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 -- -- -- -- -- --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文人雅士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810821231 010-80824600    地址:北京 北京市 通州区 梨园镇孙王场23号2-2022
促销广告:足不出朔州,视野遍全球
图书分类
店铺介绍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各类图书,主要涉及文学历史、诗歌散文、学术成果、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书店本着“以满意读者”的宗旨,热诚为每个有需要的读者提供周到服务。书店的口号“读者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陈振勇 出版社:
四川藏、羌、彝族群众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及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
ISBN:9787504368027 [十位:7504368024]
页数:216      
定价:¥42.00
店铺售价:¥36.00  十成新  (为您节省:¥6.00
店铺库存:100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810821231 010-80824600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1-27 09:26:51]
    陈**
    上饶市
    时间的眼泪 ¥32.5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0-10 15:33:06]
    陈**
    上饶市
    时间的眼泪 ¥32.5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5-22 18:26:02]
    陈**
    上饶市
    时间的眼泪 ¥32.5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8-10 11:46:03]
    23天后追加:没收到!
    王****
    北京市
    时间的眼泪 ¥32.50
《四川藏、羌、彝族群众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及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内容提要:
本课题在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以体育人类学为**考察目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体育文化为主线,按照“体育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人类学逻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我国体育人类学 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国内特点,去探讨和研究我国体育人类学的时代特征和内容,以期系统梳理我国体育人类学在经典理论、问题取向、学科交叉、方法创新和视域转换等理论发展问题,探究当前学术前沿关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人类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理论与方法应用问题进行思考,以前为我国体育新兴交叉学科——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以及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提供学术层面上的参考。
《四川藏、羌、彝族群众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及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图书目录: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与难点
六、研究内容
七、研究综述

**章 藏族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和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节 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一、地域文化及传统体育简介
二、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二节 藏族代表性传统体育的健身特征分析
一、赛马传统体育健身特征
二、锅庄舞传统体育健身特征
第三节 藏族代表性传统体育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的社会学调查
一、民族文化背景下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传承机制
二、时代变迁背景下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重构机制

第二章 羌族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和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节 羌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一、地域文化及传统体育简介
