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86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0 2 140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Cinn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218500280    地址:广东省 江门市 蓬江区 五邑大学西区38幢宿舍楼下8号店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库存量大,
发货快,
下单后48小时内发出。
假日照常营业,
请放心选购。
店铺介绍
实体店15平方,主要销售旧书,二手书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食品分析(第三版)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
ISBN:9787518409648 [十位:751840964X]
页数:453      
定价:¥64.00
店铺售价:¥19.40 (为您节省:¥44.60
店铺库存:2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218500280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食品分析(第三版)》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分析中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各种物理检验方法、化学检验方法以及生物学检测方法、数据的采集及分析评价等。具体涉及食品中主要营养组分、食品风味成分、有害有毒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主要介绍了各组分分析的主要原理、分析要点以及**标准分析方法和国内外先进分析方法或标准。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精简了部分分析检测方法,**介绍与时俱进、实际应用广、应用前景好的新方法;融合国外相关教材的精华内容;增加实际产品分析内容,使理论更能结合实际分析。
《食品分析(第三版)》图书目录:
目 录

**部分 食品分析基础知识

**章 绪论

一、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作用

二、食品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三、食品分析的学习方法

四、食品分析方法的选择与采用的标准

第二章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节 样品的采集

一、正确采集样品的意义

二、样品采集的过程

三、采样的一般方法

四、采样要求与注意事项

第二节 样品的预处理

一、样品预处理的目的与要求

二、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第三章 食品分析中的质量保证

**节 食品分析质量保证的意义

第二节 分析数据的质量

一、误差

二、不确定度

第三节 分析测试中的质量保证

一、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

二、实验室外部质量保证

三、质量控制图

四、实验室认可

第四章 实验方法评价与数据分析处理

**节 实验方法评价指标

第二节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一、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实验结果的检验

三、测定结果的校正

四、分析结果的表示

第二部分 食品的感官及物理特性分析

第五章 食品感官分析

**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类别

第三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常用方法

第六章 食品的物理特性分析

**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的物理特性分析

一、相对密度法

二、折光法

三、旋光法

四、色度法

五、黏度法

六、质构法

第三部分 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

第七章 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节 概述

一、水分的存在形态

二、水分的测定方法

三、水分测定的意义

第二节 水分的测定方法

一、干燥法

二、蒸馏法

三、卡尔-费休 (Karl-Fischer)法

四、其它方法

第三节 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一、水分活度值的测定意义

二、水分活度测定方法

第八章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节 概述

一、碳水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二、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分布与含量

三、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测定意义

四、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测定方法

第二节 可溶性糖类的测定

一、 可溶性糖类提取和澄清

二、 还原糖的测定

三、 蔗糖的测定

四、 总糖的测定

五、 多种糖的分离与同时测定

第三节 淀粉的测定

一、 淀粉含量的测定

二、 淀粉α化度的测定

第四节 纤维素的测定

一、 重量法

二、 酶-重量法

三、 酶重量-液相色谱法

四、 纤维素测定仪法

第五节 果胶物质的测定

一、 重量法

二、 咔唑比色法

第九章 脂类的测定

**节 概述

一、 食品中的脂类物质和脂肪含量

二、 脂类物质的测定意义

三、 脂类的测定方法简介

第二节 总脂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酰基甘油酯和磷脂组成检测

第四节 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分布分析

一、 气相色谱法(GC)测定红花油中的脂肪酸组成

二、 GC分析甘油三酯中脂肪酸位置分布

第五节 食用油脂理化特性的测定

一、油脂物理性质分析

二、油脂化学特性的测定

第六节 脂类风险因子检测

一、 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二、 苯并芘的测定

三、 油氧化聚合物的检测

四、 氯丙醇酯的测定

五、 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一、蛋白质的定性鉴定

二、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第三节 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一、氨基酸的定性鉴定

二、氨基酸的定量测定

第十一章 灰分及矿物质的测定

**节 灰分的测定

一、 概述

二、总灰分的测定

三、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四、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第二节 矿物质的测定

