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文化是一个**、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有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绵延、传承至今的**。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七个着力”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纲领和指引,是“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中国大地,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中华文化生动记录中国人的成长历程和实践方式,深含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一、文化与**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技、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共同成为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战略和文化政策的不断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我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文化发展方向的集中表达,也是对我国以往文化改革发展经验和未来发展目标的综合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文化强国”列为专题,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明确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项**任务,显著提升了文化建设在**战略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与经济、科技和教育、社会建设等同等重要的**现代化推进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发展对于**建设的重大战略价值,**提出将文化自信作为检验文化强国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丰富和细化了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宏观层面与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相协同的总体战略架构,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个**、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一个**、一个民族发展中*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报告中谈及文化达50多次,“文化自信”是贯穿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本性问题,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至关重要。世界上没有哪个**和民族脱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却能实现发展和富强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激发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当前,文化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发展提供多重维度的文化支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底色,是当前我们发展文化并以之为**发展提供精神指引的基本方向。作为在场的**意识,文化自信融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其核心在于价值观自信,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文化则负载着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使命。我们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契机,充分发掘文化资源,以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形式,奠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更加鲜明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文化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事业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目标。文化事业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创新活力。在全球意识形态对峙、社会思潮碰撞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化事业面临着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冲击和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至关重要。
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健全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既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内生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大幅提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面临着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传统挑战,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一方面,全球传播形态和技术快速优化升级,人工智能尤其是类ChatGPT强人工智能、元宇宙、算法**等技术驱动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知识化,文化产业如何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成为必须面对的挑战。另一方面,文化市场受众需求越发多元化,受众的认知方式、心理特点和文化习惯发生显著变化,青年群体尤其是Z世代认知结构和文化品位出现新特点,迫切需要提供符合受众接受特点的文化产品。
二、文化法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行稳致远离不开制度化、法治化的引导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把文化法治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标决定了其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权利。良治善法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依法治国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的基本方式。因而,将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文化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也是必然要求。
首先,党和**高度重视文化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被摆放在治国理政的更突出位置。通过良法善治来夯实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文化风尚成为文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方向。党和政府在宪法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继《著作权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之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网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在文化法律体系建设方面,虽已有**成绩,但还远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继续深化和发展。公民的文化权利在宪法规定中属于基本权利的范畴,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就是文化立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其次,文化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社会文化权利既是人民全面发展、创造创新的重要权利,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立法引导、保障和发展社会文化权利始终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从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治摸索到现如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文化法治建设一直都是人民的美好期待。期望通过文化法治建设到达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和平交往,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在一个公平、公正、稳定和安详的社会环境中将文化代代相传下去。另一方面,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总体要求下,文化与民主法治建设发挥着互相促进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法治建设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能够支持和保障文化法治建设。
*后,文化发展依赖文化法治保障。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密不可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文化都是重要内容。同时,伴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当前文化法治建设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的文化立法质量仍需加强,文化执法力度需要进一步努力,文化法治体系建设尚不完备,公民的文化法治素养和意识较薄弱,这些都是文化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短板,我们需要去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回应时代和实践发展中的具体隐忧。“目前,我国文化法治体系的建设需要朝着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方向,通过全国人大立法,填补我国公民文化权利和文化组织机构建设中的立法空白。”因此,文化发展依赖于坚实的法律保障,文化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而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离不开现实法律条款的支撑。只有积极进行文化法治建设,依法管理文化事务,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发展现代化。
总之,文化法治建设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外部环境来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有效抵御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精神之钙”,是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核与基础。就国内发展来看,文化事业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法治建设,发挥法律和法规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文化风尚、培育文化人才的制度性、保障性作用。展望未来,文化法治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维护**文化**的挑战、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挑战、新时代文化品位挑战等。因而,文化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要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通盘考虑,不断提升文化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使其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强保障和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