二、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二节 羌族代表性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分析
一、锅庄舞传统体育健身特征
二、推杆传统体育健身特征
第三节 羌族代表性传统体育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的社会学调查
一、民族文化背景下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传承机制
二、时代变迁背景下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重构机制

第三章 彝族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和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节 彝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一、地域文化及传统体育简介
二、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第二节 彝族代表性传统体育的健身特征分析
一、摔跤传统体育健身特征
二、达体舞传统体育健身特征
第三节 彝族代表性传统体育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的社会学调查
一、民族文化背景下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传承机制
二、时代变迁背景下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重构机制

第四章 藏、羌、彝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节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传统体育健身体系的科学化发展与转型
一、健康中国战略与民族体育发展机遇
二、民族体育健身路径的科学化抉择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建设传统体育健身文化的需求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体育发展机遇
二、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健身路径思考
三、非遗保护与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调适
第三节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发展的原则
一、体育文化开发的原真性原则
二、传承与创新结合原则
三、文化多元化发展原则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 记
《四川藏、羌、彝族群众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及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文章节选:
**章 藏族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和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藏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庞大的文化脉络体系、浓郁的文化传承底蕴,尤其是在民族特色方面别具一格。不论是涉及民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或行为习惯,还是相关的民俗活动、民族情感与生活方式,无不彰显出藏族文化的民族性与特色性。所以,在传统藏族文化规范与教化影响下,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都是一种民族特色与个性的直接表现形式。对于藏族传统体育活动而言,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熏陶和影响下,不仅仅形成了各类民族文化体系下的子文化系统,更是直接丰富与完善了藏族文化主体。在探索与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传统体育为切入点,了解其健身特征与形成机制,对于藏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意义深远。通过藏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的解读,了解藏族文化产生的地域气候背景,结合藏族历史与传统风俗,梳理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在与现代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的对比中,重新审视与认知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乃至于藏族传统文化。
**节 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一、地域文化及传统体育简介
(一)地域文化背景