一、概述

二、食品中矿物质的测定

第十二章 酸度分析

**节 概述

一、酸度的概念

二、酸度测定的意义

三、食品中有机酸种类与分布

第二节 酸度的测定

一、总酸度的测定

二、pH值的测定

三、挥发酸的测定

第三节 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概述

二、有机酸的分离与测定方法简介

三、气相色谱法

四、**液相色谱法

五、离子交换色谱法(羧酸分析仪)

六、毛细管电泳法

七、酮酸的薄层色谱法

第十三章 维生素的测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一、维生素A的测定

二、维生素D的测定

三、维生素E的测定

四、维生素K的测定

五、几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测定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一、维生素B1的测定

二、维生素B2的测定

三、维生素B5的测定

四、维生素B6的测定

五、维生素C的测定

六、几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测定

第四部分 食品中添加剂分析

第十四章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节 概述

一、食品添加剂定义与分类

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

三、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

第二节 甜味剂的检测

一、糖精钠的检测

二、其他甜味剂的检测

第三节 防腐剂的检测

一、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测

二、其他防腐剂的检测

第四节护色剂的检测

一、亚硝酸盐的检测

二、硝酸盐的检测

第五节 漂白剂的检测

一、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二、蒸馏法

第六节 着色剂的检测

一、**液相色谱法

二、薄层层析法

第七节 ***剂的检测

一、BHA与BHT的测定

二、没食子酸丙酯(PG)的测定

第五部分 食品**分析

第十五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

**节 概述

一、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概念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

三、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必要性

第二节 食品□□物残留及其检测

一、农药残留及其检测

二、兽药残留及其检测

第三节 食品中生物毒素及其检测

一、生物毒素的定义及分类

二、霉菌毒素及其检测

三、海洋毒素及其检测

四、其他生物毒素及其检测

第四节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

一、食品中环境污染物及其检测

二、食品加工污染物及其检测

第十六章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

**节 食品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第二节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一、生化检测方法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第六部分 食品的其它检测技术

第十七章 辐照食品的检测

**节 概述

三、 辐照食品的定义

二、辐照食品的**性

三、辐照食品检测的必要性

第二节 辐照处理对食品的影响

四、 食品辐照的化学效应

二、食品辐照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节 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

一、化学分析检测法

二、物理分析检测法

三、生物学分析检测法

四、辐照食品检测技术的展望

第十八章 转基因食品检测

**节 概述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二、转基因食品的**性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检测的现状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

一、核酸水平检测转基因产品

二、蛋白质水平检测转基因产品

三、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第十九章 新食品原料的检测

**节 新食品原料概论

一、新食品原料的定义

二、新食品原料的**性、管理及申报规定

三、新食品原料的检测必要性

四、我国新食品原料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新食品原料的检测

一、新食品原料检测的特殊性

二、新食品原料检测非标检测方法的示例

第二十章 食品真实性的鉴定

**节 肉及其制品掺假检测

第二节 蜂蜜及其制品掺假检测

第三节 食用油掺假检测

第四节 其他食品类掺假检测

第二十一章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性检测

**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性检测方法

一、塑料制品包装材料

二、纸包装材料

三、金属包装材料

四、其他食品包装材料

参考文献

附录
《食品分析(第三版)》编辑推荐与评论:
本书特点 1.《食品分析》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合理的编排,使之核心内容更精炼、更与时俱进。全书章节设置为六个部分,包括食品分析基础知识、食品的感官及物理特性分析、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食品中添加剂分析、食品**分析、食品的其它检测技术。 2.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均配有相应的教学指南、习题指导、课件、教学视频。这些教学资源将使读者能更轻松、更便捷、更**地掌握本书的精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可登录食课堂(www.qinggongchuban.com),注册后输入本书封底学习码观看。 3.本书可供高等学校轻工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商品检验、农副产品、粮食贮藏与加工等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食品卫生检验、质量监督、各类食品企业等单位的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建议授课课时40~50学时。&nbsp
《食品分析(第三版)》作者介绍:
王永华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持多项精品课程建设,一直致力于通过教学、教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主持“食品风味化学”课程教学工作,主编《食品分析》(第三版)、《食品感官评定》《食品酶工程等相关专业教材。 戚穗坚 华南理工大学讲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项目,参与多项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多项学生研究项目、*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讲”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主编《食品分析实验指导》、《食品感官评定》等相关专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