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61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1 8 249
本店铺共有 12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5% ,高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1
8%
发货问题
11
92%
已解决
12
100%
店主称呼:玉龙悦文化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691496648    地址:北京 北京市 朝阳区 定福庄园艺场25号院
促销广告:正版特价库存积压一手新书,无划线笔记,缺货会及时通知。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购书提示★════╮
║★两天内不付款者,售出不候★║
║---------------------------------------║
║★每天走货量大,图书流动快★║
║---------------------------------------║
║★如遇到有些书断货,还请您★║
║---------------------------------------║
║★多谅解!在此先行谢谢理解★║
╰══════════��═══╯
店铺介绍
现在库存图书10余万种,批发零售。

╭════【新书批发】════╮
║1.主营最近年专业.社科类新书;║
║2.适合图书馆装备,书店零售用书║
║3.现10余万(月更新2千多种)║
║4.可提供现货图书30多万个品种;║
║5.社版为主,折扣低、品相好;║
║6.上百家出版社正版库存图书;║
║7.我们诚恳地与各地单位合作!║
║╭────────────╮║
║│客服QQ联系:3356693236 │║
╰══════════════╯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王人博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ISBN:9787562071006 [十位:7562071004]
页数:--      
定价:¥89.00
店铺售价:¥47.00 (为您节省:¥42.00
店铺库存:2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691496648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图书目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序) / 001序言法治的中国特性 / 001上编**章 面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立场与方法 / 003引言 / 003**节 面向中国:“追仿型法治”批判兼及西方法治“除魅” / 006一、“追仿型法治”的迷误 / 006二、“追仿型法治”的三个关联性问题 / 008三、“除魅”——西方法治的再审视 / 016第二节 面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一般原理 / 019一、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 019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理 / 023三、“有机法治”——法治推进的系统理论 / 027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三个面向 / 030一、面向过去——法治的历史文化之维 / 030二、面向现实——“察国事本”与“问题导向” / 036三、面向未来:构建向未来和世界敞开的法治理论 / 049结 语 / 052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机制 / 053**节 五四运动与劳工神圣 / 053一、五四运动的源起:近代中国的迷思 / 053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工农权利的苏醒 / 056三、五四运动的影响:为工农权利而奋斗 / 060第二节 土地革命与政权建设 / 063一、泯泯棼棼中的探索 / 063二、制宪的尝试与农民的觉醒 / 066三、国难下的自由与人权 / 067四、晨曦的号角 / 070第三节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 / 071一、《共同纲领》:一面新时代的旗帜 / 072二、五四宪法:中国**部社会主义宪法 / 075第四节 艰难探索与拨乱反正 / 080一、混沌之始 / 080二、动荡时期 / 081三、大时代大变革 / 083第五节 母法嬗变与依法治国 / 088一、母法嬗变——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正 / 088二、定经制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历程概览 / 091三、深源活水——法治中国概述 / 093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则 / 096**节 概 述 / 096一、法治的内涵 / 097二、法治的本土资源 / 106三、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 / 112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 / 116一、法治国原则 / 118二、宪法法律至上原则 / 122三、权力制约原则 / 126四、保障权利原则 / 129五、公平正义原则 / 1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文章节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序) / 001序言法治的中国特性 / 001上编**章 面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立场与方法 / 003引言 / 003**节 面向中国:“追仿型法治”批判兼及西方法治“除魅” / 006一、“追仿型法治”的迷误 / 006二、“追仿型法治”的三个关联性问题 / 008三、“除魅”——西方法治的再审视 / 016第二节 面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一般原理 / 019一、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 019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理 / 023三、“有机法治”——法治推进的系统理论 / 027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三个面向 / 030一、面向过去——法治的历史文化之维 / 030二、面向现实——“察国事本”与“问题导向” / 036三、面向未来:构建向未来和世界敞开的法治理论 / 049结 语 / 052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机制 / 053**节 五四运动与劳工神圣 / 053一、五四运动的源起:近代中国的迷思 / 053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工农权利的苏醒 / 056三、五四运动的影响:为工农权利而奋斗 / 060第二节 土地革命与政权建设 / 063一、泯泯棼棼中的探索 / 063二、制宪的尝试与农民的觉醒 / 066三、国难下的自由与人权 / 067四、晨曦的号角 / 070第三节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 / 071一、《共同纲领》:一面新时代的旗帜 / 072二、五四宪法:中国**部社会主义宪法 / 075第四节 艰难探索与拨乱反正 / 080一、混沌之始 / 080二、动荡时期 / 081三、大时代大变革 / 083第五节 母法嬗变与依法治国 / 088一、母法嬗变——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正 / 088二、定经制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历程概览 / 091三、深源活水——法治中国概述 / 093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则 / 096**节 概 述 / 096一、法治的内涵 / 097二、法治的本土资源 / 106三、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 / 112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 / 116一、法治国原则 / 118二、宪法法律至上原则 / 122三、权力制约原则 / 126四、保障权利原则 / 129五、公平正义原则 / 131<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序) / 001序言法治的中国特性 / 001上编**章 面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立场与方法 / 003引言 / 003**节 面向中国:“追仿型法治”批判兼及西方法治“除魅” / 006一、“追仿型法治”的迷误 / 006二、“追仿型法治”的三个关联性问题 / 008三、“除魅”——西方法治的再审视 / 016第二节 面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一般原理 / 019一、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 019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理 / 023三、“有机法治”——法治推进的系统理论 / 027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三个面向 / 030一、面向过去——法治的历史文化之维 / 030二、面向现实——“察国事本”与“问题导向” / 036三、面向未来:构建向未来和世界敞开的法治理论 / 049结 语 / 052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机制 / 053**节 五四运动与劳工神圣 / 053一、五四运动的源起:近代中国的迷思 / 053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工农权利的苏醒 / 056三、五四运动的影响:为工农权利而奋斗 / 060第二节 土地革命与政权建设 / 063一、泯泯棼棼中的探索 / 063二、制宪的尝试与农民的觉醒 / 066三、国难下的自由与人权 / 067四、晨曦的号角 / 070第三节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 / 071一、《共同纲领》:一面新时代的旗帜 / 072二、五四宪法:中国**部社会主义宪法 / 075第四节 艰难探索与拨乱反正 / 080一、混沌之始 / 080二、动荡时期 / 081三、大时代大变革 / 083第五节 母法嬗变与依法治国 / 088一、母法嬗变——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正 / 088二、定经制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历程概览 / 091三、深源活水——法治中国概述 / 093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则 / 096**节 概 述 / 096一、法治的内涵 / 097二、法治的本土资源 / 106三、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 / 112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 / 116一、法治国原则 / 118二、宪法法律至上原则 / 122三、权力制约原则 / 126四、保障权利原则 / 129五、公平正义原则 / 131</span><b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下编第四章 法治与中国共产党 / 137**节 法治的缘起与中共执政经验 / 139一、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中共对执政方式的探索 / 140二、改革开放初期对执政方式的反思 / 144三、一种“工具主义”的法治 / 148第二节 党与**同构体制的法治化 / 152一、政制“法治化”的动力 / 154二、政制“法治化”的历程 / 158三、政制“法治化”过程中的困境 / 16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宪制 / 167一、政党先于宪制 / 168二、60年宪制的变迁 / 172三、宪制演进的机制 / 177第五章 宪法实施与中国法的体系构建 / 183**节宪法与中国法的现代化 / 185一、立宪民主政治 / 185二、自然法与实在法 / 189三、形式法治与宪法 / 192四、宪法的现代性 / 194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宪法实施 / 196一、代表机关至上 / 196二、制宪机关抑或立法机关 / 199三、宪法实施的概念 / 200四、宪法监督:主体、范围与方式 / 205五、违宪审查的模式 / 213第三节 宪法实施的基本程序 / 217一、科学程序 / 218二、民主程序 / 220三、合宪性审查程序 / 221四、宪法实施程序的反思性整合 / 223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良法体系 / 226一、实证主义的良法概念 / 227二、中国法的价值:富强与自由 / 230三、法律体系与价值体系 / 232第五节 依宪治国的中国道路 / 235一、法作为协作型普遍性规则 / 235二、法治的西方经验 / 238三、超越的可能性 / 241四、宪政的中国道路 / 245第六章 法治与中国政府 / 249**节 