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4年03月
ISBN:9787508644301
[十位:7508644301]
页数:281
定价:¥45.00
店铺售价:¥18.00
(为您节省:¥27.00)
店铺库存:3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69862975
-
100分
满分
真不容易,真的买到了。图书质量非常不错!
[2024-12-30 18:44:15]
罗**
丹东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9 10:53:59]
杨**
通辽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7 21:07:17]
苏**
大理白族自治州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4 19:05:50]
栗*
长治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3 09:40:09]
韩**
晋中市
《小趋势(中国经济的关键变数)》内容提要:
改革2.0时代的中国经济存在哪些不确定的变数?改革、发展、风险以及市场四大问题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来自各方的猜测和传言也令时局显得异常扑朔迷离。精准把握未来趋势,是各界人士在自己领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
本书由国内外主流智库、**高等学府、各大证券投资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与30多位实务界**的经济学家共同打造,**披露了众多机构供内部或有限范围阅读的报告和文件,是目前**一本权威解读短期经济趋势的重磅之作。
本书务实理性地对未来中国经济怎么走、新一轮改革将面临哪些挑战、中国是否会爆发经济危机、消费能否扭转增速放缓、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何新内涵、货币政策会收紧还是放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预判,让读者看清趋势,把握未来。
《小趋势:中国经济的关键变数》(20家主流智库机构,李伟、吴敬琏等30位**经济学家联袂预判,**披露众多机构内参文件,目前**一本权威解读短期经济趋势的重磅之作,两会代表必读书。)_李伟,吴敬琏,夏斌 等_中信出版社_
《小趋势(中国经济的关键变数)》图书目录:
序 章
2014:中国经济在新起点上转型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主任、研究员 李伟
**章 改革2.0元年的关键变数
2014 年中国改革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研究员 吴敬琏
全面深化改革启航,新经济周期或来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黄志强 曹远征 等
“稳中求进”静待改革落实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区代表处**经济学家 庄健
2014 年改革会有什么突破
**财经媒体人、政经学人 谭翊飞
深化改革,释放增长动力与活力
**信息**经济预测部 杜平 祝宝良 牛犁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公平中国
北京大学博士后、经济学家 王福重
第二章 减速发展的不确定性
2014 年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室副主任 杜飞轮
“结构性”减速与金融扩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张平
构筑和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
2014 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摩根大通中国**经济学家 朱海斌
城镇化列车的飞驰通道
国务院参事、原全国政协常委 任玉岭
2014 年:走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益平
第三章 风险之巅能否跨越?
稳住经济局势,推进结构调整
国务院参事、南开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 夏斌
中国经济在艰险的平衡中前行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研究员、原世界银行中国业务局局长 黄育川
听“冰山”碎裂的声音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研究员 管清友
中国经济的债务风险考验改革正能量的释放
清华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俞乔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范为
2014 中国经济可能爆发危机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 闫衍
跨越风险之巅:2014年中国经济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副研究员 张茉楠
第四章 市场的逻辑与力量
2014 年,市场释放新的活力
中国银河证券**总裁顾问 左小蕾
中国经济素描:银行、地产业双“淡”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教授 钟伟
2014 年中国经济研判暨投资策略展望
上海重阳投资公司总裁 王庆
安信证券**经济学家 高善文
中国经济:2014年怎么走?
**发改委宏观院常务副院长 王一鸣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交通银行**经济学家 连平
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眼中的2014 世界与中国
第五章 十问2014
一问:消费能否扭转增速放缓?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 赵萍
二问:进出口能否保八?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霍建国
三问:积极财政政策有何新内涵?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刘尚希
四问:货币政策收紧还是放松?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 鲁政委
五问:城镇化**步怎么迈?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规划研究部主任 文辉
六问:地方债何去何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白景明
七问:A股能否迎来牛市起步?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华生
八问:人民币会进入“5”时代吗?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丁志杰
九问: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停止疯狂?
住建部政策研究**研究员 赵路兴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 陈国强
十问:2014“钱荒”会常态化吗?
交通银行**经济学家 连平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邹平座
结语
新机会 新挑战 新失衡 新动因 新出路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刘伟
《小趋势(中国经济的关键变数)》文章节选:
2014年中国改革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研究员 吴敬琏
改革总纲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到2020 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包含丰富的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内容。有人统计,其中提出的改革项目多达300 项。那么,这些改革项目的总纲是什么?
