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元史·伯颜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秋天,宗王阿只吉为叛王海都所败,被罢职,世祖命伯颜代统他的军队。在此之前,边境防军因地荒且塞,常常军粮不足。伯颜到来后,立即命令全军采蔑怯的叶子和蔓菁的根,晒干后把它贮存起来,每人必须采足四斛,草籽也必须如数采集贮藏。到了严寒的冬天,大雪飞扬,人和马就靠这些填饱肚皮。他还命令士兵捕捉旱獭,先吃它的肉,然后把它的皮晒干、制好,贮存了近万张。过了不久,伯颜派使者用车子把这些兽皮送到京师,进献世祖。世祖一见兽皮,就笑着对其他大臣说:“伯颜因为边地寒冷,士兵衣服单薄,只是想用这些兽皮来换我的棉衣罢了。”于是赐给边庭士兵冬天的衣服。至元二十四年二月,有人向朝廷告发亲王乃颜将要谋反,世祖命令伯颜前去暗中观察。伯颜用车马载了很多皮毛衣服,前往乃颜领地。他每经过一个驿站,就给驿站的官吏留下一些皮毛衣服。到了乃颜驻地,乃颜设宴款待伯颜,准备在酒席上逮捕伯颜和从人。伯颜察觉后,就与从人骑马冲出来,分三路逃走。每到一个驿站,站上的官吏因得过他的好处,争相献出良马,使伯颜和从人得以脱险。回到京城,伯颜把乃颜要谋反的真相报告给世祖。四月,伯颜跟随世祖御驾亲征,因考虑到亲疏关系,建议不用蒙古军而用汉人骑兵去对付乃颜,世祖接受了这一建议,很快打败并活捉了乃颜。
古人说:欲流之远,必先浚其源;欲树之高,必先固其根。应急,不是危机来了才开始想办法、找对策,而要预谋在前、预安在先,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把气力花在日常,这样才能直面危机,自如应对。伯颜先谋后事,在严寒未到来之时,采集储备粮草,**渡过边塞饥寒的困境;事先笼络乃颜领地驿站官吏,在危难逃脱之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在讨伐乃颜时建议世祖不用蒙古兵而改用汉人骑兵,一举顺利活捉了乃颜,平息了谋反。凡此种种说明,一是唯有谨小,才能致大。要成大,必须从小步走起,从小事做起。不仅要谨小慎微,而且要动不失时,及时有效地解决细微的、苗头性的问题。否则,忽小言大,弃微求著,有可能自毁于细枝末节之中。二是唯有备周,才能除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干一、备二、想三,对可能发生、即将发生、必然发生的事,预先筹划,精心备对,一旦危机来临,不至慌张失措,而能神闲气定,从容应对了。 古往今来,上至君主,下至庶民,有一个众人关心、常谈常新的话题,那就是危机。
危机,就是潜伏的祸,胁迫的难,可以转变的机。通俗地讲,就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刻,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处置不当,危在旦夕;处置得法,则是良性发展的契机与基础。古人讲危机,泛指可能造成威胁与危害的事件,诸如天灾、人祸、厄运。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治安、民生等领域,类似现在的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灾害灾难;又有关系个人信仰、仕途、荣辱、安危的人生危难,方方面面无所不涉。因此,关注���机、研究危机、应对危机,历来是民族生存之所系,治国安邦之所需,个人得失成败之所求。
历史岁月悠久、厚重、智慧。中华民族在不断应对危机中维系生存,革故鼎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危机和危机暴发的残酷性、机遇性,决定着它是谋略生成的重要发源地。生长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得天独厚地沐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谋略应对形形色色的危机,或防患于未然,或消弭于无形,或处置在初发,又大大丰富了传统智慧的宝库。回望历史,鉴往知来,将博大精深、绵延深厚的传统智慧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应对危机的历史
历史对一个民族而言,是精神的家园,生命的魂魄,不灭的记忆。人类在历史舞台上演绎了无数兴衰存亡的活剧,堆积了无数的经验教训。回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危险与机遇同在,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伴随危机、应对危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