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
-
家庭育儿(1)
-
政治军事(1)
-
文学小说(4)
-
医学卫生(1)
店铺介绍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各类图书,主要涉及文学历史、诗歌散文、学术成果、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书店本着“以满意读者”的宗旨,热诚为每个有需要的读者提供周到服务。书店的口号“读者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入驻时间:2017年08月28日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ISBN:9787519221690
[十位:7519221695]
页数:1
定价:¥50.00
店铺售价:¥40.00
十成新
(为您节省:¥10.00)
店铺库存:100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3810821231 010-8082460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1-27 09:26:51]
陈**
上饶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0-10 15:33:06]
陈**
上饶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5-22 18:26:02]
陈**
上饶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8-10 11:46:03]
23天后追加:没收到!
王****
北京市
《外语名家访谈录. 第二集》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外语界名家专题访谈26篇,分为文学、语言学、翻译和教学4大类,每篇访谈文章结合所采访专家的学术领域中的特点进行专题讨论、理论和实践交融、微观和宏观结合,全方位剖析外国语言文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集中展现了中国外语界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
《外语名家访谈录. 第二集》图书目录:
1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创新
——杨仁敬教授访谈录… ………………………………………………………… 001
2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郭继德先生访谈录… ………………………………………………………… 010
3 全球化与文学研究的民族意识
——陈众议教授访谈录… ………………………………………………………… 021
4 我眼中的德语文学
——杨武能教授访谈录… ………………………………………………………… 028
5 如何看待外国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杨金才教授访谈录… ………………………………………………………… 038
6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与现实观
——陈世丹教授访谈录… ………………………………………………………… 045
7 重估英国文学中的道德哲学
——刘意青教授访谈录… ………………………………………………………… 053
8 汉英翻译教程“陈氏”模式探索
——陈宏薇教授访谈录… ………………………………………………………… 062
9 翻译研究与中国学术话语
——廖七一教授访谈录… ………………………………………………………… 069
10 借帆出海
——史志康教授谈《论语》翻译… ……………………………………………… 076
11 中国典籍英译:回顾与展望
——王宏教授访谈录… …………………………………………………………… 085
12 淡泊人生中的执着追求
——刘宓庆教授访谈录… ………………………………………………………… 096
13 译介学与翻译学:创始人与倡导者
——谢天振教授访谈录… ………………………………………………………… 104
14 跨界研究结硕果彰显特色创译论
——许建忠教授访谈录… ………………………………………………………… 113
15 关于加强中译外研究的几点思考
——许钧教授访谈录… …………………………………………………………… 124
16 特殊的文类翻译研究:宗教翻译研究
——任东升教授访谈录… ………………………………………………………… 134
17 百花齐放总是春
——赵彦春教授访谈录… ………………………………………………………… 144
18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和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 ……………………………… 155
19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生态化整合
——陈坚林教授访谈录… ………………………………………………………… 162
20 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夏纪梅教授访谈录… ………………………………………………………… 169
21 做好MTI 教育评估工作,促进MTI 教育健康发展
——何其莘教授访谈录… ………………………………………………………… 178
22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科研
——刘润清教授访谈录… ………………………………………………………… 188
2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战略基点
——束定芳教授访谈录… ………………………………………………………… 195
24 如何培养学术创新能力
——王寅教授访谈录… …………………………………………………………… 204
25 美国大学英语系文学教育模式的一般特点
——张爱平教授访谈录… ………………………………………………………… 217
26 在云之上,在心深处
——李贵苍教授访谈录… ………………………………………………………… 228
27 英语专业综合改革与英语学科的使命
——张剑教授访谈录… …………………………………………………………… 240
后 记…………………………………………………………………………………… 249
《外语名家访谈录. 第二集》文章节选:
我眼中的德语文学
——杨武能教授访谈录
汤习敏
西南交通大学
摘要:包括德国文学、奥地利文学以及瑞士德语文学在内的德语文学,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产生过难以计数的杰出作家和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地位显赫而突出。然而,在杨武能教授看来,由于对德语文学缺少深入、全面的了解,习惯欣赏情感抒发与故事情节的中国读者往往认为德语文学不好看,甚至不看好德语文学。对此,杨教授认为,德语文学异彩纷呈、内容丰富,且好看耐看!他强调三点:由于内涵深邃、富于思辨性,德语文学堪称思想者的文学;德语作家擅长抒情诗与中、短篇小说这两种体裁,其中杰作倍出;德语民间文学精彩绝伦,举世**。德语文学所具备的这些独特魅力,均值得中国读者领略品鉴。
关键词:杨武能教授;德语文学;思想者的文学;德语民间文学;比较文学
杨武能教授简介: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翻译文学学会会长,四川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译协理事,国际歌德协会,国际日耳曼学协会会员。1983年和1988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1982年以来十余次赴国外研究讲学,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开始发表译作,已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海涅诗选》、《茵梦湖》、《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以及《魔山》等经典译著30余种,并有《杨武能译文集》(11卷)行世。1979年至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论著《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三叶集》和Goethe in China等5部,编著《歌德文集》(14卷)、《海涅文集》(5卷)、《外国中篇名著金库》(10卷)和“郁金香译丛”(20卷)等十余种。也从事散文写作,出版了散文随笔集《圆梦初记》和《感受德意志》。
作为文学翻译家,受丽尼、傅雷等前辈影响,重视将研究与翻译结合起来,力求保持原著的艺术风格。长期从事德语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曾师事冯至、张威廉、田德望等前辈,于歌德研究、德语中短篇小说理论研究、中德比较文学研究和译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开创和建树。1985年发起并主持了中国外语界和比较文学界**个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讨论会。
学术论著《歌德与中国》和《走近歌德》等多次获得省、市政府和**教育部颁发的人文社科**成果奖,译著《歌德精品集》获“四川省文学奖”,编著《歌德文集》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散文创作多次获得省内奖励。
由于“为发展我国高等、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因对中德文化交流特别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研究和译介贡献**,2000年荣获联邦德国总统约翰尼斯?劳颁授的“**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联邦德国的学术大奖洪堡奖金。
汤习敏(以下简称汤):杨教授,您在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五十余载,是国内外公认的日耳曼学��者。请您对德语文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好吗?
