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马之风,我国自古有之。作为主要的畜力资源,马在古代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交通、农业生产等领域。将其引入造型艺术的范畴,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早的*壮观的艺术作品当是秦代的兵马俑,从这些雕塑作品中我们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艺术家”已经对马的造型、比例、骨骼、肌肉、经脉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可从这些雕塑作品中想见其时绘画艺术的成就。汉代出现了大量反映“车骑出行”内容的画像石,其中一些作品采用单线阴文的“线刻法”,其用线如篆书一般细劲连绵,又如春蚕吐丝一般均匀,无方折,不仅展现了汉代大宛宝马的雄健俊美之姿,更加展示了飞马的凌空之势。从这些车骑出行图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画线造型的雏形。
自唐以后,我国画坛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画马大家,如唐之曹霸、韩斡、韦偃;宋之李公麟;元之赵子昂;清之郎世宁,皆有作品见著于画论或传世至今。传统马的画法多先以线描勾勒其形体结构,后稍加渲染即可,其中尤以韩斡的《照夜白图》*为典型。而近代之徐悲鸿,则开大写意马之先河,在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不可不提。
至于马的种类,清代郑绩在其《梦幻居画学简明论花卉翎毛》中总结为:“马多形色,纯白为正,青、黄、赤���墨,与乎花骢,绿骥,紫鹿,苍龙,种色不一,以意图之。凡马高六尺,其七尺以上为骒,八尺以上为龙,至三赢五驽,不可不辨。”就马之画法,其又讲:“画牛宜肥,画马宜瘦,……用笔宜勾勒后用色染出凹凸,浓墨点睛,加刺鬃尾。”明朝李日华对于画马之高下,亦有自己的看法,其在谈论李伯时画马时指出:“盖谓散逸水草,蹄龅起伏,得遂其性耳。知此则平日所为金羁玉勒,圉官执策以临者,皆失马之性矣。”此论多少带有古文人的偏见,崇尚野逸,本无可厚非,但今之学人当不拘一格。
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工笔骏马精选集》一书,无疑将是对当代中国画马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时也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临摹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