实践历程中的政府法治化 / 250一、政府组织的规范化 / 250二、政府活动程序化 / 256三、政府权力责任化 / 260第二节 宪制视野中的政府法治化 / 265一、宪制结构的优化 / 267二、官民关系的均衡 / 271三、公共权力的理性化 / 276第三节 法治化中的国务院与中国宪制 / 281一、中国宪制的基本结构 / 283二、国务院与中共**、全国人大的宪制关系 / 288三、法治化与国务院宪制处境的变迁 / 291第七章 法治与中国社会 / 296**节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 296一、基层社会的依法治理——以村委会为例 / 296二、行业依法治理 / 298三、社会规范的调整效果更为良好 / 302第二节 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 304一、纠纷解决主体多元化 / 304二、纠纷解决手段多元化 / 309三、化解纠纷的配套制度的多元化 / 312第三节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 316一、法治宣传教育 / 316二、引导全民自觉守法 / 318三、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 319第四节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 320一、加强法学学科建设 / 320二、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 321三、创新法治理论和法学研究 / 323第八章 司法体制与司法改革 / 325**节 何为“司法” / 325第二节 我国现行审判体制的架构与司法改革之方向 / 328一、法院与党委 / 328二、上下级法院 / 331第三节 法院内部构架与法治化 / 335</span>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法治的中国特性我从事法治问题的教学研究已经三十余年了。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曾反反复复地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的法治以及如何研究中国的法治问题。随着岁月的流逝,个体的经验在增加,我对社会政治的思考也不断地趋于真切。我想,这些东西应该是有效观察中国法治的主观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虽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同时允许发展一定程度的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在**计划的框架内进行。有领导人把这种经济模式称为“鸟笼经济”。鸟儿可以活动,但必须在笼子之内。据我对中国法治的观察,中国政治体制与法治的关系,基本也是“笼子”和“鸟”的关系,也可以叫作“鸟笼法治”。一、法治之“笼”我们先从“民主集中”这个概念说起。在通常语境下,“民主集中”是指中国当代各级领导人的工作方式。但是,我们这里老词新用,用它来描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民主集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集中”,二是“民主”。二者均拥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先说说什么是政治体制的“集中”。西周封建制瓦解以后,秦始皇采用法家学说,塑造了自上而下、一体贯通的**集权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来自皇帝和**。当皇帝和**有足够的权威时,就会**统一、政令畅通;相反,当皇帝和**的权威不足时,地方势力就会挑战整体秩序,从而导致军阀割据、战争叛乱,甚至改朝换代。为此,**拥有足够的权威、政制保持“集中”的状态,就成了中国政治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这是两千多年的历史经验。及至当代,中国政治依然遵循着这样的节奏。**具有充分的权威,始终是中国政治健康的一个基本标志。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也无法脱离“**权威”这一前提条件。一旦**权威失堕,改革和发展就会出现严重障碍。然后我们说说什么是政治体制的“民主”。秦始皇创设了自上而下的“集中”政制,但二世而亡。秦代之后的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总结经验,认为“秦制”需要配以“德政”,方能国祚绵长。所谓“德政”,主要来自于儒家学说。它的核心要素就是,皇帝和各级官员需要有善于纳谏、兼听则明的德性。统治者只有开放言路、虚心听取意见,才能做出有质量的政治决策,从而拥有优良的统治效果。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与唐太宗、宋太祖这些“贤君”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前者独断专行、不能纳谏,而后者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后者的这种德性,也就是我们**语境中的“民主”。从历代王朝到当下,在“民主”的方面,我们仅仅向前迈进了一小步。古时候,统治者虚怀若谷、虚心纳谏的“民主”,主要以个体德性的形式存在;只有德性**者才能践行这种“民主”。但是,到了当代,“民主”被外化为一种制度形态,各级党委会、政府、人大、政协和职能机构在做决策时,都被要求进行广泛地协商并认真地听取意见。当我们用“民主集中”这个概念审视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时,发现在“集中”的方面,古今皆然;在“民主”的方面,略有进步,德性要求被转化成一种制度化要求。“民主集中”的政治,实质就是一种“开明的**集权”政治。这是中国政治文明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也是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约束性条件。法治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民主集中”的制度之“笼”里展开的。我们这里描述古今政治的延续性,除了说明中国政治的基本体制之外,还要思考当代中国法治问题,要关注它的中国语境——中国法治是在如此的中国语境中生成的。二、法治的基本内涵西方法学对于法治,有着独立的学科叙事;政治与法治的分离,是法治叙事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在中国语境下,政治则成了法治叙事的前提。所谓“鸟笼法治”,就是指在政治的“笼子”中展开法治。细细观察,中国法治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权力体系自身的规范化,二是对国民的赋权。“文化大革命”使建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法治”面临的**个任务就是“建章立制”,以规范的方式重建权力体系。