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问吧2(再问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QQ咨询:
有路璐璐:

问吧2(再问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 作者:邵颖涛 撰写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05977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46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传统文化对广大现代人来说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随着传统文化的日趋升温,大众对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如:关公怎么从战神成了财神?俗语“女大十八变”中,“十八”是指年龄还是指变化之数?为什么称帝王君临天下称为“南面”呢?一柱香的时间有多长?……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文章节选
    1 头颅为何又被称作“首级”?它和军队的奖励制度有关吗?
    “首级”中的“首”是象形字,本义就是头,这在金文字形的“首”字上体现得很明显:*上面是头发和头皮,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可为什么人头又被称作首级呢?
    这与古代的军级制度有关。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无非是为了建功立业、封侯拜将。而战场上能够表明战绩的方式之一,就是割取敌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以便于战后清点记功。先秦时期,曾以割敌人左耳计数报功。这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例子。如《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的一场战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一次就割掉了一百来人的耳朵。
    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商鞅确立了一套新的军级制度,以取敌人头颅的数目作为评定爵位的基础。新制度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头颅,士兵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也就越高,*高可至二十级。因为一“首”对应一“级”,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了。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对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照当时的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两个敌人首级,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他做奴隶的妻子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如果父亲战死沙场,他的功劳可以由儿子继承。这无异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大大提高了秦军的士气。
    但这种规定也有弊端,在战场上为了首级而自相残杀的例子也有不少。据出土文献记载,在秦军攻打邢丘时,士兵甲斩获了敌人的一个首级。士兵乙看到后图谋不轨,企图杀死甲将首级据为已有,却被士兵丙发现,将乙捉拿归案。到了后世,这种情况更是多见,有些士兵为求封赏,甚至滥杀无辜百姓,而谎报战功。到北宋时,名将狄青所辖的将士数百人,为求封赏竟互相残杀,差一点酿成大祸。狄青处理此事之后,上书皇帝陈述了首级制度的种种弊端,并建议予以废除。自此之后,首级制度就销声匿迹了,但首级这个词却保留到了今天。
    知识链接:秦始皇兵马俑中体现出的军队等级制度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坑,俑坑中整齐地排列着几千个真人大小的陶俑,他们个个身着铠甲和战袍,与战车、战马一同组成了护卫皇陵的军队。
    这些忠诚的地下战士将秦国军队的等级制度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些两千多年之后重见天日的陶俑身上,我们看到,他们不仅面貌神情各不相同,而且在发式、帽子、装束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并按一定规律排列。在军队*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也就是弓箭手,他们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向上翘起的椎髻。据专家推测,他们可能就是爵位*低的“公士”,之所以爵位*低,大概与弩兵主要从事远射,而没有与敌人搏杀获得首级的机会有关吧。
    在弩兵之后,就是身着铠甲的步兵了。他们的发型与弩兵迥然不同,通常梳着紧贴脑后的发辫,并戴着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专家推测,他们应该是拥有二级爵位的“上造”,常常和敌人短兵相接,是战斗的主力。公士和上造在俑坑中占了多数,构成军队的主体。
    另外,兵马俑中还有驾驭战车的御手,他们都戴着板状的牛皮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精致。在战场上,御手直接主宰着战车的**,因此地位较重要。据史料记载,御手的级别应至少在三级爵位以上。而俑群中*高爵位的军官是都尉,他双手按剑、威严庄重,不但身穿陶俑中*精致的铠甲,而且戴着“鹞冠”(鹞是传说中好斗的鸟)。他的爵位应在七八级左右,至少负责指挥一个战斗纵队。还有一种爵位介于御手与都尉之间的军官,戴中间有棱的板帽,他可能负责指挥纵队下属的一个分队。
    秦始皇兵马俑体现了秦国军队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体制,有人据此推测,当时的秦军可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提高了作战效率,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
    人们常把额前垂留的头发叫做“刘海”,各式各样的刘海是千变万化的发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说,额前的头发之所以被称为“刘海”,与**刘海有关。
    相传古时有位仙童叫刘海,在民间传说中,他的额前总是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显得童稚、可爱。后代画师所画的仙童肖像常以刘海为样。在**的民俗画《刘海戏金蟾》中,他额前垂发,骑在蟾背上,手舞一串铜钱,显得天真活泼。此后,小孩或妇女额前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古时的刘海一般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男子是通常没有刘海的。
    当然,关于“刘海”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刘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古代女孩15岁时便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举行表示成年的冠礼。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的就是老人(黄发)小孩(垂髫)都非常快乐。不过男女孩童所留头发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额头**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后,为了让自己的发型更好看,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保持着留孩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刘海。到了唐代,民间产生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不太雅观,故书面文字就常把它写作刘海。
    知识链接
    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是谁,刘海戏金蟾有什么寓意?