1.自然地理环境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川西北的高寒地区。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而红原县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1960年时红原县成立,红原县的来历是由于以前红军经过此地,周恩来总理就为红原县命名为红原,意思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县城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就是写着那几个字。红原县北面与若尔盖县相接,东西与松潘、黑水、阿坝县相邻,南与马尔康县、理县相连。县境南北长154公里,东西宽55公里,总面积约8439.94平方公里。县城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兰州640公里。红原县大部分人是藏族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阿坝州内由于受到特殊气候的影响,常年多雨,天然草场、畜牧资源极为丰富,对放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阿坝藏区地域的辽阔性,自然景观也很独特,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高原“金银滩”之称。以红原为例,地处川、青、甘的结合部,红原县是川西北草原距内地**城市*近的一个纯牧业县,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良好的区位优势。新中国成立前的红原无一寸公路,那里的人民生活、生产运输全凭人和牲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现在国道(213线)横穿县境,县道干道142公里,支线伸往乡、场、镇和牧点林区,全县已形成网状交通线路,运输主要靠汽车、拖拉机和少许马车。
2.人文风俗环境
自古以来,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于视宇宙为浑然一体,它是浩然同流的生命和谐的机体,是东方火****心态的反映,是藏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传统体育普遍缺乏竞争性而更追求人的内外兼修,即培养从心灵到行为全面发展的人,*终实现“****”。在藏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有的有较强的娱乐性,使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充分抒发人体与内心的欢悦情感;有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各地赛马比赛。
赛马对于藏区牧民来说其意义非凡,在他们看来马上技术的强弱是评价一个男子汉的重要标志。每逢赛马比赛,高大威武的骏马和骑术高明的小伙子总会称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与关注的对象。据了解,在以前赛马会上,会��许多青年男女因赛马相识而喜结连理。所以说,年轻的选手总会极为看重比赛的过程与发挥,因为他们不单可能会赢得荣誉,还有可能会赢取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在藏族人民的眼中,美丽的姑娘喜欢勇敢豪迈、骑术高明的年轻小伙;商人则喜爱比赛获胜了的骏马,而年轻的小伙则青睐与美丽的姑娘。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藏区牧民把骏马、钢枪和勇气称为青年人的“三大宝”,有了这“三大宝”就可以称雄于草原。而所有这些种种都体现了藏区牧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传统体育简介
“生活孕育了体育”,阿坝州藏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藏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闪光的明珠。通过对现有常见的体育项目进行整理、汇总与分析,将其主要分为传统骑乘类和传统技艺类体育项目。
1.传统骑乘类
(1)赛马,其藏语名为“‘达久’,它是*受藏区牧民喜爱且*为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根据文献史料的记载与描述分析,不仅藏族的赛马历史悠久,其比赛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多样的。相传,在公元729年,西藏桑耶寺建成之时,为了庆祝这一伟大事件,整个藏区特意为此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而又耗费时日的赛马运动会。同样,阿坝地区的赛马运动也有悠久的历史。现今流行于红原县一带的“格萨尔王赛马”,大体上与《格萨尔王传》上所记载的“上跑”(跑上坡)、“值跑”(跑平地)、“下跑”(跑下坡)形式差不多。通常阿坝藏族的赛马比赛主要包括三类形式:
一是常规简单的竞速赛马比赛。其中,对于非正式比赛来讲,通常是小组人数较为随机,根据比赛实际场地而定,只要不影响比赛效果就可以。比赛的距离也是多通过协商而定,任意确定一标记作为赛程,也有以能见的远处的牛群为赛程终点。而对于正式比赛,人员分组较为一致,有男子组和女子组。赛程常见的有400米、8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等。具体的方式类似于现代田径比赛中的预赛、决赛两个阶段,先由各组决出优胜者,然后再分组进行,直至决出胜负。
二是穿越障碍远程赛马,也称之为“格赛尔王式赛马”。一般选择在有上坡下坡、有直道有弯道、有泥坑水塘,地形复杂的场地举行,有时还人为设置一些诸如火圈、横杆之类的障碍物。赛程一般在五公里以上,终点多设在山顶,以远处的观众能看见的红旗为标志,先夺得红旗者为胜。这种赛马活动不限人数,任何人都可以参加。
三是飞马夺红旗。在四百米左右的赛程中,在临近终点处,插上六面相距2—3米,呈曲线形的小旗,众骑手策马疾驰,以夺旗与否或夺旗多少论胜负。
(2)马术,藏语语系中称为芒卓甲杂,其历史与赛马一样久远。在赛马会上,马术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一般是以表演为主。其中,以红原县嘎尕所带领民间马术队*为代表性,享誉全国。马术运动主要是将高速奔驰的骏马作为表演各种技巧的平台,通过马背上一系列的难度动作表演,展现高超的驾驭能力等,其表演的内容繁多,姿态万千,令人赏心悦目。