杨武能(以下简称杨):在我谈德语文学的具体特点之前,很有必要提醒一下,德语文学除了德国文学之外,还包括奥地利文学、瑞士德语文学乃至一度兴旺的布拉格德语文学。在德国文学这个主体之外,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边缘”文学,它们由于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德国文学密不可分,同时又相对独立,个性鲜明,各具特色。从古至今,奥地利和瑞士产生了无数令德语文学增辉和引以为傲的作家和作品,从总体上使德语文学变得丰富多彩、气象非凡。不少读者阅读过卡夫卡、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黑塞、茨威格、迪伦马特等名家的作品,却未曾留意,这些都隶属德语文学的范畴。
汤:是的,不专门研究德语文学的普通读者,若非对日耳曼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往往很容易忽视德语文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事实。那么,您眼中的德语文学是什么样子的呢?
杨:我想从白己的切身体会谈起。我大半生都与德语文学打交道,并在德语文学的译介中对广大的中国读者有一定的了解。我发现,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德语文学,尤其是**德语作家的**作品,与难学的德语一样艰深难懂,且冗长而滞重。针对这种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印象,我特别想说:德语文学也好看!
汤:您是由于深深热爱德语文学,为它在中国的际遇而鸣不平。但这似乎是一句不那么学术的论断,您能做进一步的阐述吗?
杨:我之所以用这么去学术性的话来概括德语文学的特点,正是看重这一命题的挑逗性。试想,若采用德语文学研究或分析等字眼,那就失去了趣味性,削弱了悬念感。正是有人在说德语文学不好看,有人不看好德语文学,我偏要说德语文学也好看!多少年来,在中国搞德语文学的人都有一点自卑,因为不好看,所以市场不看好,出版社不看重德语文学。这便是我的命题的由来。
汤:那么您认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德语文学被中国读者贴上不好看的标签,被出版社不看好呢?
杨:德语文学在我国没能得到读者足够的喜爱与出版社的足够重视,我觉得有双方面的原因:由于日耳曼民族处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环境,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经受了曲折多难的考验,善于思索因而成为这一民族的特性。受此影响,德语文学,尤其是其中的**作品,往往内涵深刻,富于哲理性与思辨性,中国读者一般习惯于阅读注重情感抒发与故事情节的作品,对于作为异质文化的德语文学的接受度有限。另外,从读者的接受途径看,我国德语文学的译介与推广工作做得还不够好,还没能引导中国读者去欣赏德语文学一部部看似枯燥难懂、实则深刻精彩的名著杰作!除了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海涅的抒情诗、格林童话、卡夫卡与茨威格等,德语文学鲜能在国内出版界与读书界形成“热点”,久而久之便受到冷落。
《外语名家访谈录. 第二集》编辑推荐与评论:
我眼中的德语文学
——杨武能教授访谈录
汤习敏
西南交通大学
摘要:包括德国文学、奥地利文学以及瑞士德语文学在内的德语文学,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产生过难以计数的杰出作家和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地位显赫而突出。然而,在杨武能教授看来,由于对德语文学缺少深入、全面的了解,习惯欣赏情感抒发与故事情节的中国读者往往认为德语文学不好看,甚至不看好德语文学。对此,杨教授认为,德语文学异彩纷呈、内容丰富,且好看耐看!他强调三点:由于内涵深邃、富于思辨性,德语文学堪称思想者的文学;德语作家擅长抒情诗与中、短篇小说这两种体裁,其中杰作倍出;德语民间文学精彩绝伦,举世**。德语文学所具备的这些独特魅力,均值得中国读者领略品鉴。
关键词:杨武能教授;德语文学;思想者的文学;德语民间文学;比较文学
杨武能教授简介: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翻译文学学会会长,四川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译协理事,国际歌德协会,国际日耳曼学协会会员。1983年和1988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1982年以来十余次赴国外研究讲学,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开始发表译作,已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海涅诗选》、《茵梦湖》、《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以及《魔山》等经典译著30余种,并有《杨武能译文集》(11卷)行世。1979年至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论著《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三叶集》和Goethe in China等5部,编著《歌德文集》(14卷)、《海涅文集》(5卷)、《外国中篇名著金库》(10卷)和“郁金香译丛”(20卷)等十余种。也从事散文写作,出版了散文随笔集《圆梦初记》和《感受德意志》。
作为文学翻译家,受丽尼、傅雷等前辈影响,重视将研究与翻译结合起来,力求保持原著的艺术风格。长期从事德语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曾师事冯至、张威廉、田德望等前辈,于歌德研究、德语中短篇小说理论研究、中德比较文学研究和译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开创和建树。1985年发起并主持了中国外语界和比较文学界**个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讨论会。
学术论著《歌德与中国》和《走近歌德》等多次获得省、市政府和**教育部颁发的人文社科**成果奖,译著《歌德精品集》获“四川省文学奖”,编著《歌德文集》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散文创作多次获得省内奖励。
由于“为发展我国高等、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因对中德文化交流特别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研究和译介贡献**,2000年荣获联邦德国总统约翰尼斯?劳颁授的“**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联邦德国的学术大奖洪堡奖金。
汤习敏(以下简称汤):杨教授,您在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五十余载,是国内外公认的日耳曼学学者。请您对德语文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好吗?