我认为,有两段话是*重要的。**段话:“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另外一段话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段话的**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提法在《决定》中重复多次,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几乎所有经济体制改革项目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
相对于此前的党政文献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规定为“基础性作用”,这次三中全会把提法改变为“起决定性作用”。对于提法改变的理论意义,报刊上*近有不少阐述。我更加看重的是它的政治意义,这就是它明确回答了过去几年的争论中尖锐地提出的“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从21 世纪初期开始,面对我国社会生活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举步维艰、腐败蔓延等日益加剧的矛盾,围绕“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发生了一场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这些矛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障碍”。解决的办法是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克服这些“体制性障碍”。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矛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改革出现了市场化的方向错误,纠正之法就是加强政府和国有企业对经济和社会的管控。随着后一种观点在21 世纪初期,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取得势头和某些逆改革方向而动的行为的加剧,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非但没有消减,反而日益激化。这种情势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倒退绝没有出路,只有义无反顾地推进改革,才能克服日益加剧的经济社会矛盾,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坦途。
第二段话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所提出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切中目前体制的弊病。
**,建立统一的,即一体化的市场,意味着消除条块分割造成的市场碎片化。第二,对各种市场主体开放意味着实行“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制度,意味着消除各种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第三,强调加强竞争性,意味着消除行业保护、地方保护和目前普遍存在、为害甚大的行政垄断行为。第四,要求市场“有序”,意味着交易活动要在规则即法治基础上展开,防止不正当竞争、欺行霸市等行为。第五,按照以上要求改变要素市场十分落后的状况,建设完整的市场体系,意味着一个“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在中国的形成。
改革内容
建立这样一个市场体系,是一项规模十分浩大的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在十八大后的研讨中,学者们积极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2013 年早些时候,我把建设竞争性市场体系要进行的改革归纳为7 个方面,这就是:(1)明晰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基础,在土地确权赋权的基础上,建设全国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2)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确保不同所有制主体的财产权利得到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3)实现商品价格市场化和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市场化;(4)完善反垄断立法,严格执法,消除现在普遍存在的行业垄断、地区垄断等反市场的行为;(5)要划清政府职能的边界,消除各级政府过度干预和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6)确立法治基础,确保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克服司法地方化倾向;(7)改进宏观经济管理,禁止以宏观调控名义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市场监管实行“宽进严管”的方针,由事前审批为主转向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
围绕建设竞争性市场体系这个**,还要进行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国有经济体制等其他方面的改革。
几乎所有这些改革要求和建议,都在三中全会《决定》中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回应。
**,关于确立市场的产权制度基础。《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目前存在很大缺陷的土地产权制度,《决定》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第二,关于平等保护权利,《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第三,关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决定》要求“实行统一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在金融领域,《决定》要求:“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决定》还要求“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第四,关于实现价格市场化。《决定》要求,“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具体来说,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关于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决定》要求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要“更多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六,关于反对垄断和实施竞争政策。《决定》明确“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求“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对“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按照这一要求,现行的《反垄断法》关于行政垄断的规定显然需要进行修订,还需要设立强有力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授权法院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为的权力。要改变目前行政诉讼中只有具体行政行为可诉的规定,将可诉性扩大到违犯上位法规定的行政法规。
第七,关于划分政府的职能边界。《决定》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要求“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量,推动资源配置根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大化和效率*优化”。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第八,关于建设法治**。《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强调“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第九,关于改进市场监管。《决定》要求,“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改革如何落实