红原县藏族传统马术主要包括36套成型的表演动作,主要有:飞马跳鞍、致礼鲜花、蹬里藏身、马背英姿、五彩凌空、双鹰展翅、燕子探海、一柱冲天、飞马倒立、马劲横乘、我心飞翔等。其中的蹬里藏身,就是在左脚上保险带,左手抓紧前环桥,其后身体向左倾斜,由马身遮住骑手的身体形成掩护。古代在战争时期,这样的马背动作主要用于防御,在冲破敌人设立的防线时,可以通过蹬里藏身在做掩护
(3)赛牦牛。牦牛有“高原之周”的美称,它在阿坝州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赛牦牛一般由一个部落或地区发起,邀请邻近部落参加,也有问讯从百里之外赶来参加的。在比赛前,骑手将牦牛精心地洗刷打扮,并在长而弯曲的牛角上系上各色彩绸,表示吉祥如意,夺魁在望。骑手头戴礼帽,腰扎红带,身着藏袍,足蹬皮靴。参赛选手多数为十四五岁的少年,体轻灵巧,便于驭牛。
2.传统技艺类
(1)锅庄舞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歌舞在藏族文化中璀璨夺目,阿坝州藏族的歌舞也不例外。阿坝州藏民所喜爱的锅庄舞分为两个表现形式:一个是大锅庄舞;另一个是小锅庄舞。大锅庄舞,藏语称“苟綽”。“苟”在藏语中表示圆圈的意思,“绰”则是藏语中所有舞蹈的泛称,“苟绰”,实际上就是围着圆圈跳舞的意思。藏区人们在跳大锅庄时,通常将地点选择在较为平整的草坝子或者大而空的田地间,人们开始围绕着炉灶或者点好篝火,手牵着手,围成圆形相对而立。排头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当地老者或善舞者,在音乐的伴随下或者他们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大锅庄”中的歌词,通常是赞美与歌颂自然景物、宗教及美好的爱情,以表达他们对于天地万物的崇拜及爱情的向往。
小锅庄舞(即弦子舞),藏语为“谐”,藏语中就是相对歌舞的意思。在跳舞前,所有参与者围成圆圈,其中男性占半圈,女性占半圈,然后面对面的跳舞。在跳舞时,男领舞者负责拉弦子(一种类似京胡的乐器),或吹笛、打琴铃等为其伴奏,顺时针围绕着圆圈转动。舞蹈动作以舞袖*为常见,长袖摇曳漂浮,步伐变化多姿,队形变化尤为多样,忽而如两条长蛇,忽而向圈内围拢犹如春花盛开,歌声深情舒缓,舞步轻盈优美,宛如群仙飘舞。小锅庄舞的歌词大多表达藏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愿望与期盼。
(2)射箭,藏语名为“达潘”。射箭活动是藏族节日活动与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藏谚曰:“不射箭不能见英雄”。阿坝州藏族的射箭比赛有直射和骑射两类。
“直射”分为“射程”与“射靶”两种。射程是指射箭比远,是弓力的较量,一般不设箭靶,有长、中、近三种距离,以不同的弓力进行比赛。“射靶”,一般是射固定靶。据周纬《中国兵器史稿》记录,藏族射箭受汉族影响较大,因此,其比赛也多采用分两人一组进行射靶比赛,也有多人一组共射的情况。骑射,藏语叫“大达潘巴”,夜视仪藏民常常进行的活动。在《格萨尔王》上有不少关于马上射箭比武的叙述。
(3)摔跤。藏式摔跤,藏语称为“北嘎”“加哲”或“有日”,康定藏人叫“写泽”,白马藏人称其为“卡惹则”。藏民族民间摔跤要唱着摔跤歌并做大雁飞翔的舞蹈动作上场。唱毕,以相互致敬的藏礼相迎,然后开始比赛。比赛一般在直径10米的圆形摔跤垫、草地或沙地上进行,以个人为单位,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但必须赤脚上阵。同时,摔跤的方式与规则较为原始,藏区各地基本相同,无固定摔跤衣,摔跤前两人先相互一前一后抓好对方的腰带(或一手抓肩,一手抓腰带),裁判下达口令后,仅靠腰力臂力提起对手旋转摔倒,凡倒地者均为输。比赛不准以手进攻,禁用脚勾、脚拌,纯属斗力不斗巧。在广大的藏族地区,摔跤作为一种角力运动,拥有非常庞大的群众基础。凡是在大型的聚会、节日或者庆典活动上,摔跤通常作为必有的娱乐表现项目,不仅能够活跃现场的气氛,更能够表现出藏族人民对于勇敢品质的追求。相传在藏区的某个部落中,如果一女子能通过摔跤战胜部落中所有男子,则可成为该部落的首领。
《四川藏、羌、彝族群众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及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编辑推荐与评论:
**章 藏族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和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藏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庞大的文化脉络体系、浓郁的文化传承底蕴,尤其是在民族特色方面别具一格。不论是涉及民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或行为习惯,还是相关的民俗活动、民族情感与生活方式,无不彰显出藏族文化的民族性与特色性。所以,在传统藏族文化规范与教化影响下,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都是一种民族特色与个性的直接表现形式。对于藏族传统体育活动而言,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熏陶和影响下,不仅仅形成了各类民族文化体系下的子文化系统,更是直接丰富与完善了藏族文化主体。在探索与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传统体育为切入点,了解其健身特征与形成机制,对于藏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意义深远。通过藏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的解读,了解藏族文化产生的地域气候背景,结合藏族历史与传统风俗,梳理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在与现代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的对比中,重新审视与认知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乃至于藏族传统文化。
**节 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一、地域文化及传统体育简介
(一)地域文化背景