    “刘海戏金蟾”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吉祥画,画中的刘海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男孩,手舞一串铜钱,嬉闹一只金蟾,喜气洋洋。
    民俗画中刘海的原型是道教真人刘海蟾。传说刘海蟾是五代时的燕山人,本名刘哲,字玄英(一说名操,字照远,又字宗成),他皈依道教前曾经出仕.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可谓官位显赫。一日,有一位自称正阳子的道人前来拜访刘海蟾,道人取出一文钱放于几案上,然后“累十卵于钱上”。海蟾大惊,说道:“危哉!”道人说:“居荣辱、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于是大悟,遂挂印出家,号曰“海蟾子”,隐居于华山、终南山。《**通鉴》说他后来“遇吕纯阳授金液还丹之要,乃修真得成仙道”。全真教尊奉刘海蟾和王玄甫、钟离汉、吕洞宾四人为祖师,与王重阳合称北五祖。后来元代御封刘海蟾为“明悟弘道真君”,遂名声大振,在民间信仰中颇有声望。
    “刘海戏金蟾”年画中的金蟾蜍是一只三条腿的癞蛤蟆,在古代文化中,它可是一种受人供奉的灵物。古代神话认为:蟾蜍是月宫之精,乃是嫦娥的化身,而在道教经典中,蟾蜍是成仙得道的神灵之属。刘海所戏的三足金蟾,正是服食后可以羽化成仙的灵物。老百姓相信这种金色的三脚蛤蟆,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财源,因此取刘海蟾中的“蟾”字大加发挥,衍生出了刘海戏蟾的故事。于是,刘海的形象也从成年道士转化为可爱的童子。由于“金蟾”与“**”谐音,有的民俗画还塑造了刘海遍撒**的形象,并发挥成“刘海戏金蟾,步步钓**”之说,“刘海戏金蟾”也演变为“刘海戏**”,象征着财源茂盛,取之不竭,预示着生活富裕。
    3 “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现在,“时髦”一词的意思是新颖别致、紧趋时尚,或者是衣着、思想、行为举止时尚、大胆、前卫。甚至有人以穿着稀奇古怪,异于常人为时髦。其实,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时髦”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比如魏晋时期谈玄论道的风流雅士,以服用“五石散”为风尚,即使造成皮肤焦灼而不得不穿旧衣,也得赶这个时髦。
    时髦一词是在清末时才逐渐转为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意思的。如《孽海花》中曾提及一个少年“穿了一身很时髦的衣帽,面貌清腴,气象华贵”。在更长的历史时间里,时髦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当代的俊杰。《后汉书·顺帝纪赞》就记有“孝顺初立,时髦允集”之语,《旧唐书》也说“朕初临万邦,思弘大化,务擢非次,招纳时髦”,其中的时髦都是时代英杰的意思,这个意思直到近代还有使用的。那么,为什么将英才称为“时髦”呢?这与头发有关吗?
    “髦”确与头发有关,它的一个意思就是指额前垂至眉毛的发式,这种发式是小孩特有的。古时小孩剪完胎毛后,便任由头发生长,并将头发分垂两边至眉,叫做“两髦”。因为髦是孩童的发型,所以小孩子亦称为童髦、髦子、髦稚。但时髦一词中的髦却不是指这种发型,而是指马颈上的长毛。这处长毛是马的皮毛中*与众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说“士中之俊,犹毛中之髦”,因此将才俊称为时髦。类似的词语还有髦俊、髦士、髦秀、髦英等,以称呼杰出之士。
    知识链接
    古人留什么样的发型?