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现在的任务,就是努力使《决定》做出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贯彻执行《决定》不但会遇到来自陈旧意识形态和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和障碍,还需要克服在旧体制下积累起来的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困难。
由于近年来寻租活动体制基础的扩大,每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触及这类以权谋私的既得利益,遇到的阻力也会更大。如果说观念上的障碍可以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来加以克服,特殊既得利益方面的障碍将更加严重。
除了意识形态和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和障碍,贯彻落实《决定》还会遇到实际工作上的挑战。
旧体制虽然有很大的运作困难,但是经过长时期的磨合,它的各个环节是大体能够相互衔接和配合的。一旦其中某些环节发生了改变,即使这种改变从长期看有利于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但在改革效益还未能充分显现时,也有可能发生经济系统的运转困难。
比如,当土地市场的运转“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以实施大规模城建投资为基础的“土地财政”就可能难以维持,有些地方甚至会发生债务偿还的困难。
《决定》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地方政府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发债,谁对债务负责,怎么监督?地方债市场怎么监管?这些问题需要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此外,为了打好这场全面改革的攻坚战,还需要注意维持一个比较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根据过去的改革经验,在一个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各方面绷得很紧的经济环境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就很难推出,即使推出,风险也比较大。由于目前我国**资产负债表中杠杆率(负债率)过高,还必须防止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不应继续使用放松信贷和大规模投资等刺激手段拉升短期增长率。对于短期宏观经济波动,除了注意灵活运用宏观政策措施来应对,还要用对负债率过高和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盘活资产存量、实施银行资产证券化、偿还社会保障和公租房的或有负债等措施,降低企业和各级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决定》要求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也是保障宏观经济稳定和支持全面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面对各种阻力、障碍和实际困难,朝野上下必须齐心合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
所谓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就是要有坚决捍卫改革开放伟大旗帜的政治决心,克服来自旧意识形态和来自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和障碍。所谓以更大的智慧去推进改革,就是要以很高的专业素养和运作艺术去规避风险和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种种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要求党政领导“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作为共和国公民、**的主人,我们也有权利有义务积极参与并督促政府认真推进正在展开的改革,共同推动全面改革走向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启航,新经济周期或来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黄志强 曹远征 等
2013 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受需求放缓、产能过剩和效益下滑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GDP 连续两个季度减速,但在“微刺激”政策作用下,下半年经济企稳回升,全年增长7.7% ,与上年持平。2014 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外部环境转好、新型城镇化推进和消费恢复性增长等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将继续“稳中向好”。“稳”是指增长和就业保持稳定,GDP 增长7.6% 左右,CPI (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3% 左右“好”是指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需要警惕和防范的风险是,美国QE 退出、国内改革集中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整、地方债务问题和影子银行等引发经济金融“共振”,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宏观政策将保持基本稳定,财政政策重在控制一般性支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结构性减税,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货币政策将总体稳健,调控手段更多向市场化、价格型转型,存准率或将下调,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加大。
2014 年经济形势展望
总体特征:增长稳定通胀抬头
1.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 年GDP 增长7.6% 左右
展望2014 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确定了方向、路线和**,2014 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年,不同领域的改革将对经济带来不同影响。影响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包括:
**,外部环境总体好转。2014 年,世界经济有望真正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形势整体好转,同时实现正增长,新兴经济体增长企稳,全球发展环境总体略好于2013 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 ,明显高于2013 年的2.9%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可望延续,预计增长2% 左右,比2013 年加快0.8 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增长5.1% 左右,比2013 年加快0.6 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向好,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注入强大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未来8 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14 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许多深化改革措施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和红利。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垄断,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提速和结构性减税;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
第三,新型城镇化助推经济增长。与发达**相比,中国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决定》明确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规划》也将发布,这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明方向。在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保守估计,未来3 年,如果城镇化率每年以提升1% 计算,将有近4 000 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将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也会拉动消费的强劲增长。