杨武能(以下简称杨):在我谈德语文学的具体特点之前,很有必要提醒一下,德语文学除了德国文学之外,还包括奥地利文学、瑞士德语文学乃至一度兴旺的布拉格德语文学。在德国文学这个主体之外,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边缘”文学,它们由于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德国文学密不可分,同时又相对独立,个性鲜明,各具特色。从古至今,奥地利和瑞士产生了无数令德语文学增辉和引以为傲的作家和作品,从总体上使德语文学变得丰富多彩、气象非凡。不少读者阅读过卡夫卡、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黑塞、茨威格、迪伦马特等名家的作品,却未曾留意,这些都隶属德语文学的范畴。
汤:是的,不专门研究德语文学的普通读者,若非对日耳曼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往往很容易忽视德语文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事实。那么,您眼中的德语文学是什么样子的呢?
杨:我想从白己的切身体会谈起。我大半生都与德语文学打交道,并在德语文学的译介中对广大的中国读者有一定的了解。我发现,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德语文学,尤其是**德语作家的**作品,与难学的德语一样艰深难懂,且冗长而滞重。针对这种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印象,我特别想说:德语文学也好看!
汤:您是由于深深热爱德语文学,为它在中国的际遇而鸣不平。但这似乎是一句不那么学术的论断,您能做进一步的阐述吗?
杨:我之所以用这么去学术性的话来概括德语文学的特点,正是看重这一命题的挑逗性。试想,若采用德语文学研究或分析等字眼,那就失去了趣味性,削弱了悬念感。正是有人在说德语文学不好看,有人不看好德语文学,我偏要说德语文学也好看!多少年来,在中国搞德语文学的人都有一点自卑,因为不好看,所以市场不看好,出版社不看重德语文学。这便是我的命题的由来。
汤:那么您认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德语文学被中国读者贴上不好看的标签,被出版社不看好呢?
杨:德语文学在我国没能得到读者足够的喜爱与出版社的足够重视,我觉得有双方面的原因:由于日耳曼民族处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环境,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经受了曲折多难的考验,善于思索因而成为这一民族的特性。受此影响,德语文学,尤其是其中的**作品,往往内涵深刻,富于哲理性与思辨性,中国读者一般习惯于阅读注重情感抒发与故事情节的作品,对于作为异质文化的德语文学的接受度有限。另外,从读者的接受途径看,我国德语文学的译介与推广工作做得还不够好,还没能引导中国读者去欣赏德语文学一部部看似枯燥难懂、实则深刻精彩的名著杰作!除了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海涅的抒情诗、格林童话、卡夫卡与茨威格等,德语文学鲜能在国内出版界与读书界形成“热点”,久而久之便受到冷落。
《外语名家访谈录. 第二集》作者介绍:
王祖友,男,博士,教授,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1968年8月26日出生于安徽省和县。1998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4月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学东亚学者研究班毕业;2006年6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Chatham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访学。曾经获得“河南理工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河南理工大学**教师”“《山东外语教学》**编委”“焦作市第三届**青年社科专家”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文学和文学翻译。曾在《外国文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1篇,翻译作品若干。代表作有2007年11月发表《美国文学研究新方向 1980-2002》[《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四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2011年9月发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自动化、自主性与自动现代性[《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9期(CSSCI)]。主编、参编教材6部。完成科研项目3项,在研3项。
社会兼职:《山东外语教学》特约编辑及编委、《世界文学评论》编委、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广西翻译协会理事、第二届东北亚语言文学与翻译国际学术论坛理事会理事、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教授、新疆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学术英语研究会理事、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MTI合作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