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概述
**节 菌草栽培香菇有关定义
20世纪80年代前,世界各国的香菇、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的人工栽培都是以林木资源为原料。
1971年,为了解决香菇生产原料问题,作者提出用野生资源极为丰富的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来代替阔叶树生产香菇的设想。
1986年11月,《福建日报》报道了用芒萁、类芦、斑茅、芦苇、五节芒、菅等野草替代阔叶树栽培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获得成功的消息。该报道引起广大读者、菇农的浓厚兴趣。当年秋季开始应用。
1987年秋,为了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作者**提出把经过试验和生产证明可用作食(药)用菌栽培的芒萁、类芦、斑茅、芦苇、五节芒、菅、荻、野古草等野生草本植物称为菌草,并于1987年10月在福建省食用菌与林业生态平衡研讨会上提出这一定义。
1988年2月,中国农学会在福建农学院举办野草栽培食用菌培训班,该培训班的讲义再次提出菌草的概念。狭义的菌草是指已经实验和生产证明可供食用菌栽培的野生草本植物,如芒萁、类芦、斑茅、芦苇、五节芒、菅、荻、野古草等;广义的菌草是指可作为食(药)用菌栽培原料的野生草本植物及各种人工栽培草本植物。
1995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食用菌试验场受中国外经贸部的委托,��福建农业大学举办首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由林占熔、林占华著的《菌草学》作为培训班的讲义,该书提出的菌草和菌草技术的定义为:适宜栽培食用菌、**菌的草本植物简称菌草;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菌和用菌草栽培食(药)用菌的废菌料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综合技术称为菌草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