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
-
家庭育儿(1)
-
医学卫生(1)
-
政治军事(1)
-
文学小说(4)
店铺介绍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各类图书,主要涉及文学历史、诗歌散文、学术成果、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书店本着“以满意读者”的宗旨,热诚为每个有需要的读者提供周到服务。书店的口号“读者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入驻时间:2017年08月28日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ISBN:9787519220549
[十位:7519220540]
页数:1
定价:¥38.00
店铺售价:¥34.00
十成新
(为您节省:¥4.00)
店铺库存:100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3810821231 010-8082460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1-27 09:26:51]
陈**
上饶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0-10 15:33:06]
陈**
上饶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5-22 18:26:02]
陈**
上饶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8-10 11:46:03]
23天后追加:没收到!
王****
北京市
《中西叙事诗学比较研究:以西方经典叙事学和中国明清叙事思想为对象》内容提要:
本书重新审视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架构本身,并将其与中国叙事思想的集大成 者——明清时期的叙事思想——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比较。具体叙事要素和概念的比较围绕四大方面,即作者权威、结构、故事、话语,每一方面下摄一系列既重要又具有**性的概念;对中国叙事思想精要的论述则甄选了五大重要概念,即文心、章法、笔法、意象和景 /情,以期构建一个中国叙事诗学的*简化的解释框架。
《中西叙事诗学比较研究:以西方经典叙事学和中国明清叙事思想为对象》图书目录:
导 论 中西叙事诗学比较:现状与展望 001
一、借异镜与磨己镜 005
二、亮交相辉映之灯 009
三、视域融合,抑或不同而和? 013
四、未来研究展望 015
**章 比较对象概览 017
一、西方经典叙事学 018
二、中国明清叙事思想 021
三、时间倒错与**性的问题 023
上?篇?重要叙事范畴及概念之比较
第二章 作者(权威) 026
一、方可方不可的作者 026
二、对作者(权威)的推求 027
三、隐含作者及其理论困境 030
四、作者(权威)的文本分析 035
第三章 结?构 040
一、时间性 042
二、空间性 048
三、整一性 059
第四章 故?事 063
一、时序、时距与频率 064
二、核心事件与附属事件 075
三、悬念与惊奇 076
四、人?物 079
第五章 话?语 083
一、视角与聚焦 083
二、言语表现 089
三、人物塑造 094
下?篇?明清叙事思想若干核心概念研究
第六章 作为首位和本源的文心 102
一、文心的思想渊源和文学理论化 103
二、明清叙事思想中的文心:以金圣叹的叙事思想为例 107
三、文心的多重结构意义探析:以金批本《水浒传》为例 112
第七章 结撰奇观的章法 116
一、章法思想的文学理论化 116
二、起结章法 118
三、遥对章法 124
四、板定章法 126
第八章 化工传神的笔法 128
一、笔、笔法、春秋笔法 128
二、明清叙事常用笔法探析 130
第九章?塑造风格维度的意象 135
一、意象在中国文论中的源流 136
二、明清叙事常用意象类型探析 138
第十章 刻画情感深度的“景/情” 146
一、从逼真到“景/情”二位一体 146
二、“景/情”二位一体与叙事的情感深度 148
结 语 强大的对立:中西叙事诗学分野的背后 153
一、神话与心志 155
二、重形式、重功能与重精神、重直觉 157
三、分析性、科学性与总体性、包容性 158
四、理性与关系性 159
汉英对照术语表 163
参考文献 173
《中西叙事诗学比较研究:以西方经典叙事学和中国明清叙事思想为对象》文章节选:
导 论 中西叙事诗学比较:现状与展望
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国的叙事诗学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综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现状,此方面兴趣的增长或许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中国的叙事文学——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从质和量的角度衡量都是引人瞩目的,从而可以使中国古往今来的叙事诗学获得不言自明的合法性与解释力。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叙事思想宝库,并存当代西方叙事理论的参照下深入发掘其中的“瑰宝”,抑或“遗珠”。两方经典叙事学固然体系完备、思虑精深,但在新的理论语境下却日益遭受各种质疑和挑战。概括而言,传统文论和修辞学者不满经典叙事学对于文本内的作者因素和修辞特征的忽视,后结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者则批评其囿于对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而未能体察文本以外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叙事诗学的比较研究恰恰建立在结构主义方法的不足之上。对于结构主义文论的不足,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早在30年前便做出过经典的批判:
结构主义[……]撇开物质世界以求更好地说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意识。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他相信意识从一层重要含义上讲是“实用性的”、与我们在现实中行动以及对现实采取行动的方式不可分隔地联系在一起,那么结构主义这类方法注定是不攻自破的。这很像是为了更方便地检查某人的血液循环而先把他杀死。
(伊格尔顿,1996: 130-131)
将结构主义的方法比作“为检查某人的血液循环而先把他杀死”未免有失公允,因为任何一门真正的理论在其肇始阶段都必须经历一个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所谓的“解剖”(anatomy)过程。然而,伊格尔顿的批评对于我们客观地反思经典叙事学口J-能的局限性仍然是有意义的。众所周知,结构主义的叙事研究方法在分析叙事的结构要素和原则时脱离了叙事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从而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倚。如今,叙事学家已经普遍认同了语境在叙事批评和叙事理论建构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为了调和叙事研究方法中的经典与后经典之争,申丹(2005; 142)指出“语境叙事学和形式叙事诗学在过去二十几年一直是互为依存的”。此外,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只聚焦文本的表层形式和深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叙事的创造和理解过程中一些微妙的相互作用则可能出现失察或者重视不够,比如:如何看待作者的“死亡“和/或回归问题,甚至莎士比亚意义上的作者“永生”问题?如何看待通过自己的选择、设计、价值和意图“诞生”其作品的那个人?如何理解存在于叙事作品中的激发情感的力量?作者——甚至也包括介入文本的批评家(比如中国古代的评点家)——创新体裁或文体时“破格”(一如文学研究常说的“诗人的破格”,poetic license)的限度究竟如何?是否存在游离于结构主义的叙事范畴分类以外的其他可能性?作者的文学才能或天赋如何决定一部作品的文学和美学成就?在叙事文本结构之外是否还可能隐藏某些重要的叙事信息?类似疑问不一而足。
中国传统的叙事思想则以自己的方式探讨了作者(权威)、文心、叙事技艺、叙事中的道德或哲学底蕴、宏观结构和**结构、心理深度、混杂性与整一性、事件与非事件、真实与非真实等问题。相较于西方经典叙事学,或许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方面显著的不同:①不同于西方经典叙事学对结构要素和规律的条分缕析,中国传统的叙事思想尤其看重读者与叙事文本之间的互动,比如文学直觉、批判式(拘泥于细节,有时甚至是反复式的)阅读的快感以及审美过程的流动性和灵动性。有趣的是,这些特征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艺术的其他门类,如诗歌、书法、绘画、园林艺术等。这或许与中国古代的文人传统或者士文化之间存在关联。②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似乎有一种经久不衰的对于叙事的社会历史意义的兴趣,这一方面导致作者热衷于元叙事的创作模式,另一方面导致读者/批评家乐此不疲地推求、还原和建构作者意图乃至可能的作者形象。毋庸置言,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些杰出代表——例如《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其结构和叙述多围绕关于社会生活或人生的某种哲学假定而展开。而且,历朝历代的批评家多陶醉于穿透文字的面纱揭示作者的某些人格特质。他们不仅着眼于字里行间的细微精妙之处,也关注在宏观结构和写作风格中暗含的���曾说出的信息( the inarticulate/ineffable)。③不同于西方经典叙事学创设了一整套批评术语,中国传统叙事思想对理论创新仪展现出一种相当保守的兴趣,多数情况下仅沿用或重新起用已有的批评术语,这些批评术语往往跨越不同文学体裁或艺术门类,其中许多还带有明显的隐喻色彩。
《中西叙事诗学比较研究:以西方经典叙事学和中国明清叙事思想为对象》编辑推荐与评论:
导 论 中西叙事诗学比较:现状与展望
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国的叙事诗学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综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现状,此方面兴趣的增长或许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中国的叙事文学——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从质和量的角度衡量都是引人瞩目的,从而可以使中国古往今来的叙事诗学获得不言自明的合法性与解释力。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叙事思想宝库,并存当代西方叙事理论的参照下深入发掘其中的“瑰宝”,抑或“遗珠”。两方经典叙事学固然体系完备、思虑精深,但在新的理论语境下却日益遭受各种质疑和挑战。概括而言,传统文论和修辞学者不满经典叙事学对于文本内的作者因素和修辞特征的忽视,后结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者则批评其囿于对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而未能体察文本以外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叙事诗学的比较研究恰恰建立在结构主义方法的不足之上。对于结构主义文论的不足,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早在30年前便做出过经典的批判:
结构主义[……]撇开物质世界以求更好地说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意识。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他相信意识从一层重要含义上讲是“实用性的”、与我们在现实中行动以及对现实采取行动的方式不可分隔地联系在一起,那么结构主义这类方法注定是不攻自破的。这很像是为了更方便地检查某人的血液循环而先把他杀死。
(伊格尔顿,1996: 130-131)
将结构主义的方法比作“为检查某人的血液循环而先把他杀死”未免有失公允,因为任何一门真正的理论在其肇始阶段都必须经历一个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所谓的“解剖”(anatomy)过程。然而,伊格尔顿的批评对于我们客观地反思经典叙事学口J-能的局限性仍然是有意义的。众所周知,结构主义的叙事研究方法在分析叙事的结构要素和原则时脱离了叙事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从而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倚。如今,叙事学家已经普遍认同了语境在叙事批评和叙事理论建构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为了调和叙事研究方法中的经典与后经典之争,申丹(2005; 142)指出“语境叙事学和形式叙事诗学在过去二十几年一直是互为依存的”。此外,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只聚焦文本的表层形式和深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叙事的创造和理解过程中一些微妙的相互作用则可能出现失察或者重视不够,比如:如何看待作者的“死亡“和/或回归问题,甚至莎士比亚意义上的作者“永生”问题?如何看待通过自己的选择、设计、价值和意图“诞生”其作品的那个人?如何理解存在于叙事作品中的激发情感的力量?作者——甚至也包括介入文本的批评家(比如中国古代的评点家)——创新体裁或文体时“破格”(一如文学研究常说的“诗人的破格”,poetic license)的限度究竟如何?是否存在游离于结构主义的叙事范畴分类以外的其他可能性?作者的文学才能或天赋如何决定一部作品的文学和美学成就?在叙事文本结构之外是否还可能隐藏某些重要的叙事信息?类似疑问不一而足。
中国传统的叙事思想则以自己的方式探讨了作者(权威)、文心、叙事技艺、叙事中的道德或哲学底蕴、宏观结构和**结构、心理深度、混杂性与整一性、事件与非事件、真实与非真实等问题。相较于西方经典叙事学,或许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方面显著的不同:①不同于西方经典叙事学对结构要素和规律的条分缕析,中国传统的叙事思想尤其看重读者与叙事文本之间的互动,比如文学直觉、批判式(拘泥于细节,有时甚至是反复式的)阅读的快感以及审美过程的流动性和灵动性。有趣的是,这些特征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艺术的其他门类,如诗歌、书法、绘画、园林艺术等。这或许与中国古代的文人传统或者士文化之间存在关联。②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似乎有一种经久不衰的对于叙事的社会历史意义的兴趣,这一方面导致作者热衷于元叙事的创作模式,另一方面导致读者/批评家乐此不疲地推求、还原和建构作者意图乃至可能的作者形象。毋庸置言,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些杰出代表——例如《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其结构和叙述多围绕关于社会生活或人生的某种哲学假定而展开。而且,历朝历代的批评家多陶醉于穿透文字的面纱揭示作者的某些人格特质。他们不仅着眼于字里行间的细微精妙之处,也关注在宏观结构和写作风格中暗含的未曾说出的信息( the inarticulate/ineffable)。③不同于西方经典叙事学创设了一整套批评术语,中国传统叙事思想对理论创新仪展现出一种相当保守的兴趣,多数情况下仅沿用或重新起用已有的批评术语,这些批评术语往往跨越不同文学体裁或艺术门类,其中许多还带有明显的隐喻色彩。
《中西叙事诗学比较研究:以西方经典叙事学和中国明清叙事思想为对象》作者介绍:
罗怀宇,湖南衡阳人。2004—2014年先后获得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外交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以及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日本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JSPS访问学者,欧洲叙事学会(ENN)会员。2007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叙事学和文化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4本,参与编写教材2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