第四,产业梯度转移是又一动力。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目前中国人均GDP 是6 000 多美元,东部一些地区超过了1 万美元,而西部许多地区才3 000 美元。差距就是潜力。如果说以前东部地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那么近几年,伴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增长明显加快。未来几年,即使东部发达地区增长速度有所放慢,西部和中部的高速增长仍将有力推动经济增长。此外,各地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和培育经济“增长极”,努力扩大极化效应,将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传统增长动力衰减、人口红利减少、产能过剩突出、房地产面临调整、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风险积聚,为经济平稳发展增添了不少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综合国内外多种因素,参考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景气预警系统”运行结果,预计2014 年GDP 增长7.6% 左右,与2013 年基本持平。
2. 多因素推动通胀抬头,CPI 上涨3.3% 左右
2013 年以来,物价水平总体较低。物价涨幅较低,主因是食品价格涨幅大幅放缓。2013 年CPI 上涨2.6% ,与2012 年持平。
2014 年,预计CPI 涨幅较2013 年有所扩大,主要理由如下:一是翘尾因素有所增大。初步测算,2014 年CPI 涨幅的翘尾因素约为1.6% ,比2013 年提高0.6 个百分点。二是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在2013 年以来鲜菜鲜果、牛肉羊肉较快上涨的基础上,2014 年猪肉价格很可能加快上涨。从中长期来看,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增大,给蔬菜、肉类和粮食等价格带来上涨压力。三是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调压力。随着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水、电、煤、气等价格上调可能性较大。总体来看,2014 年CPI 上涨预计在3.3% 左右,比2013 年加快0.7 个百分点。尽管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胀抬头依然值得警惕和关注。
需求结构:消费引擎有待发动,投资仍将稳步增长
2013 年二季度以来,投资连续两个季度超过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前三个季度,在内需对经济增长101.7% 的贡献率中,投资占55.8%,消费占45.9% 。外需增长再现疲态,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 ,延续了2011 年和2012 年的负拉动作用。展望2014 年,由于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外需有望保持稳定,内需仍将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保障因素。
1. 基础设施投资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左右
在消费增长不佳、出口形势严峻的背景下,2013 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相关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分行业来看,资本市场服务和其他金融业、租赁业、管道运输业、开采辅助活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则出现下降,降幅均超过5% 。
2014 年,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稳定,预计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基础设施投资稳步推进,加快中西部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地下管网建设;三是保障房建设维持一定规模,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3 600 万套的目标,继续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四是节能环保、信息消费等战略性产业将加快发展,投资规模不断增大。
2013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 ,比2012 年有所回落;2014 年预计投资增长20% ,与2013 年基本持平。
2. 政策性冲击或将消失,消费增长有所回升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好地遏制了奢靡之风、公款吃喝以及浪费式消费。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真实合理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保持了消费的稳定增长。分类别看,受金价波动、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金银珠宝、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以及通信器材等商品消费增长较快,增速均在20% 以上。但体育娱乐用品、书报杂志和石油及其制品增长较慢。
2014 年,**遏制奢靡之风的政策性冲击或将消失,消费增长可能稳中有升。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有:一是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增长更多地向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倾斜,居民消费潜力将不断得到释放;二是居民居住需求,将拉动建筑建材以及家具等商品的消费;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于体育文化、通信产品、生活服务等的需求增加。
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的条件下,消费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2013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2014 年预计消费增长总体稳中略升,增长13.5% 左右。
3. 外部环境总体稳定,对外出口将稳定增长
2013 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欧洲经济走出衰退,日本经济增长较快,部分新兴经济体需求依然旺盛,中国外贸保持快速增长。前11 个月,中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8.3%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 个百分点;进口累计同比增长7.1%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 ���百分点;实现外贸顺差2 341 亿美元,**额创近5 年以来的同期新高。分地区看,前11 个月,我国对欧盟出口明显好转,累计同比增速为0.9% ,增长由负转正,比上年同期加快7.9 个百分点;对美国、日本出口增长不如上年,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4.9% 和–1.5% ,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3 和4.8 个百分点;对中国香港和东盟出口增长*快,增速均在20% 以上;对南非、俄罗斯和土耳其出口增长较快,增速均在10% 以上。