    一头美发乃是美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说汉武帝一见卫子夫便被她的一头美发所吸引,“悦之,遂纳于宫中”。卫子夫的一头乌发为她博得了君王的宠爱。无独有偶,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发长七尺,鬓黑如漆,其光可鉴……容色端丽……宫中遥望,飘若**”,其发质之好令人羡慕。当然,以如今科学的观点来看,发质的好坏间接反映了人的营养状况与生殖能力,头发好的美人易得到宠幸也就很自然了。
    如果不是天生丽质,精心打理发型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在头发的整理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原始社会时期,男女老幼皆披头散发。后来为了生活方便,除了幼儿垂发之外,成人开始梳辫,就是用绳带将头发束起来。男子的发式比较简单,商代时的男子皆以梳辫为主,下垂至肩或者盘绕于顶。商代之后的男子大多沿袭束发的习惯,再用簪、笄之类固定(笄除了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除了清代必须剃头留辫子之外,并没有大的变化。
    妇女的发型款式就讲究多了。古代的女子年满十五岁便要梳一个发髻,并插上玉笄、铜笄、金银笄等来固定发髻,代表成年。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发式涌现出来。据说曹丕的皇后甄氏,就曾依据宫中一条灵蛇盘卷的变化而每日做出新发型,为宫女们所效仿。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多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妇女间还曾流行“蔽髻”,即一种假发髻。平民百姓间也有戴假髻的,不过髻上的装饰远没有**使用的髻华丽。
    唐朝的女子更是注重发型,精心打扮。当时妇女的发式种类繁多,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唐代崇尚高大的发型,妇女发髻高耸蓬松,乌黑发亮,发髻上还耸立着两个发环,恍如云朵。巨大的头顶发式,以及名贵的饰物,使当时的妇女显得雍荣华贵、典雅大方。
    唐代之后,妇女发型变得相对简约,大多梳成发髻,再插上发笄,一扫隋唐靡风。清代的发式,受到了文化交融的影响。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后来又崇尚梳辫;而满族妇女本多为“叉子头”(旗髻),后来又受汉族影响,将发髻梳成扁平的形状,俗称“一字头”。
    4 为什么称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这种帽子的形状是顶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为方形,并粘有乌纱。它的样式十分特别,以至被一些人视为“服妖”。除了刘休仁制作的乌纱帽,当时还有许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书·礼仪志》记载:“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长耳。”可见当时的天子戴的是白纱帽,其他人戴乌纱帽,帽子或者像卷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两个长长的“耳朵”。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乌纱帽就风行天下了。当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爱乌纱帽。为了显示出官职的大小,不同等级的官员还会在帽子上挂不同数目的玉饰。一品官挂九块玉饰,二品挂八块,三品挂七块,四品挂六块,五品挂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到了唐代,幞头是*常见的头部佩戴品,但乌纱帽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唐书·舆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可见当时的乌纱帽既是一种公服,又是一种常服。此外,民间还有赠送乌纱帽的习惯,李白的《答友人赠乌纱帽》说:“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到了宋代,大小官员都着幞头上朝。一开始,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用藤草编成内里,外面罩上漆纱。后来索性不用藤草,专衬木骨,这样显得更加平整美观。这种幞头与后世的官帽——乌纱帽——已经十分相似了。据说,宋太祖赵匡胤还对这种官帽的样式进行了改革。原来在上朝议事的时候,一些大臣喜欢交头接耳,使得大殿里十分嘈杂。于是宋太祖规定,帽子的两边必须各加一根一尺多长的铁翅。这样一来,大臣们想要说悄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可就丢人了,由此大殿的纪律好了很多。由此看来,现代影视作品中皇帝临朝时秩序井然、庄严肃静的场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赵匡胤就在整顿朝议纪律上动了不少脑筋,这大概是因为下面的文武大臣中很多都是与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无组织纪律惯了吧。
    ……
    目录
    1.头颅为何又被称作“首级”?它和军队的奖励制度有关吗?
    知识链接:秦始皇兵马俑中体现出的军队等级制度
    2.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
    知识链接: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是谁,刘海戏全蟾有什么寓意?
    3.“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知识链接:古人什么样的发型?
    4.为什么称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
    知识链接:恭维或赞美一个人时,我们会说给他“戴高帽子”,帽子的高度和恭维有什么关系?
    5.如来佛胸前的花纹“”是什么意思?
    知识链接:佛不同的手指形状代表什么?
    6.“**”这个说法出自何处?