过去的30多年里,通过颁布各种组织法,中国政治具有了相对完备的体系。“法治”成为政治体制重塑的手段,它与权力体系的建设同步展开。权力体系的完备与规范,成为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另外,法治发展过程也是**权威对国民赋权的过程。在中国的政治脉络中,自古及今,官民关系的变化不大。政府与国民基本上是“治者”与“被治者”的关系。两千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高统治者想有所作为,他就必须对官僚系统加压,使之积极治事。但其中存在着风险,*高统治者的加压会导致官僚系统滥用民力和滥用权力,从而官逼民反,*后危及整个统治秩序。所以,历代*高统治者总是面临一种悖论性困境——不作为会积重难返,面临颠覆的危险;积极作为会打开社会动荡的“潘多拉盒子”,同样面临颠覆的危险。这其实也是**集权体制特有的悖论性困境。那么,当代中国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概括说来,一方面,由于**政权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它通过对下级政权制定考核标准、实施政治上的奖惩,敦促其积极作为、发展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下级政权滥用民力和滥用权力,**政权又通过各种立法,赋予国民相当的权利来抵制地方政权的不合理行为。**政权对国民的赋权,构成了**政权约束地方政权的一个基本手段。地方政权在**政绩压力和国民权利的双重压力下大体维持了均衡,既积极作为,又有所节制,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隋朝那样滥用民力、官逼民反的消极后果。审视当代中国法治的内涵,我们会发现它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这是由“民主集中”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主导下的权力体系规范化和对国民的赋权,构成了中国法治的基本内涵。中国法治的内涵不是由民主、自由等先验理念决定的,而是由古今延续的中国政治精神和政治体制决定的。因此,当代中国法治是一种政治约束下的法治,也是一种历史精神笼罩下的法治。三、中国法治的研究如果排除那些既有命题的干扰,会心细味,我们会发现中国法治呈现出来的样态和欧美法治的样态,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缘起,就在于它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政治体制中生成的。中国法治的发展,是一项未竟的工程;而中国法治的研究,也需要持续的探索。就我自己的研究感受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应当被注意到。首先,当代中国法治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部分。西方法理学有一个基本命题,就是政治与法律的分离,这在西方法治语境中是对的。但是,对于中国法治来说,如果我们坚持政治与法治的分离,既会从法治的缘起上造成割裂,也会从法治的运行机制上造成割裂。这种强行割裂或许能在实践层面上对法治运转有某种益处,但对于法治的理论研究,则会造成根本性的遮蔽。理论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透视问题,寻求真相,这种遮蔽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是致命的。其次,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官民结构决定了中国法治的独特内涵。我国30多年的法治发展,其根本就是政治实用主义——因为它符合政治发展的利益,所以具有了存在和成长的空间。古代中国有自己的“自然法”,即儒家礼法学说。政治的运行在相当程度上还包含着纯粹价值追求的要素,皇帝和官员们还会直接根据儒家价值原则展开行动。但对于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当代中国来说,政治的运行仍是实用主义,中国政治的纯粹价值体系、“自然法”尚未形成。中国政治采用法治就注定了它是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方式进行的。具体说来,法治的采用能推进政治体系的优化、能消解**集权体制的悖论性困境,因此法治才具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后,法治问题的研究,首先应当是一种价值中立的阐释性研究。作为现代学术工作者,中国法学者应当将“求真”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如果不能提供真实的知识,不能提供有深度的阐释,法学者就有违自己的本分了。事实上,也只有有了真实的知识和深度的阐释,法治演进中的问题才能被发现,法治问题的研究才能更加顺利。如上这些,算是我的一点初步但真切的体验吧。本书写作分工如下:序言:王人博**章:张劲第二章:孙德鹏第三章:刘宗珍第四章:周睿志第五章:汪栋第六章:周睿志第七章:田艳、周真刚第八章:徐爽、王博文除了周真刚同志和王博文同志外,本书的其他撰写者都是我的学生。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上,均从事着与法学相关的工作。对于我的这些体验,我相信他们是认真对待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和同意我的观点,每个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这本书,就当作是对中国法治研究的一份尝试性努力吧。是为序。王人博2016年6月</span>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章 面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立场与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作者介绍:
王人博,山东莱西人,1958年生,1979年进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198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6年在母校攻读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业,198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攻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业,200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母校任教时,先后被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2002年调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