的作者都是对伦理学某些领域有专门研究的博士,大都有这方面的丰富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