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 -- -- -- -- -- --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文人雅士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810821231 010-80824600    地址:北京 北京市 通州区 梨园镇孙王场23号2-2022
促销广告:足不出朔州,视野遍全球
图书分类
店铺介绍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各类图书,主要涉及文学历史、诗歌散文、学术成果、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书店本着“以满意读者”的宗旨,热诚为每个有需要的读者提供周到服务。书店的口号“读者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书名:语言学通论
作/译者:王鸿滨 出版社:
语言学通论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ISBN:9787504377869 [十位:7504377864]
页数:1      
定价:¥80.00
店铺售价:¥55.00  十成新  (为您节省:¥25.00
店铺库存:100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810821231 010-80824600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1-27 09:26:51]
    陈**
    上饶市
    时间的眼泪 ¥32.5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0-10 15:33:06]
    陈**
    上饶市
    时间的眼泪 ¥32.5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5-22 18:26:02]
    陈**
    上饶市
    时间的眼泪 ¥32.5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8-10 11:46:03]
    23天后追加:没收到!
    王****
    北京市
    时间的眼泪 ¥32.50
《语言学通论》内容提要:
本书为汉语国际教育外国研究生学习普通语言学理论而编写,定位介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水平。作者多年承担外国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书中大量多元化的语料来自留学生的课堂讨论,对留学生提高语言学理论素养、增强语言实践能力多有裨益。本书从语言学概述、语音、语法、语义、语言结构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明晰,在同类教材中颇具特色,对语言学爱好者学习语言学理论知识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语言学通论》图书目录:
**章?语言与语言学 1
?**节?语言的本质 1
??一、什么是语言 1
??二、关于语言的起源的假说 8
??三、语言的社会功能 17
??四、语言的思维功能 26
??五、人类语言的本质 39
?第二节?语言是符号系统 48
??一、符号与语言符号 48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 54
??三、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 62
??四、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65
?第三节?语言研究简史 72
??一、“语言”与“语言学” 72
??二、语言学的分类 76
?第四节?语言学研究简史 80
??一、古代中国 80
??二、古代印度 83
??三、古代希腊 84
??四、古代阿拉伯 85

?第五节?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 86
??一、语言学的发展史 86
??二、语言学的主要流派简介 95
?第六节?语言学基本研究方法 103
??一、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103
??二、当前语言学研究方法 105
第二章?语音 107
?**节?语音的属性 110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110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115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116
?第二节?语音的单位 119
??一、音素 119
??二、音节 127
??三、音位 134
?第三节?语音的组合 143
??一、语流音变 143
??二、韵律特征 147
?第四节?记音符号 155
??一、音标标音法 155
??二、国际音标 156
??三、汉语拼音 158
第三章?语法 160
?**节?语法单位 160
??一、什么是语法 160
??二、语法单位和语法层次 161
?第二节?聚合规则 178
??一、词类的划分 178
??二、划分词类应注意的问题 182
?第三节?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 184
??一、语法意义的分类 184
??二、语法形式、手段与过程 185
??三、语法意义与范畴 210
?第四节?组合规则 229
??一、造词手段 229
??二、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232
??三、词组或短语 236
??四、句子的结构分析 238
??五、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 245
?第五节?语法的分析 246
??一、变换分析法 246
??二、语义特征分析 257
??三、语义格和语义指向分析 258
??四、配价结构分析 260
第四章?词义与语义 263
?**节?词汇和词义 263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263
??二、词汇意义类型 265
??三、词义的性质 266
??四、词素义和词义 267
??五、词义的类别 268
?第二节?词义的聚合 270
??一、多义词 270
??二、同义词 283
??三、近义词 285
??四、反义词 295
?第三节?词义的组合 296
??一、词语的搭配条件 296
??二、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299
?第四节?语义的分析 303
??一、语义的分类 303
??二、义素和义场 308
第五章?语言的结构 313
?**节?语言结构的分类 313
??一、语言的谱系分类 313
?第二节?语言的形态类型 321
??一、语言的传统分类法 321
??二、当代语言类型学的分类法 325
??三、语言的句法类型 330
?第三节?语言结构的共性 332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 333
??二、语言句法结构的共性 335
??三、语言结构的差异 336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338
?**节?文字和语言 338
??一、文字 338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342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344
第二节?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345
??一、文字的起源 345
??二、文字的前身 346
??三、世界早期文字的共同特点 349
??四、文字的性质和类型 352
?第三节?文字的改革和改进 359
??一、文字的改革 359
??二、文字的规范化 363
?第四节?书面语 366
??一、语言的表达形式 366
??二、口语和书面语 367
第七章?语言的变异 373
?**节?语言变异概说 373
??一、变异形式 374
??二、语言的分化 375