1.自然地理环境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川西北的高寒地区。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而红原县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1960年时红原县成立,红原县的来历是由于以前红军经过此地,周恩来总理就为红原县命名为红原,意思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县城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就是写着那几个字。红原县北面与若尔盖县相接,东西与松潘、黑水、阿坝县相邻,南与马尔康县、理县相连。县境南北长154公里,东西宽55公里,总面积约8439.94平方公里。县城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兰州640公里。红原县大部分人是藏族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阿坝州内由于受到特殊气候的影响,常年多雨,天然草场、畜牧资源极为丰富,对放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阿坝藏区地域的辽阔性,自然景观也很独特,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高原“金银滩”之称。以红原为例,地处川、青、甘的结合部,红原县是川西北草原距内地**城市*近的一个纯牧业县,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良好的区位优势。新中国成立前的红原无一寸公路,那里的人民生活、生产运输全凭人和牲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现在国道(213线)横穿县境,县道干道142公里,支线伸往乡、场、镇和牧点林区,全县已形成网状交通线路,运输主要靠汽车、拖拉机和少许马车。
2.人文风俗环境
自古以来,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于视宇宙为浑然一体,它是浩然同流的生命和谐的机体,是东方火****心态的反映,是藏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传统体育普遍缺乏竞争性而更追求人的内外兼修,即培养从心灵到行为全面发展的人,*终实现“****”。在藏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有的有较强的娱乐性,使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充分抒发人体与内心的欢悦情感;有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各地赛马比赛。
赛马对于藏区牧民来说其意义非凡,在他们看来马上技术的强弱是评价一个男子汉的重要标志。每逢赛马比赛,高大威武的骏马和骑术高明的小伙子总会称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与关注的对象。据了解,在以前赛马会上,会有许多青年男女因赛马相识而喜结连理。所以说,年轻的选手总会极为看重比赛的过程与发挥,因为他们不单可能会赢得荣誉,还有可能会赢取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在藏族人民的眼中,美丽的姑娘喜欢勇敢豪迈、骑术高明的年轻小伙;商人则喜爱比赛获胜了的骏马,而年轻的小伙则青睐与美丽的姑娘。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藏区牧民把骏马、钢枪和勇气称为青年人的“三大宝”,有了这“三大宝”就可以称雄于草原。而所有这些种种都体现了藏区牧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传统体育简介
“生活孕育了体育”,阿坝州藏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藏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闪光的明珠。通过对现有常见的体育项目进行整理、汇总与分析,将其主要分为传统骑乘类和传统技艺类体育项目。
1.传统骑乘类
(1)赛马,其藏语名为“‘达久’,它是*受藏区牧民喜爱且*为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根据文献史料的记载与描述分析,不仅藏族的赛马历史悠久,其比赛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多样的。相传,在公元729年,西藏桑耶寺建成之时,为了庆祝这一伟大事件,整个藏区特意为此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而又耗费时日的赛马运动会。同样,阿坝地区的赛马运动也有悠久的历史。现今流行于红原县一带的“格萨尔王赛马”,大体上与《格萨尔王传》上所记载的“上跑”(跑上坡)、“值跑”(跑平地)、“下跑”(跑下坡)形式差不多。通常阿坝藏族的赛马比赛主要包括三类形式:
一是常规简单的竞速赛马比赛。其中,对于非正式比赛来讲,通常是小组人数较为随机,根据比赛实际场地而定,只要不影响比赛效果就可以。比赛的距离也是多通过协商而定,任意确定一标记作为赛程,也有以能见的远处的牛群为赛程终点。而对于正式比赛,人员分组较为一致,有男子组和女子组。赛程常见的有400米、8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等。具体的方式类似于现代田径比赛中的预赛、决赛两个阶段,先由各组决出优胜者,然后再分组进行,直至决出胜负。
