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
中医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以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的生命质量。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技术,使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体系,其目标在于减轻或消除因病残带来的身心障碍,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由于损伤、各种急慢性疾病、老龄化带来的功能障碍以及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中医康复学的科学概念是近年来确立的。中医康复学的**实践活动历史悠久,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康复的内容大多零星地分散在历代医籍之中,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中医学科加以应用,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中医康复学的科学概念。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经验的大量引进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中医才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康复学植根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使用的是传统中医理论和传统中医学的技术方法,但在其学科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则引人和借鉴了现代康复医学的部分理念。因此,中医康复学既不能囿于中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也不能照搬现代医学的康复概念。在中医古籍中,“康复”就是恢复健康、返回平安无病的状态。其中“康”即安乐、健康、无病,“复”即恢复、返回。“康复”的这一概念在中医学中使用较早,可以认为在《黄帝内经》中即已具雏形。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就曾提出对“久病”而“不康”者,应“养而和之……待其来复”。后世明确使用“康复”一词者,不乏其人。如宋代“仁宗服药……圣体康复”(《宋朝事实类苑》);明?龚廷贤**一老人,使之“康复如初”(《万病回春》)。其中大多都是“恢复健康”之意。如果将中医康复学囿于这种固有的概念,将会造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疾病就是中医康复的误解,因此也就失去了中医康复学独立存在的意义,就会严重制约中医康复学科的发展。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依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有关精神,在教育部、**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指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系列教材。
本系列教材采用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为确保教材的质量,在教育部和**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材管理体制,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对本系列教材进行了整体规划,在主编遴选、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大纲、教材质量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审定。
本系列教材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新的专业目录为依据,以**规划教材为**,按主干教材、配套教材、改革创新教材分类,以宽基础、重实践为原则,是一套以**规划教材为**,门类齐全,适应培养新世纪中医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需要的系列教材。在教材组织编写的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教材主编和参编人员全国招标,按照条件严格遴选,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择优确定,形成了一支以一线专家为主体,以老带新的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并实行主编负责制,以确保教材质量。
本系列教材编写实施“精品战略”,从教材规划到教材编写、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出版,都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层层把关,步步强化,使“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贯彻全过程。每种教材的教学大纲、编写大纲、样稿、全稿,都经过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都经历了编写会、审稿会、定稿会的反复论证,不断完善,**提高内在质量。尤其是根据中医药教材的特点,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择优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更便于教学,更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