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定义、数据查询和更新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数据维护期间用户仍然在访问数据库的现象。例如,用户发送电子邮件时刚好碰到邮件服务器正对电子邮件服务器数据库进行维护,造成用户的电子邮件很长时间不能成功发送。
2.10数据库性能��析
数据库性能分析的任务是分析数据库容量、吞吐量、精度、响应时间、存储方式、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数据库性能需求。通过数据库性能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数据库的性能,为选择DBMS和硬件系统(如CPU、硬盘)提供依据,*终目的是用较小的代价设计和实现满足预期性能要求的数据库。
1.容量
数据库容量是数据库能够存储的数据量。数据库需求分析人员通过分析数据字典,根据数据项的长度、数据存储的数据量等因素和数据库的预期运行时间,估算数据库容量。
2.吞吐量
吞吐量是单位时间能够处理的数据量。数据库需求分析人员通过分析数据字典,根据数据项的长度、数据流的流量、数据存储的数据量和存取频度等因素,估算数据库吞吐量。
3.精度
精度是观测结果、计算值或估计值与真值(或被认为是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数据库需求分析人员首先要认真评估数据字典中的数据项的数据类型和精度是否合理,然后为数据项确定合适的精度,必要时修改数据字典。需要指出的是,并非精度越高越好,因为精度高的数据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开销一般也大。
4.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从用户向计算机发出处理请求开始,经过处理直到计算机输出*终结果为止的时间间隔。例如,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通过计算机查询考试成绩的响应时间是从发出查询要求开始,经过处理直到输出查询结果为止的时间。
数据库响应时间指数据插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和排序的响应时间,也包括数据库备份、恢复等数据维护的响应时间。数据库响应时间是DBMS、数据库系统硬件选择和设计的重要依据。显然,响应时间越少,处理速度越快。
不同的应用系统对响应时间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网上股票实时交易系统就要求较少的响应时间,否则会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
5.存储方式
在系统刚刚建立初期,用户的数据规模并不大,存储需求也很简单,只是要把相关数据存放在存储设备上即可,但是当数据量非常大时,数据的存储方式对数据库性能影响较大,过于频繁的I/O操作将严重降低系统响应时间。
SQL Server允许跨越物理存储设备来控制数据库、表和索引的存放。这种做法可以均衡负载,因此可提高数
……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快、应用*广泛的领域之一。数据库应用系统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如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医院门诊管理系统、手机短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目前数据库技术课程已成为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本书就是针对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如网络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本科教学要求编写的。
本书以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生存期模型为主线,从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实现、数据库测试、数据库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践、关系数据库理论等方面阐述数据库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并附有实验方案和课程设计指导。本书主要特色有两个。一是体系结构新颖、内容完整:数据库需求分析部分内容新颖且完整,数据库测试、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部分分别独立成章;学生掌握本书内容后,不需学习管理信息系统或软件工程等后续课程就会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素材新、工程背景强:除经典案例外,本书的不少例题、习题的素材来自于编者们的科研实践;本书特别注意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与数据库相关的热点问题素材,同时注意选取嵌入式系统应用背景素材。
全书共11章:第1章介绍了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数据库需求分析,第3章介绍数据库设计,第4章介绍关系数据库的sQL语言,第5章介绍数据库实现,第6章介绍数据库测试,第7章介绍数据库维护,第8章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第9章介绍关系数据库理论,第10章及第11章分别为本书配套实验及课程设计的要求及实施内容。
本书第1章、第2章2.1~2.10节与第6章由蔡延光编写,第2章2.11节、第3章、第4章、第10章与第11章由黄永慧编写,第7章与第9章由邢延编写,第5章与第8章由张钢编写。全书由蔡延光统稿。
从本书的撰写到出版过程中,章云教授、王钦若教授、程良伦教授、唐平教授、何小敏副教授、刘治副教授、鲍芳副教授、黄英副教授对本书体系结构和内容取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研究生丁志勇、李永生、林灼强、程明君、魏明、张敏捷、宋康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机械工业出版社贡克勤老师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作者对他们支持和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肯定存在不少的缺点和不足,欢迎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