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58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3 1 2 2 3 9 1229
本店铺共有 4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商品问题
1
25%
发货问题
2
50%
其他
1
25%
已解决
4
100%
店主称呼:小小书坊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69862975    地址:北京 北京市 海淀区 学院路
促销广告:咨询加微信13791935392
图书分类
图书标签
店铺公告
常见问题回答如下:1.是否正版?答:正版 2.是新书还是旧书?答:标明十成新的是库存新书,未标明的是二手书,8成新左右。图书是特殊商品,不接受无理由退货等无理要求,看好再买,不同意的别付款!二手书默认无光盘无答案等附件,有少许笔记划线不影响阅读,对二手书品相介意的慎拍,我们发货按付款顺序先发品相最佳的。3.买多可否包邮?答:正版图书微利经营,不议价不包邮。4.邮费多少?答:提交订单,系统会提示邮费,根据书的数量,距离等决定,实在无法笼统回答。5.可否自提?答:无法自提哦。6.是否可以发顺丰?发到付?答:一律不发顺丰,不发到付。7.快递用哪家快递?答:快递随机不指定,以实际收到为准。无法指定快递。8.付款后多久能发货?答:按网站规定,付款后3日内发货,本店一般付款第二天即可安排发出【注:非发货时限承诺】9.发货后多久能收到?答:江浙沪京津冀等周边发货后一般3,4天左右到达,偏远地区无法承诺。 10.图书内容方面的问题,例如是否彩色印刷?内页什么样的?要求提供实物图片等。答:书籍内容,配套习题集及其他衍生书籍请提供ISBN以便查询,本店书籍太多,无法逐一提供有关书籍内容方面的咨询。由于盗图猖獗,本店不提供实物图片,信得过就买,不放心就别买。谢谢合作!
店铺介绍
主营绝版稀缺类图书。库存不断更新,敬请收藏本店。所有书籍默认正版,有特殊情况会提前联系说明,尽可放心选购。本店默认普通快递(快递不到的,平邮)提交订单系统提示邮费(精装,厚重,成套图书按实际收取)。标明十成新的都是库存新书,未标明的是二手书8成新左右。因人手有限,还有大量的书暂未上传,如未找到所需图书,可联系本店订购。咨询加微信15969862975 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谢谢您再次光临!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杨晓东 陆松 牟胜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与分析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030218162 [十位:7030218167]
页数:243      
定价:¥35.00
店铺售价:¥14.00 (为您节省:¥21.00
店铺库存:2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69862975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与分析》内容提要:
本书以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为线索,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和并行计算机的发展作了论述,对设计、构建高性能并行计算机涉及的关键技术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以深刻的观点讲述了并行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度量和评测方法、流水和向量处理技术、各类存储系统的结构、同步机制、互连网络的原理和设计、I/O系统以及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等。一些创新成果和学术思想,对研制稳定可靠、简洁**的高产出率并行计算机系统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设计的多个无死锁自适应路由算法,可有效支持高产出率并行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领域的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阅读。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与分析》图书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
1.1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分类
1.2 几个经验定律
1.3 微处理器
1.3.1 提高微处理器性能的方法
1.3.2 微处理器的发展
1.3.3 巨型机用微处理器
第2章 并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度量
2.1 计算机的速度
2.1.1 MIPS、Flops和PDR
2.1.2 SPEC和TPS
2.2 并行计算机的速度计算
2.2.1 算术平均速度(arithmetic mean performance)
2.2.2 调和平均速度(harmonlc mean performance)
2.2.3 几何平均速度(geometric mean performance)
2.3 并行计算机的加速比和效率
2.3.1 程序的并行性
2.3.2 加速比通式
2.3.3 固定负载加速比
2.3.4 固定时间加速比
2.3.5 固定存储加速比
2.3.6 粒度匹配加速比模型
2.3.7 并行系统的效率和可扩展性
2.3.8 并行系统的并行质量
2.3.9 并行系统的性能评测
第3章 流水和向量处理
3.1 提高计算机速度的措施
3.1.1 提高频率
3.1.2 空间并行
3.1.3 时间并行
3.2 线性流水线
3.2.1 流水线工作原理
3.2.2 加速比、效率和吞吐率
3.2.3 流水线的设计原理
3.2.4 指令流水部件
3.2.5 向量处理
3.2.6 无冲突向量访存
3.3 非线性流水线
3.3.1 预约表和*小平均延迟时间
