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38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1 0 1 5 169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陈先生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556494203    地址:广东省 汕头市 潮南区 包邮韵达快递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有问题直接@店主
本店不提供任何发票收据,请知晓

本店快递通、韵达、全峰,不接受指定,随机发货,指定无效
大部分都有货,部分地区包邮


不接急单,只卖正版,部分地区包邮,多仓库发货,大部分都有货,可以放心下单

图书发出后,不接受拒收

您好,二手图书为旧书、用过的图书,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售后问题请直接电话联系客服(书籍价格尽量标低价单本运费7元·叠加一本书籍·加一本2元(1KG内:)超2kg加四元
您好,因本店在东莞有三四个仓库,且图书种类较多以仓库确认的订单金额为准,还请亲理解!
只卖正版,实货正版二手旧书可能存在划线·斑点·氧化发黄现象·
个别馆藏书·侧面有书贴·品质要求高者需私聊后再拍)各位书友,重点提示《标上下册,全套书籍有的为单本书籍询问清楚再拍谢谢》
部分地区包邮,多仓库发货,大部分都有货,可以放心下单·
店铺介绍
已停止营业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翟文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中国文化1000问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ISBN:9787511306272 [十位:7511306276]
页数:413      
定价:¥29.80
店铺售价:¥11.92 (为您节省:¥17.88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556494203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中国文化1000问》内容提要:
人类历史的发展成果有很多表现形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文化的积累。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储备往往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知识,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个人开阔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人文修养,编者对中国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代表性、*实用、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将浩如烟海的文化知识浓缩到千余个问答之内,辑成本书。本书是一个瞭望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你可以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全书包括“宫廷规制·帝后故事”、“朝政职官·名臣轶闻”、“解说法制·揭秘酷刑”、“天地玄奥·中华奇观”、“趣话汉字·称谓释疑”、“精彩典故·追根寻源”等23个篇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历法、礼仪习俗、文学艺术、教育思想、地理名胜、科学技术、官衔称谓、成语俗语等,基本涵盖了人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中国文化知识。本书既是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
《中国文化1000问》图书目录:
**章 宫廷规则•帝后故事
1.“三皇五帝”真有其人吗?
2.秦朝君臣是怎样确定“皇帝”这一名称的?
3.哪个皇帝*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什么意思?
4.将皇帝称为“万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5.帝王的正妻为什么称为“皇后”,这个称号从何而来?
6.戏中总唱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何谓三宫,何谓六院,只有七十二个妃子吗?
7.清朝为皇帝选秀有评委吗,选秀的要求和选拔程序如何?
8.“黄袍”是皇帝的“专利”吗,皇袍一定是黄色的?
9.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宋朝却叫“北宋”、“南宋”?
10.为什么叫李世民为“唐太宗”,而叫朱棣为“永乐”?
11.改元和改朝换代是一回事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12.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为什么不多绣几条呢?
13.古人把**称为“江山社稷”,那么“社稷”是什么,有何来历?
14.古代的“禅让”是怎样的制度,历史上真正实行过这个制度吗?
15.皇帝的坟墓叫“陵”,这种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6.古代封禅大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式,在哪里封禅?
17.“太子洗马”真的是为太子“洗马”吗?
18.契丹人的国号“辽”是什么意思?女真人国号“金’又是从何而来?
19.“宦官”就是“太监”吗,二者有没有区别?
20.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21.“黄泉相见”讲的是什么故事,是死后相会吗?
22.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这个称呼是什么意思?
23.勾践“卧薪尝胆”,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只是个传说?
24.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功勋**,但他的下场是怎样的?
25.人们为什么怕赴“鸿门宴”,“鸿门宴”真的很危险吗?
26.汉初封赏功臣,刘邦靠“功人”、“功狗”论说服众将,“功人”、“功狗”是什么意思呢7
27.女主“临朝称制”的做法是从谁开始的?
28.皇位传承中“立子杀母”之说是谁兴的规矩?
29.王昭君并没有被汉元帝封为“妃”,到匈奴后为“阏氏”,但为什么被称为明妃呢?
30.中国历史上*白痴的皇帝是谁?
31.武则天与李治并称二圣,他们是*早这么做的帝后吗?
32.武则天是中国**的女皇帝吗?如果不是,那还有谁呢?