    知识链接:“偏袒”这个说法也和衣服有关吗?
    7.古人所说的连襟是指什么人?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知��链接:为什么古人常把妻子称为糟糠之妻?这是怎么来的?
    8.为什么把事到临头才想起用功称为“临时抱佛脚”?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知识链接:“临渴掘井”也是临时想办法的意思,它也有什么故事吗?
    9.人们称自己为“我”,“我”是什么意思呢?
    知识链接:古人是怎样称呼自己的?
    10.古代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寡人、朕?
    知识链接:常用的皇帝谥号
    11.为什么称兄长为“哥哥”?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知识链接:“姐姐”在古代仅仅指比自己年龄大的女子吗?
    12.为什么将乱写乱画称为“涂鸦”?
    知识链接:为什么把绘画又叫“丹青”,这和颜色有关吗?
    13.现在常用“替罪羊”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这种说法是中国本来就有的吗?
    知识链接:羊在古代文化里表示吉祥关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4.“风马牛不相及”常指两件事情没什么关联,可这又和风、马、牛有什么关系呢?
    知识链接:俗话说“杀鸡给猴看”,这鸡和猴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15.为什么用“吹牛”来形容说大话,而不是“吹马”、“吹猪”或者别的动物呢?
    知识链接:为什么将倒票人称为“黄牛党”?股市行情好为何叫牛市?
    16.古代建筑的屋顶上常会排列数目不等的动物,这是为什么?
    知识链接:太和殿顶的装饰兽
    17.一直以来,我们都用“猴年马月”来泛指遥遥无期,或者没有指望的事情。为什么偏偏是“猴年马月”*没影儿呢?
    知识链接:民间在生肖和男女婚配上的讲究
    18.“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什么猫升不了天?
    知识链接:古人心目中的猫
    19.在谈论微不足道的技能时,人们常说那是“雕虫小技”,这雕的是什么“虫”呢?
    知识链接:汉字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哪些字体?
    20.清代的郑板桥曾经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难道“走狗”还曾经是褒义词吗?
    知识链接:青藤道人徐渭
    21.为什么将演配角称为“跑龙套”呢?
    知识链接:京剧中角g的脸谱有什么含义吗?
    22.为什么说“二月二龙抬头”?
    知识链接:正月不剃头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23.为什么农历会有闰月?闰月有什么规律吗?
    知识链接: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24.为什么现在将城市里的道路称为“马路”?
    知识链接:古代的驿路是什么路?
    25.“红得发紫”常用来形容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可为什么不说“红得发黄”或“红得发黑”?
    知识链接:清代帝王朝服上的刺绣主要有什么饰物?
    26.西方人用白色代表纯洁,所以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可古人为什么选择白色作为孝服的颜色呢?
    知识链接: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
    27.红色是中国人偏爱的吉祥颜色,可为什么用红笔写信却被视为是绝交或不吉利的意思呢?“丹书不祥”的说法从何而来?
    知识链接:古代传说的“洛书”究竟是什么?它和“河图”是一回事吗?
    28.为什么新娘出嫁的时候都要在头上盖一块红盖头?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男女成亲为什么叫结婚?
    29.红茶、绿茶这样的名字好理解,可是乌龙茶因何得名呢?
    知识链接: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
    30.当一个人被别人轻视或厌恶时,我们会说他遭到别人的“白眼”。那么“白眼”是不是一开始就和轻视联系在一起呢?
    知识链接:青眼
    31.夫妻为什么也叫“两口子”?
    知识链接:为什么夫妻重又团聚或和好称为“破镜重圆”?
    32.“男女授受不亲”是封建社会礼仪的一部分,“授受不亲”到底都包括哪些要求呢?
    知识链接:男女授受不亲究竟严格到什么程度?
    33.宦官与宮女结为“对食”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菜户”又是怎么回事?
    34.为什么初次结婚的夫妻被称为“结发夫妻”?
    知识链接:男子再婚为何称“续弦”?为什么常用琴瑟比喻夫妇?
    35.为什么将城楼上的墙垛称为女墙?
    知识链接:古典诗句中的浪漫符号——墙
    36.电视剧中常有拋绣球选夫婿的情节,这种选夫方法在古代社会真的存在吗?
    知识链接:抛绣球择婿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有根据吗?