??三、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376
?第二节?语言的统一 379
??一、通用语和官方语言 380
??二、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382
?第三节?语言的接触 383
??一、语言接触的原因 384
??二、语言接触的结果 387
?第四节?语言的融合 405
??一、语言融合的方式 405
??二、语言融合的原因 408
??三、语言融合的过程 409
第八章?语言的发展演变 416
?**节?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416
??一、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 416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419
?第二节?语音的演变 421
??一、语言中的音变现象 421
??二、语音演变的特点 425
?第三节?词汇和语义的消长 428
??一、词汇的变迁 428
??二、词语的替换 434
??三、语义的演变 441
?第四节?语法的演变 445
??一、聚合规则的发展 446
??二、组合规则的发展 446
?第五节?语言的演变系统 450
??一、语言变化的趋势 450
??二、语言演变的影响因素 451
主要参考文献 453
后?记 461
《语言学通论》文章节选:
**章?语言与语言学
**节?语言的本质
一、什么是语言
语言(Language)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伴随着语言学的产生而被提升到科学的位置上,同时,它伴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内容。对这个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大约有上百条关于“语言”的定义;潘文国(2001)搜集了从十九世纪初叶至今, 一百六十多年里的一些权威大师、权威工具书和部分语言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六十多条。“语言”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定义,是因为语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研究者注意到不同方面,或强调不同特征、或研究角度不同、或看问题方法不一样。潘文国将之归纳为四类:**类是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的(例如索绪尔); 第二类是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的(例如斯大林);第三类强调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例如乔姆斯基);第四类强调人类的历史文化属性(例如洪堡特)。在综合分析了前人的见解之后 ,他对语言的新定义是: “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回顾以往的语言学著作中极为常见的说法是:“语言是交际工具”(Language i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却有意无意地在定义里回避把语言说成是“交际工具”(Communication tools),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交际工具”这个词在这里是一种比喻性(Figurative)的用法,特别是用在定义里是不准确的,因为它不能明确语言的本质属性(Essential attributes),缺少排他性(Exclusiveness)。从众多语言的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定义并不全面,只是一种对语言的功用(Function)的定义,如同“自行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一样,只有描写价值没有本质意义。
※从语言的表现来看,语言不是**(Only)的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凡是“社会性”的动物(Social animals)都有这种需求;从表现形式上看,还有体态语(Body language)、情感语言(Affective language)等等形式。
※从语言的运用上看,“语言”应该不只用于交际(Communication),不只是为了维持外部的与人交流,还可用于思考(Thinking),甚至用于自我心理调节(Sel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等。因此,其“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并不能涵盖所有其他功能,还有“表情达意功能”、“思维功能”和“指示功能 (即指令他人做某事 )”,甚至还有贮存知识,延续经验的功能。
※从语言的研究方法上看,语言的基本属性(Basic properties)只能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去着手研究。凡从自然科学角度或社会科学角度着手得出的结论, 即使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也必然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人们进行交际所凭借的工具,同时也是可以进行分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Sign system),人们关注的是语言作为主体,其自身的符号属性,即:“语言是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语言是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或“人类语言是借用物质手段表达内在意义的交流符号系统”等等。
这里的“物质手段”(交际工具)是语言的依托,“表达”(目的)是语言活动的过程,“内在意义”(Inner meaning)是“表达”(Expression)过程中内容的限制(社会性),“交流”(Communication)又是对语言的“社会性”(Sociality)和“目的性”(Purpose)的体现,因而“符号系统”才是语言*为本质的属性。
从“交际工具”(Communication tools)到“符号系统”(Sign system),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从外在形式看,“语言”的众多特性还可以证明,语言可以通过声音、文字、体态、触觉符号等多种媒介表达出来。但从声音层面看,聋哑人(Deaf mute)可以有自己的语言(手势语),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快速阅读(Reading),这又说明了语言不仅仅是依附于语音(Voice,Speech sound)的;再比如汉语里存在众多的同音字(Homonym characters),并且大部分同音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Concept),也可以证明语言不依赖于语音而存在,而概念更不是依赖于语音的。从文字的层面看,理论上说,书面文字(Written form)和有声语言(Verbal language)都可以独立成为语言的支撑,然而将声音(Sound)通过声音设备保存下来,那么它和文字记录(Transcript)就没什么区别了,这也说明有声语言和文字之间虽然是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是平行的。
此外,和语言相关的各种隐含的内容引发了人们进一步去思考“语言”诸多特性,例如跨越时空(Across time and space)的可能性、手段的多样性(Diversity)、产生的约定俗成性、使用的规范性(Normative)、语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任意性(Arbitrary)等等。
人类迄今从事的所有科学研究都可以归纳进三个大门类 :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和人文科学(Humanities)。给语言定性的关键就在于,对于语言这么一个复杂的现象, 究竟应该从哪类学科的角度来给它作基本的定性:是关注于语言的自然属性呢?社会属性呢?还是人类本身的属性? 这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也是目前在语言定义上各种分歧产生的根源。