二是穿越障碍远程赛马,也称之为“格赛尔王式赛马”。一般选择在有上坡下坡、有直道有弯道、有泥坑水塘,地形复杂的场地举行,有时还人为设置一些诸如火圈、横杆之类的障碍物。赛程一般在五公里以上,终点多设在山顶,以远处的观众能看见的红旗为标志,先夺得红旗者为胜。这种赛马活动不限人数,任何人都可以参加。
三是飞马夺红旗。在四百米左右的赛程中,在临近终点处,插上六面相距2—3米,呈曲线形的小旗,众骑手策马疾驰,以夺旗与否或夺旗多少论胜负。
(2)马术,藏语语系中称为芒卓甲杂,其历史与赛马一样久远。在赛马会上,马术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一般是以表演为主。其中,以红原县嘎尕所带领民间马术队*为代表性,享誉全国。马术运动主要是将高速奔驰的骏马作为表演各种技巧的平台,通过马背上一系列的难度动作表演,展现高超的驾驭能力等,其表演的内容繁多,姿态万千,令人赏心悦目。
红原县藏族传统马术主要包括36套成型的表演动作,主要有:飞马跳鞍、致礼鲜花、蹬里藏身、马背英姿、五彩凌空、双鹰展翅、燕子探海、一柱冲天、飞马倒立、马劲横乘、我心飞翔等。其中的蹬里藏身,就是在左脚上保险带,左手抓紧前环桥,其后身体向左倾斜,由马身遮住骑手的身体形成掩护。古代在战争时期,这样的马背动作主要用于防御,在冲破敌人设立的防线时,可以通过蹬里藏身在做掩护
(3)赛牦牛。牦牛有“高原之周”的美称,它在阿坝州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赛牦牛一般由一个部落或地区发起,邀请邻近部落参加,也有问讯从百里之外赶来参加的。在比赛前,骑手将牦牛精心地洗刷打扮,并在长而弯曲的牛角上系上各色彩绸,表示吉祥如意,夺魁在望。骑手头戴礼帽,腰扎红带,身着藏袍,足蹬皮靴。参赛选手多数为十四五岁的少年,体轻灵巧,便于驭牛。
2.传统技艺类
(1)锅庄舞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歌舞在藏族文化中璀璨夺目,阿坝州藏族的歌舞也不例外。阿坝州藏民所喜爱的锅庄舞分为两个表现形式:一个是大锅庄舞;另一个是小锅庄舞。大锅庄舞,藏语称“苟綽”。“苟”在藏语中表示圆圈的意思,“绰”则是藏语中所有舞蹈的泛称,“苟绰”,实际上就是围着圆圈跳舞的意思。藏区人们在跳大锅庄时,通常将地点选择在较为平整的草坝子或者大而空的田地间,人们开始围绕着炉灶或者点好篝火,手牵着手,围成圆形相对而立。排头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当地老者或善舞者,在音乐的伴随下或者他们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大锅庄”中的歌词,通常是赞美与歌颂自然景物、宗教及美好的爱情,以表达他们对于天地万物的崇拜及爱情的向往。
小锅庄舞(即弦子舞),藏语为“谐”,藏语中就是相对歌舞的意思。在跳舞前,所有参与者围成圆圈,其中男性占半圈,女性占半圈,然后面对面的跳舞。在跳舞时,男领舞者负责拉弦子(一种类似京胡的乐器),或吹笛、打琴铃等为其伴奏,顺时针围绕着圆圈转动。舞蹈动作以舞袖*为常见,长袖摇曳漂浮,步伐变化多姿,队形变化尤为多样,忽而如两条长蛇,忽而向圈内围拢犹如春花盛开,歌声深情舒缓,舞步轻盈优美,宛如群仙飘舞。小锅庄舞的歌词大多表达藏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愿望与期盼。
(2)射箭,藏语名为“达潘”。射箭活动是藏族节日活动与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藏谚曰:“不射箭不能见英雄”。阿坝州藏族的射箭比赛有直射和骑射两类。
“直射”分为“射程”与“射靶”两种。射程是指射箭比远,是弓力的较量,一般不设箭靶,有长、中、近三种距离,以不同的弓力进行比赛。“射靶”,一般是射固定靶。据周纬《中国兵器史稿》记录,藏族射箭受汉族影响较大,因此,其比赛也多采用分两人一组进行射靶比赛,也有多人一组共射的情况。骑射,藏语叫“大达潘巴”,夜视仪藏民常常进行的活动。在《格萨尔王》上有不少关于马上射箭比武的叙述。
(3)摔跤。藏式摔跤,藏语称为“北嘎”“加哲”或“有日”,康定藏人叫“写泽”,白马藏人称其为“卡惹则”。藏民族民间摔跤要唱着摔跤歌并做大雁飞翔的舞蹈动作上场。唱毕,以相互致敬的藏礼相迎,然后开始比赛。比赛一般在直径10米的圆形摔跤垫、草地或沙地上进行,以个人为单位,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但必须赤脚上阵。同时,摔跤的方式与规则较为原始,藏区各地基本相同,无固定摔跤衣,摔跤前两人先相互一前一后抓好对方的腰带(或一手抓肩,一手抓腰带),裁判下达口令后,仅靠腰力臂力提起对手旋转摔倒,凡倒地者均为输。比赛不准以手进攻,禁用脚勾、脚拌,纯属斗力不斗巧。在广大的藏族地区,摔跤作为一种角力运动,拥有非常庞大的群众基础。凡是在大型的聚会、节日或者庆典活动上,摔跤通常作为必有的娱乐表现项目,不仅能够活跃现场的气氛,更能够表现出藏族人民对于勇敢品质的追求。相传在藏区的某个部落中,如果一女子能通过摔跤战胜部落中所有男子,则可成为该部落的首领。
《四川藏、羌、彝族群众传统体育健身特征及健身行为形成机制研究》作者介绍:
陈振勇,1976年生,河南许昌人,汉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成都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委、《武术研究》编委。现任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副书记、副院长、武术学院副院长。近年来,主持**社科基金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主持**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参编教材6部,出版专著3部;合著4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次(2010、2016)。目前研究方向为武术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