33.为什么称“唐玄宗”为“明皇”,为什么叫杨贵妃为“太真”?
34.史上对外自称“儿皇帝”的是谁,还有人自称儿皇帝吗?
35.宋朝“重文轻武”,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关吗?
36.“烛影斧声”是怎么回事,宋太祖是非正常死亡吗?
37.月饼和朱元璋有关吗,“八月十五杀鞑子”是真是假?
38.皇太极为何把国号改为“清”,这个国号与明朝有关吗?
39.在皇帝之*中,乾隆独揽三项,你知道是哪三项吗?
40.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人吗?
41.李莲英等人为什么叫慈禧太后老佛爷,这是她的专称吗?
第二章 朝政职官•名臣轶闻
1.什么是“封建”,它*初的内涵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一致吗?
2.古书上常说“三公九卿”,这些官职具体是什么?
3.“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宰”、“相”并称,是一个官职吗?
4.什么时候文官与武将开始分开的,上朝时文东武西的列班又起于何时呢?
5.周瑜被呼为“大都督”,他这个官职与后来的“总督”、“提督”是一回事吗?
6.何谓“三省六部”,它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制度?
7.“乌纱帽”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成为官位的别称?
8.现在的“省”是一级行政单位,它与古代的“中书省”有关系吗?
9.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创立者是谁?
10.科举试卷收上去以后要弥封,这个制度是从何时开始的?
11.知府见知州,谁给谁磕头?
12.明清科举的“八股取士”是怎么回事,严格到什么程度?
13.明清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一样吗,与公务员考试一样吗?
14.西方**现在的“内阁”与中国古代的“内阁”性质一样吗?
15.顶戴花翎是什么,官员们为什要戴这些东西?
16.明清官服上绣有“禽兽”,为什么要绣那些图案呢?
17.清朝时,汉族大臣连对皇帝自称“奴才”都不可得,这是为什么?
18.过去官员出行为什么要鸣锣开道,什么人才能乘坐“八抬大轿”出行?
19.古代的官府为什么叫衙门,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呢?
20.为什么把报到称为点卯,古代的早朝都是卯时开始的吗?
21.现代人星期天公休,中国古代的官员能休假吗?
22.“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创制的爵位制度,还是从国外引入的?
23.现今有60岁退休制度,古代官员也可以退休吗?
24.“八百里加急”的公文真的要求**飞驰八百里吗?
25.中国从“共和”元年才有确切的纪年,这个“共和”与民国的“共和”性质一样吗?
26.“徙木为信”和“作法自毙”分别是什么意思?
27.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早的农民起义吗?
2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2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典出何处,它与“投笔从戎”有何联系?
30.什么是“党锢之祸”,这里的“党”与现在的“政党”是一回事吗?
31.东汉“清议”和魏晋“清谈”是一回事吗,它们各指什么?
32.“上品无寒门”这种现象出现在什么时间,又与什么制度有关?
33.为什么是“东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34.“乱七八糟”与历史上哪两场**的政治大动乱有关?
35.“胡说”、“胡闹”等词与“五胡乱中华”有关吗?
36.上“凌��阁”是旧时文臣武将的追求,他们为什么要上这个“阁”?
37.《天官图》为何专画郭子仪,为什么说他“五福俱全”?
38.唐朝宦官能做监军,宋朝宦官能做*高军事统帅,这是怎么回事?
39.长乐老冯道堪称“官场不倒翁”,他真是个“奸臣之尤”吗?
40.何谓“依样画葫芦”,宋朝“不杀文人”的祖训是怎么回事?
41.“溜须”与“拍马”并称,你可知“溜”的是谁人的“须”?
42.“雪中送炭”一词出自何处,*早“送炭”的人是谁?
43.什么是“花石纲”,什么是“生辰纲”,它们关乎北宋的兴衰吗?
44.“岳母刺字”是真是假,岳飞背上有没有“精忠报国”四个字?
45.郑和是七下西洋,还是九下东西洋,他为什么下西洋?
46.作为一个太监,魏忠贤竟被称为“九千九百岁”,这是怎么回事?