《语言学通论》编辑推荐与评论:
**章?语言与语言学
**节?语言的本质
一、什么是语言
语言(Language)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伴随着语言学的产生而被提升到科学的位置上,同时,它伴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内容。对这个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大约有上百条关于“语言”的定义;潘文国(2001)搜集了从十九世纪初叶至今, 一百六十多年里的一些权威大师、权威工具书和部分语言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六十多条。“语言”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定义,是因为语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研究者注意到不同方面,或强调不同特征、或研究角度不同、或看问题方法不一样。潘文国将之归纳为四类:**类是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的(例如索绪尔); 第二类是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的(例如斯大林);第三类强调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例如乔姆斯基);第四类强调人类的历史文化属性(例如洪堡特)。在综合分析了前人的见解之后 ,他对语言的新定义是: “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回顾以往的语言学著作中极为常见的说法是:“语言是交际工具”(Language i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却有意无意地在定义里回避把语言说成是“交际工具”(Communication tools),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交际工具”这个词在这里是一种比喻性(Figurative)的用法,特别是用在定义里是不准确的,因为它不能明确语言的本质属性(Essential attributes),缺少排他性(Exclusiveness)。从众多语言的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定义并不全面,只是一种对语言的功用(Function)的定义,如同“自行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一样,只有描写价值没有本质意义。
※从语言的表现来看,语言不是**(Only)的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凡是“社会性”的动物(Social animals)都有这种需求;从表现形式上看,还有体态语(Body language)、情感语言(Affective language)等等形式。
※从语言的运用上看,“语言”应该不只用于交际(Communication),不只是为了维持外部的与人交流,还可用于思考(Thinking),甚至用于自我心理调节(Sel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等。因此,其“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并不能涵盖所有其他功能,还有“表情达意功能”、“思维功能”和“指示功能 (即指令他人做某事 )”,甚至还有贮存知识,延续经验的功能。
※从语言的研究方法上看,语言的基本属性(Basic properties)只能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去着手研究。凡从自然科学角度或社会科学角度着手得出的结论, 即使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也必然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人们进行交际所凭借的工具,同时也是可以进行分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Sign system),人们关注的是语言作为主体,其自身的符号属性,即:“语言是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语言是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或“人类语言是借用物质手段表达内在意义的交流符号系统”等等。
这里的“物质手段”(交际工具)是语言的依托,“表达”(目的)是语言活动的过程,“内在意义”(Inner meaning)是“表达”(Expression)过程中内容的限制(社会性),“交流”(Communication)又是对语言的“社会性”(Sociality)和“目的性”(Purpose)的体现,因而“符号系统”才是语言*为本质的属性。
从“交际工具”(Communication tools)到“符号系统”(Sign system),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从外在形式看,“语言”的众多特性还可以证明,语言可以通过声音、文字、体态、触觉符号等多种媒介表达出来。但从声音层面看,聋哑人(Deaf mute)可以有自己的语言(手势语),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快速阅读(Reading),这又说明了语言不仅仅是依附于语音(Voice,Speech sound)的;再比如汉语里存在众多的同音字(Homonym characters),并且大部分同音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Concept),也可以证明语言不依赖于语音而存在,而概念更不是依赖于语音的。从文字的层面看,理论上说,书面文字(Written form)和有声语言(Verbal language)都可以独立成为语言的支撑,然而将声音(Sound)通过声音设备保存下来,那么它和文字记录(Transcript)就没什么区别了,这也说明有声语言和文字之间虽然是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是平行的。
此外,和语言相关的各种隐含的内容引发了人们进一步去思考“语言”诸多特性,例如跨越时空(Across time and space)的可能性、手段的多样性(Diversity)、产生的约定俗成性、使用的规范性(Normative)、语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任意性(Arbitrary)等等。
人类迄今从事的所有科学研究都可以归纳进三个大门类 :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和人文科学(Humanities)。给语言定性的关键就在于,对于语言这么一个复杂的现象, 究竟应该从哪类学科的角度来给它作基本的定性:是关注于语言的自然属性呢?社会属性呢?还是人类本身的属性? 这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也是目前在语言定义上各种分歧产生的根源。
《语言学通论》作者介绍:
王鸿滨,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著有《春秋左传介词研究》;在《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辞书研究》等刊物发表语言学论文30余篇;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京语言大学重大教学改革课题多项;参与编纂“十二五”****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大辞海》(语词卷);参与主讲的《基于MOOC平台的创新型远程国际汉语教师培训项目(ICTP)》评为“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案例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