2014 年,促进出口增长的因素仍较多,主要包括:一是全球经济整体趋好,发达经济体继续回暖,新兴经济体需求比较旺盛;二是对外经贸合作稳步推进,双边和多边自贸区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了保护主义;三是出口结构实现优化,装备制造和成套设备比重上升,各行业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同时,我国内需相对稳定,有望带动进口增长保持强劲。
2013 年出口增长7.9% ,进口增长7.3% ,外贸顺差2 597.5 亿美元。2014 年对外贸易增长将保持稳定,预计出口增长8.0% 左右,进口增长7.5% 左右。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2013 年上半年,受需求减弱、产能过剩和效益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总体放缓,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9.3% ,比一季度回落0.2 个百分点。三季度以来,随着出口恢复性增长和国内需求回升,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7 到11 月份,增长在10% 左右。2013 年全年工业生产增长9.7% ,与上年基本持平。分行业来看,前11 月,累计增速超过13% 的行业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7%)、燃气生产与供应业(16.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6.3%)、有色金属冶炼业(14.1%)、医药制造业(13.7%)、汽车制造业(13.5% )等。
展望2014 年,促进工业生产增长的因素包括:一是全球经济好转,出口需求增加,有助于拉动工业生产;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等投资增加,拉动相关工业生产。但与此同时,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效益下滑、流动性趋紧等因素制约工业生产增长。预计2014 年工业生产增长9.8% 左右,与2013 年基本持平。
房地产市场中速增长,结构加速分化
2013 年,尽管经济减速、调控加强、流动性冲击反复发作,但房地产市场“逆市增长”。房地产投资保持增长,销售稳中有升,房价上涨速度出现分化,一线城市涨幅远远高于二、三线城市。展望2014 ,货币政策走向、调控政策加码及房产税等改革的推进速度将成为影响房地产短期走势的关键因素。预计房地产市场将呈现“中速增长、结构分化”特征。房地产投资有望保持稳定,但是销售增速会有所放缓,房价上涨速度加快分化,不排除房价下跌城市数目进一步增加。
1. 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住房投资增长较快
受销售增长、投资信心增强、新开工面积增加等因素影响,2013 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前11 个月,房地产累计投资7.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5% ,比2012 年同期增加了2.8 个百分点,略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物业类型看,住宅投资增速比2012 年同期加快7.2 个百分点,办公楼投资增速比2012 年同期加快3.3 个百分点。
2. 市场销售“前高后低”,整体稳中有升
受调控政策和2012 年同期增速较快影响,商品房销售面积“前高后低”,呈逐月下降态势。前10 个月,房地产累计销售11.0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20.8% ,增速比年初下降了28.7 个百分点。2013 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3 万平方米,比2012 年同期增长17.3% 。从销售额看,前11 个月,房地产累计销售6.99 万亿元,同比增长30.7% 。
3. 房价上涨出现分化,涨幅远超居民收入
受人口密度大、就业机会多和供给相对不足等因素影响,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明显快于二、三线城市。前11 个月,一线城市百城住宅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上涨为22.77%,远高于二线城市9.7% 和三线城市4.08% 的涨幅。与此同时,房价涨幅和居民收入增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 ,增速为2009 年以来的历史*低值。
4. 房地产资金来源充裕,非银行机构和个人按揭贡献较大
在经济减速、实体经济缺乏投资亮点的背景下,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领域。2013 年前11 个月,房地产开发资金为10.9 万亿元,同比增长27.6% ,比2012 年同期加快13.5 个百分点。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同比增长40% ,比2012 年同期加快27.8 个百分点,个人按揭贷款累计同比增长40.9%,比2012 年同期加快21.4 个百分点,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同比增长30.9%,比2012 年同期加快15.9 个百分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个人按揭贷款的较快增长,是房地产开发资金保持充裕的重要原因。
5. 土地市场冷热不均,一线城市地价上升明显
受房地产销售在各城市的表现不一致影响,土地市场也出现了分化。从成交量上看,2013 年前11 个月,40 个大中城市成交土地7 821 宗,与2012 年同期下降4.1% 。其中,一线城市成交土地925 宗,同比增长3.1 % ,二、三线城市的成交数量则出现了较大下跌,分别下降11.7% 和8.7% 。从成交价看,40 个大中城市成交土地楼面均价为2 649 元/ 平方米,较2012 年同期上涨
68.8% 。其中,一线城市楼面均价为8 264 元/ 平方米,较2012 年同期上涨了**** ;二线和三线城市较2012 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9.2% 和52% ,一线城市地价上升速度明显快于二、三线城市。
展望2014 年,房地产市场走势扑朔迷离。**,城镇化、改善住房需求释放等中长期因素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各项改革如房产税扩围等对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根本性影响。第三,货币政策走向、各地调控政策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推进的力度将成为影响房地产短期走势的关键因素。预计2014 年,房地产市场将仍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但是增速会有所放缓,房地产价格上涨继续分化,不排除房价下跌城市数目进一步增加的情况。具体预测如下:
一是投资总体平稳。考虑到经济增速保持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将继续发挥“稳增长”作用,房地产投资有望保持稳定。预计2014 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7% ,略低于2013 年18% 的增速。受益于新开工保障性住房投资的加快推进,新开工增速将为7.5% ,比2013 年6% 的增速有所提高。
二是销售增速放缓。从影响需求的中长期因素看,考虑到刚性需求释放的持续性,房地产销售将保持稳定增长。但2014 年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偏紧,限购政策进一步从严,销售增速将会放缓。预计2014 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约为4% ,比2013 年略有下降。
三是市场继续分化。2013 年以来,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未来这一趋势还将延续。由于三、四线城市就业和发展机会有限,这种经济发展不均衡、就业机会不均等的状况很难出现根本性变化。此外,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新增人口,这意味着随着土地改革制度的推进,中小城市的土地供给将大幅增加,房价下跌城市个数可能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