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社会经济概况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剧增
16世纪(明代正德、嘉靖、万历年间)以来,中国农业有较大发展,粮食总产量由宋盛世的464亿斤增为嘉、万时的696亿斤,棉花种植较宋代大为推广;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也有明显增长;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出现了大商人资本兴起、工场手工业兴起、财政货币化、开始推行押租制和永佃制、雇工对雇主的人身隶属关系开始松解、大量白银内流等经济现代化因素。明中叶经济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16世纪时全国人口已突破1亿,万历朝已达1.2亿。但是到明末,中国遭遇严重天灾人祸,持续数十年战争,使中国人口锐减数千万,大片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清康熙朝中期时统一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以及云贵、东北等各边疆地区,并实行了中国封建时代*为成功的民族政策,使以往为处理民族矛盾而耗占的大量社会资源得以来加强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使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得到了****的巩固和发展。
康、雍、乾三朝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许多手工业者原有的匠籍被废除,摆脱了对**的封建人身依附;一些原来的贱民被解除贱籍,改为良民;农村短工及绝大部分长工也摆脱了对雇主的封建身份义务,农民劳动可选性增强,较大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清代赋役亦较明后期为轻,清乾隆年间又比顺治年间各省人均赋税负担轻了许多。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以前一年的人丁数为标准征收银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即将丁银摊入地亩交纳,实际上是完全取消了人头税,这是明代一条鞭法以来赋税制度的一大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农民经营自主性增强,加之清廷鼓励垦荒和超省际的移民,推广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和棉、桑、茶、竹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全国性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