……
第三章 解说法制•揭秘酷刑
第四章 天地玄奥•中华奇观
第五章 趣话汉字•称谓释疑
第六章 精彩典故•追根寻源
第七章 思想智慧•答疑释问
第八章 教育要事•科举趣谈
第九章 科技奇闻•神秘中医
第十章 兵法军制•战争元素
第十一章 图书文档•传承文明
第十二章 敬祖朝圣•本土道教
第十三章 哲学命题•伦理修养
第十四章 礼仪应酬•称谓讲究
第十五章 别称代指•本源流变
第十六章 节庆习俗•文化溯源
第十七章 趋吉避凶•祈福迎祥
第十八章 风趣俗语•至理民谚
第十九章 农业生产•商业贸易
第二十章 神话传说•文学趣谈
第二十一章 书画雅趣•歌舞风流
第二十二章 吃穿住行•消遣休闲
第二十三章 奇闻逸事•百工器物
《中国文化1000问》文章节选:
**章 宫廷规则•帝后故事
1.“三皇五帝”真有其人吗?
我们经常能在书本上看到这样的句子:“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用斧头开天辟地的盘古,无疑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他们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真有其人呢?
史料记载中,有些说“三皇”是燧人、伏羲和神农氏,“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有些说“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总之,众说不一。大部分的意见是“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此外,“三皇五帝”是人是神,也没有明确的论断。比如,“三皇”中的太吴伏羲氏,史料记载他为古代东夷的部落首领,根据阴阳的变化创制了八卦,还模仿蜘蛛结网发明了渔网,并创制了乐器“瑟”,这很明显属于人类的行为。可是,他却是人头蛇身,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恐怕只能排入妖怪的行列。
又如,神农氏。相传他用树木制作了未、耜等农具,并发明了草药,为人治病。他虽然有着人身,却是牛头。
和人*相近的要算燧人氏。传说他发明钻木取火,以在森林中捕食野兽为生。
到了“五帝”时期,这些古代的英雄们已经没有牛头或蛇身的怪异长相了。他们不仅和人类一样吃肉食,吃水果,而且更热衷搞发明。比如,仅黄帝就发明了养蚕、缫丝、舟车、文字、音律、算术、历法、棺椁、器皿等。
这些仅属于传说,因为没有确切的年代,也没有相关的资料来证明。我们也可以说,“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时期神话传说和历史考古资料参半的人物。也可把他们看作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
不管是否真有其人,我们仍然景仰这些古代的英雄们。
……
《中国文化1000问》编辑推荐与评论:
洋洋人观的知识宝库值得收藏的文化经典
一部囊括中国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
快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佳读本
不可不读的文化宝典
宫廷规制•帝后故事朝政职官•名臣轶闻天地玄奧•中华奇观
趣话汉字•称谓释疑精彩典故•追根寻源科技奇闻•神秘中医
兵法军制•战争风云节庆习俗•文化溯源农业生产•商业贸易
本书既是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实用工具书•又是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通过一问一答和图文并茂的方式,为你提供你*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应该知道的中国文化知识。一书在手,让你尽览中国文化全貌;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华。
全面系统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权威实用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储备往往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知识,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个人开阔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是一个瞭望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你可以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全书包括“宫廷规制•帝后故事”、“朝政职官•名臣轶闻”、“解说法制•揭秘酷刑”、“天地玄奥•中华奇观”、“趣话汉字•称谓释疑”、“精彩典故•追根寻源”等23个篇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历法、礼仪习俗、文学艺术、教育思想等,涵盖了中国文化各方面的知识,回答了人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问题。
本书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把数千字甚至数万字才能阐述清楚的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让读者在*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皇帝真的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吗?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吗?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你知道乌纱帽的来历吗?为什么旧时文臣武将以进“凌烟阁”为荣?古人夜观天象和现在的天文观测一样吗?为什么宝盖儿头下有头“猪”才叫“家”?在古代,是博士地位高还是学士地位高?古人是怎样验尸的?为什么公主的丈夫叫驸马?新婚的卧室为什么叫洞房?你知道“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实另有所指吗……
所有这些妙趣横生,你*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应该知道的中国文化知识,尽在《中国文化1000问》。一书在手,让你尽览中国文化全貌;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华。
了解中国文化概貌,就看这一本
掌握中国文化精髓,只在一问一答间
一书在手,让你尽览中国文化全貌
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华
你*想知道、*需要知道和*应该知道的中国文化知识尽在《中国文化10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