3.3.2 无冲突输入控制和设计
3.3.3 多功能流水线的效率和吞吐率
3.4 超标量和超流水技术
3.4.1 超标量技术
3.4.2 超流水技术
第4章 典型并行计算机系统
4.1 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分类
4.1.1 SM与DSM多处理机系统
4.1.2 分布式主存DM
4.2 典型并行计算机系统
4.2.1 阵列机
4.2.2 向量机
4.2.3 对称多处理机SMP
4.2.4 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MPP
4.2.5 C1uster集群
4.2.6 高性能可重配置计算机HPRC
4.3 从Top500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趋势
4.4 典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4.4.1 Cray X1
4.4.2 地球模拟器(NEC Earth simulator)
4.4.3 蓝色基因/L(IBM BlueGene/L)
4.4.4 Intel 64 Linux Cluster Abe
4.5 小结
第5章 并行存储系统和同步机制
5.1 存储器的地址映射
5.2 层次存储系统
5.2.1 程序访存的局部性原理
5.2.2 存储系统层次
5.2.3 层次存储系统特点及性能分析
5.2.4 层次存储系统存储器间块的映射
5.2.5 “主存辅存”层次地址变换
5.2.6 “高速缓存主存”层次
5.3 访存事件次序和cache一致性
5.3.1 存储一致性模型
5.3.2 高速缓存一致性协议
5.3.3 CC NUMA的Cache一致性
5.4 同步
5.4.1 Test-land-Set/Reset
5.4.2 Barrier/Eureka
5.4.3 Compare-Swap
5.4.4 Fetch-and-Add
第6章 互连网络
6.1 互连网络的互连函数
6.2 互连网络类型和基本结构参数
6.2.1 互连网络类型
6.2.2 互连网络的基本特性和结构参数
6.3 动态互连网络
6.3.1 总线
6.3.2 交叉开关
6.3.3 多级网络
6.4 静态互连网络
6.4.1 线性阵列和环
6.4.2 树和星形网
6.4.3 k-ary n—cube网络
6.5 MPP系统的互连技术
6.5.1 互连网络拓扑结构
6.5.2 互连网络切换技术
6.5.3 互连网络流控策略
6.5.4 路由算法
6.5.5 经典路由算法分类
6.6 互连网络的死锁问题
6.6.1 死锁的解决
6.6.2 无死锁理论研究
6.7 自适应路由算法的虚网叠加原理
6.7.1 虚网的构造
6.7.2 几个完全自适应路由算法
第7章 I/O系统
7.1 从共享并行总线到高速串行总线
7.1.1 典型共享总线
7.1.2 提升性能的技术手段
7.2 HyperTrartsport
7.2.1 HyperTransport总线拓扑结构
7.2.2 HyperTransport信号组
7.2.3 Hypm‘Transport通信
7.2.4 HyperTransport包路由
7.2.5 HyperTransport路由规则
7.2.6 HyperTransport 3.0的新特性
7.3 PCI Express
7.3.1 PCI Express信号组
7.3.2 PCI Express拓扑结构
7.3.3 PCI Express的体系结构
7.3.4 PCI Express通信
7.4 InfiniBand
7.4.1 InfiniBand体系结构
7.4.2 InfiniBand交换机结构模块
7.4.3 IBA层次体系
7.4.4 包的管理与通信机制
7.4.5 InfiniBand与其他网络互连方式的比较
第8章 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8.1 器件的散热
8.2 逻辑信号传输
8.2.1 传输线
8.2.2 阻抗匹配
8.3 系统可靠性
8.3.1 可靠性特征参数
8.3.2 不维修系统可靠性计算
8.3.3 可维修系统可靠性计算
参考文献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与分析》文章节选:
第1章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
随着电子器件、工艺和体系结构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历了五代的发展历程。其性能每代都比前代有了数量级的提高。发展时代的划分基于器件并体现在体系结构上,说明体系结构的实现离不开器件和工艺的支持,决定因素还是器件。体系结构不外乎是合理利用现有器件性能的支持,采用新的概念、技术和方法构造新的体系结构,实现性能更高的计算机系统。一个时期的器件和体系结构决定了该时期计算机的性能和性价比。虽增大投入可获得更高的性能,但这是有条件的,当原理上可行而实际上不可行时,投入便失去了意义。这时便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如原理上SMt,系统可通过增加处理器的数量来提高系统的性能,但由于存在访存瓶颈,可增加的处理器数量是有限的。MPP系统可以避免SMP系统可扩展性差的问题,但也是在微处理器出现后才真正得以实现。当然,互联网络的性能又可能成为限制MPP规模扩展的瓶颈。微处理器的出现不仅为构造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可扩展并行计算机系统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构件支持,也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计算机发展时代可以这样划分:
1946年**台计算机问世到1956年划为**代。该代的特点是电子管用作逻辑元件,继电器或延迟线用作存储元件,绝缘导线互连。CPU是单地址指令集串行或串并行结构。用机器/汇编语言编程。代表机型有ENIAC和IBM701等。
1956~1967年划为第二代。该代的特点是晶体管用作逻辑元件,磁心作存储元件,印刷电路板互连。CPU是多位并行结构,引入了变址寄存器、浮点部件、交叉存储和通道技术。用**语言Algol和Fortran编程,有了批处理操作系统。代表机型有IBM7030和CDCl604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