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7年02月
ISBN:9787100051859
[十位:7100051851]
页数:493
定价:¥31.00
店铺售价:¥12.40
(为您节省:¥18.6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14224850
店主推荐图书:
-
¥25.00
-
¥11.60
-
¥11.30
-
¥13.20
-
100分
满分
买家很懒,没有填写任何评论!
[2019-12-20 22:45:11]
赵**
襄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9-23 22:39:56]
任**
天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9-22 17:09:57]
陈**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4-18 09:58:41]
夏**
保定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4-17 11:00:05]
宋**
杭州市
《宪法哲学导论》内容提要:
宪法是使政府服从规则控制的事业。它就存在于政府的组织结构之中,存在于政府的行动之中,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中。
政府意味着秩序,人性表征着自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既是向自由世界的迈进,亦是向必然王国的回归;自由世界的本质在于宽容,必然王国的法则行于中庸。
是故,人与政府乃宪法哲学之元点,道德、宗教与地理则构成了宪法哲学的基本纬度,而中庸与宽容则构筑了宪法的客观精神。
《宪法哲学导论》图书目录:
引言
一、宪法哲学是什么
二、宪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章 宪法哲学批判
**节 宪法历史批判
一、宪法是历史的产物
二、宪法与政府在同一时序上成长
三、宪法遵循历史逻辑而进化
四、现代宪法亦宪法进化序列中的一种样态
第二节 宪法逻辑批判
一、宪法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
二、宪法的能力是长成的而非预设的
三、宪法的成长史乃人类追求生活方式不断优化之历史
第三节 宪法理性批判
一、作为理性主义方法论的自然法
二、从理性主义自然法看近代主权概念的“二律背反”
三、从理性主义自然法看近代权力观念的“二律背反”
第四节 宪法认识论批判
一、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
二、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
三、从“一元”独立到“多元”并存
第五节 宪法实效力批判
一、当cosθ=0时,则形=0
二、当cosθ0时,则形>0
四、当cosθ=1,则形达到*大值
五、当cosθ=-1,则形达到*小值
第二章 宪法哲学元点
**节 人论
一、人·环境·宪法
二、人的存在与宪法的存在
三、人的生活世界与政府图式变迁
第二节 政府论
一、政府的起源与演进
二、政府的本位——宪法本位
三、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节 权论
一、“权”与主权的解析
二、人权的解析
三、国权的解析
四、政权
第四节 法论
一、法的解读
二、法的统治
第五节 关系论
一、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演进
二、政府与**的一般关系
三、“博弈关系”:**宪制之“实像”
第三章 宪法哲学维度
第四章 宪法客观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宪法哲学导论》文章节选:
**章 宪法哲学批判
**节 宪法历史批判
宪法是使政府服从规则控制的事业。它就存在于政府的组织结构之中,存在于政府的行动之中,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
但凡对历史有着客观态度的人,大多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形式的组织和人类政府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只要存在某种形态的政府,就必然存在某种形式的支配政府产生及其运作的规则,不管这各规则被冠之以何种名称,也不管这种规则表现或体现为何种形式。诚如法国学者沃马驰所言:“宪法不过是一套规则和习惯;不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法定的抑或超法定的,政府都要据比处进事物。”
在这个意义上说,宪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功能;它就像语言一样,既不是专断意志的结果,也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而是缓慢、渐进、有机发展的结果。诚如历史法学派所指出的那样:“就像一般的文明一样,法津乃是某个特定民族的个人生活中无意识的、不可名状的、逐渐的和理性不及的力量的发散。”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乃此前调整政府关系之规则长期进化和积淀而成的结晶——这里的政府关系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关系,包括对内关系和对外关系,其中对内关系主要是指组成政府的各平行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纵向或垂直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外关系主要是指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之间的关系——而不仅是资产**革命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尽管大多承认“宪法”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萌芽”了,但却认为“宪法之芽”在经历一千多年的血雨腥风和漫漫长夜之后,才在资产**革命的刀光剑影中破土而出。可是,这种“罗曼蒂克”的猜想又如何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贝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