    37.“弹指一挥间”究竟是多长时间?
    知识链接:“一刹那”又是多少时间呢?
    38.古人常把服务员称作店小二,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人们常称呼生意人为“老板”,这“老板”一词是什么来历呢?
    39.人有三急指的是哪三急?
    知识链接:人们常说的“人有四喜”是指什么?
    40.人们常用二百五来称呼容易犯傻的人,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推牌九
    41.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三宝殿”是什么地方呢?
    知识链接:出入佛殿应该注意哪些礼节?
    42.据说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的妃子,这是指哪三宫、哪六院呢?
    知识链接:清代宫廷的后妃等级
    43.“四体不勤”用来形容懒惰的人,“五体投地”用来形容对人的敬佩,这里的“四体”和“五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知识链接:古人还有六体、七体、八体、九体、十体的说法,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44.现在有些人认为“四”是不吉利的数字,古人也有什么数字禁忌吗?
    知识链接:形形色色的数字禁忌
    45.“五花八门”是指哪“五花”,哪“八门”?
    知识链接:为什么将小道消息称为“八卦”?
    46.单身汉怎么又叫王老五?王老五是否真有其人?
    知识链接:古代的男子不仅可以娶妻,还可以纳妾,这是怎么回事?
    47.为什么是“乱七八糟”而不是“乱五六糟”?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贾南风与八王之乱
    48.为什么将怀孕称为“身怀六甲”?
    知识链接:“奇门遁甲”是怎么回事?
    49.参军为什么也叫“入伍”?
    知识链接:古代的军队有哪些等级制度,是依据什么来晋官加爵的?
    50.“七月流火”是七月时天气很热的意思吗?
    知识链接:七夕是怎样来的?
    51.一个人才学出众,常被称为“才高八斗”,可为什么不说“才高十斗”、“才高百斗”,那样不是才学更高?
    知识链接:学富五车
    52.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差不多的人或事,可按照现在的算法,半斤应该是五两,这是怎么回事呢?
    知识链接:为什么古人把一斤定为十六两?古代的斤两到底有多重?
    53.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什么称为腊八,为什么要在这**暍腊八粥呢?
    知识链接:腊月祭灶的习俗
    54.武林高手常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都是指什么?
    55.为什么将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跟上古时的商代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人们常说的“商贾”是怎么回事?难道做生意和姓氏有关吗?
    56.中国在英文中称为China,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这两个词是同时产生的吗?瓷器到底有多受欢迎呢?
    知识链接: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57.“卖关子”常用来形容有话故意不说,这“关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卖?
    知识链接:抖包袱
    58.“下海”为什么咸了经商代名词?它和大海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上海是怎样得名的?
    59.“储蓄”一词*早见于何时?储蓄业务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
    知识链接:古人使用钞票吗?钞票一词是怎么来的?
    60.古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十分活跃,那古人有没有遇到需要兑换“外汇”以便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呢?
    知识链接:清代的山西票号经办汇兑吗?*早的票号是哪一个?
    67.行医为何也称为“悬壶济世”?他们悬的是什么壶呢?
    知识链接:为什么也称医生为“杏林圣手”?
    62.“感冒”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医学专用名词,可*早它却出自官场,这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古代官员有事怎么请假,如果超假怎么办?
    63.韩国有医女“大长今”,中国古代有女医生吗?
    知识链接:古代朝鲜的医女制度是怎样的?
    64.什么人才能“活见鬼”呢?
    知识链接;鬼有生老病死吗?
    55.“娼”和“妓”有什么区别吗?古代娼妓供奉的保护神是谁?
    知识链接:娼妓在古代是合法的吗,有没有被禁止过?
    56.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清军士兵的背上贴着“兵”和“勇”这两个字,“兵”和“勇”有什么区别吗?
    知识链接: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是如何表明身份的?
    57.戏曲中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它们是怎样命名的?
    知识链接:生、旦、净、末、丑各指什么?
    58.皇帝每天吃些什么?
    知识链接:古代的厨师
    59.很多机构中都有“书记”、“书记员”之类的职务,“书记”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古代的“书记”主要负责什么事情?
    60.一件事情从来没有实现或发生过,人们常常说“破天荒”,这种说法从哪里来的?
    知识链接:古代神话中“天荒’’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61.报到为何又称“点卯”?
