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也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又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亦是我国医药学特有的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如汉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用“炮炙”一词;刘宋时代雷敩的《雷公炮炙论》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则多用“修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正文中设“修治”专项;清代张仲岩的炮制专著称《修事指南》,用“修事”作为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从历代有关资料来看,虽然名称不同,但记载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为了保持炮制的原意,而又能广泛的包括**的加工技术,现代多用“炮制”一词。其内容包括产地加工、饮片炮制两大类。 中药炮制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同��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它起源于药食同源的原始社会。从发现火到开始熟食,并发现许多治病**以后,人们就知道除去杂物,放水中洗去泥沙,将**击碎,用火来烧制等加工方法。汉·焦周《古人考》谓:“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木取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即是简明的记述。 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据我国现存*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疾病已经使用了**常规炮制品。 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口父咀、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浸、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如当时问世的我国**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