    知识链接:古代的早朝是几点开始的,有什么严格要求吗?
    62.“分道”为何要“扬镳”?
    知识链接:古代的马身上除了“镳”,乘骑时还需要什么马具?
    63.“皇历”与“黄历”有何不同?
    知识链接:共商“国是”还是共商“国事”?
    64.如今,我们常把“黎民百姓”连在一起说,在古代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吗?
    知识链接: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呼呢?
    65.胆大妄为常被说成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可为什么在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呢?
    知识链接:将皇帝称为“万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66.现在常将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称为“走后门”,那*早“走后门”的人是谁呢?
    知识链接:古人住宅如何布局,后门是供哪些人出入的?
    77.“春宫图”指色情画,春宫就是色情的意思吗?
    知识链接:为什么古人认为春宫画有“压邪避灾”的作用?
    78.明清小说里常有“捅破窗户纸”的描写,那么古人一直都是用纸糊窗户的吗?
    知识链接:古人用什么纸糊窗户?
    79.古代有钟馗捉鬼的传说,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知识链接:小鬼牛头马面是怎么来的?
    80.俗话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是狗为什么单单咬吕洞宾呢?
    知识链接:历史上的吕洞宾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81.为什么偏偏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不是别人?
    知识链接:宰相一词是怎么来的?
    82.郑和为什么被称为“三保太监”?
    知识链接: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83.为什么古人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知识链接:历史上貂蝉是否真有其人?
    84.曹操、孙权、刘备、关羽为何三国时期的人物绝大多数是单字名?
    知识链接:古人的“名”与“字”有何联系?
    85.“河东狮吼”说的是谁的故事?为什么这样称呼凶悍的老婆?
    知识链接: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有没有怕老婆的人?
    86.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是三国时孙刘两家的故事,可是孙权真把妹妹嫁给刘备了吗?
    知识链接:铜雀台真是曹操为人乔、小乔而建的吗?
    87.“吃豆腐”为什么是占女孩便宜的意思?
    知识链接:豆腐是如何发明的?
    88.有冬瓜、西瓜和南瓜,那有没有北瓜呢?
    知识链接:黄瓜明明是绿的,可为什么要叫黄瓜呢?
    89.“秋波”当然不是指秋天的菠菜,那秋波又是什么呢?
    知识链接:为何称年轻女子的细腰为“小蛮腰”?
    90.“闭门羹”的意思是拒客,但“闭门”是怎样与“羹”联系起来的呢?
    知识链接;“打牙祭”和祭祀有关吗?它是怎么得名的?
    91.古代有没有什么女子可以参加的体育活动?
    知识链接:蹴鞠
    92.古人怎样洗澡?
    知识链接:扬州搓澡
    93.古人没有牙刷,那他们怎样保持口腔卫生呢?
    知识链接:古代也有“牙膏”吗,它的原料都有什么?
    94.古人有身份证吗?人们怎样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知识链接:古代还有其他证明身份的物件吗?
    95.古人如何进行土地和房屋的买卖?获得“产权”证明有哪些方式?
    知识链接:古代如何称呼土地和房屋买卖的中间人,中间人有哪些职责?
    96.古代官员有退休制度吗?
    知识链接:古代官员退休之后的待遇如何?有养老金吗?
    97.古人告状为什么要击鼓鸣冤?
    知识链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98.为什么古代执行死刑要在“午时三刻”?
    知识链接:皇帝诛杀人臣时,常常将他们“推出午门斩首”,这“午门”在什么地方?
    99.古代的大臣在面见皇帝的时候,手里常拿着一块狭长的板子,这块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知识链接:古人为什么喜欢如意?它是怎么来的?
    100.《红楼梦》里有个情节,说林黛玉读书读到“敏”字的时候都要跳过去,为的是避讳母亲的名字。那古人都有哪些需要避的名讳呢?
    知识链接:古人是如何回避名讳的呢?有不避讳的吗?
    101.“公侯伯子男”分别是什么爵位?这种说法是外来语吗?
    知识链接:西方的爵位制度是怎样的?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之姊妹篇,继续探讨了101个趣味文化问题,如“额前的头发为什么叫刘海?”“弹指一挥间究竟是多长时间?”“雕虫小技雕的是什么虫?”等,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小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