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传统形式的诗词是大多数人所爱好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大多数人所希望能掌握的。因此,很需要有一种指导性的书,用*简捷的方法给读者说明怎样欣赏,怎样写作,等等。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讲授的经验,将所累积的资料系统地编成的。特别注重由浅入深,提纲挈领,使读者不需要多费时间,首先能掌握诗的主要形式和规律,然后在指导欣赏 方法和叙述源流派别时,顺便介绍一些传诵的名篇,在介绍时又顺便加以说明解释。这样,读者不但看到了实例,而且也就等于读了一部精选的诗词。在知识比较充实以后,才指 示习作的方法,读者就更会有亲切的感觉了。 本书在关键性的地方不厌反复求详,而初学所不必措意的地方却尽量从略,以免加重读者的负担。所谈的诗以唐诗、词及宋词为主。 前人诗话往往有精辟的见解,在今天仍然对学诗有帮助的,本书采取其精意,改用浅显的文字写成,在本书的内容中颇增一些分量。 瞿蜕园 周紫宜 一九六一年七月 怎样欣赏名篇 旧诗的特征在于整齐的句法,谐和的音节,秀丽的字眼,但不是说有了这几样就是好诗。古今传诵的好诗,一定含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又不是率直指出,一览无余的,是可以使人反复玩味,悠���不尽的。 为了说明的便利,简单地举几篇实例,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古诗一些妙处,另一方面可以多认识一些古诗的面目。 **种是把历史上的事迹用诗歌写出,不要用多话,能把局中人的心事和神情烘托出来,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王维的《夷门歌》,所咏的是信陵君和侯嬴的故事(事载《史记·信陵君列传》)。 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这首诗是典型的唐人七古,完全用《史记》的话编成诗,并没有什么典故和辞藻,但是第七、第八句是经过细密组织的。读到这里,就感觉到散文与诗文的区别了。十四个字,含有无限悲壮苍凉之意。《史记》写了一大段,他却只用十四个字。古人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歌就是这样 要抓住筋节,要以少胜多,要叫人把这几个字反复吟咏得不能忘记。至于末尾两句,再代表侯生说出心事,也是使读者感慨无穷的地方。全篇首尾完具,层次清楚,诗的格律也是谨严不过的。 第二种是用空灵潇洒的笔调写出胸中怀抱。举崔颢的《黄鹤楼》诗为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实在是七律,然而只有第五、六句是严格的对句,而前四句只是一口气说出,似对非对。妙处就在这里。想见他一走上黄鹤楼,就先把对黄鹤楼的感想很自然地说出,说完了再向外一望,又添了一番望乡的心思,也是很自然的,好像全不思索,全不组织,不费气力。黄鹤楼据说是仙人遗迹,他这诗就有“仙气”,所以后人看了他的诗,都不敢再作这个题目的诗了,只有清代的少年诗人黄景仁不但敢作,而且还用了他的原韵。现在把它写在下面,可以对照来看。 昔读司勋(指崔颢)好题句,十年清梦绕兹楼。到日仙尘俱寂寂,坐来云我共悠悠。西风一雁水边郭,落日数帆烟外洲。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江汉不胜愁。 这也算是气概相近的了,不过好诗毕竟只可有一,不可有二。 第三种是幽深细腻的,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写春夜的雨,而且是以欢悦的心情迎接雨,没有一句离开这个意思。这就需要细心体会,用严密的字句写出来,才能配合这样的情感。试看第三、四句所写的春雨风味,把音乐与绘画所不能完全表达的都表达出来了。不过这样纯客观的描写还不能算诗,必须诗中还有人在,又不能生硬地把自己装上去。他的第五、六句只从雨夜漆黑中一点船灯托出自己,所谓着墨无多,已经呼之欲出。这就是神妙的地方。神妙到这里,好像不能再说什么了,再从正面说就笨了,他却预想到明天的景象,不再说雨,而说到雨后或雨中的花(因为明天还有雨没雨是不能预测的)。这又给我们一种启示 :就 题发挥还不够,一定要能想到题外,方能归结到题中。诗的巧拙,分别就在这里。所以多读古人的好诗,能使我们的思路打开,不落俗套,不受束缚。 第四种是说家常的诗,以元稹《遣悲怀》一首为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丈夫伤悼妻子的诗,从来没有写得这样明白浅显的。这简直和说话一般,不落一点组织的痕迹,却又很工整,这样的诗*能动人。这就是元稹、白居易一派的特别长处。他说 :“此恨人人有”,这样的情感果然也是人人有的。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格外显出是好诗。不过作这种诗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必须是真从心坎流露出来的,如果不然,就会显得浅薄。 第五种是游记一类的诗,以韩愈《山石》一首为例。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从到庙投宿说到第二天早起离开,所看见的景物,所发生的感想,平铺直叙,随意写来,不像是诗,可是也成了诗中一格。好处也在于写的是真情实景,而句法、字法也雅健不凡。学这种诗当然比较容易。 第六种是写艳情的诗,以李商隐的《无题》一首为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诗开始二句已经写得轻灵婉转,是艳体诗中*合拍的语调。艳体诗抒写两性间的情爱,是应当像花一般婉秀,水一般轻柔的。第三、四句写相思之苦,深刻非常。第五、六句完全用艳丽的字面来衬托,这是从六朝的宫体诗至五代的小令词一贯相承的办法,也是传统诗歌独有的风味。末尾两 句,又是一层深一层地写情,使人真有无可奈何之感。刘郎暗指汉武帝求仙,意思是会面比遇仙还难。 第七种是感慨的诗,以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一首为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我们先要知道这是杜甫在安禄山攻入长安而他暂居蓝田的时代所作。以憔悴落拓之身,逢兵马仓皇之日,又在流离道路之中,度重阳登高之节,其心情的万分感触可想而知。然而这种心情不是一首诗能写得完的,也不是一首简单的七律能写得出来的。如果一首七律中句句都写悲秋念乱之意,那就难于出色了。他却只在开头一句说出“悲秋”二字,又反过来说 :虽然悲秋,还勉强自己宽解自己,引起第二句与主人聚会尽欢的意思。两句虽用一韵,而句法是对偶的,意思又是连贯的,几乎就把全首的主要意思包括无遗。如果不是此中老手,底下的话就难于构思了。他却把孟嘉九日在龙山落帽的典故,化作两句,一虚一实,一正一反,把九日登高的主题点明,把“强自宽”“尽君欢”的余意再说透一层。第五、六句又点明蓝田的地点,而且借此写写风景,将诗的境界又打开一些。似乎到此为止,没有什么可说了。他又在第七、八句,从“强自宽”“尽君欢”归到无论如何不能排遣的感慨上。借茱萸再点重阳节令,不但回顾开始两句,而且回顾到本题,一丝不漏,一笔不乱。至于结尾两句意思之缠绵凄恻,使人感叹无穷,更不在话下了。 凡人逢到季节的转换,环境之变迁,念往伤今,总不能没有一番需要抒写的情感。《楚辞》中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九辩》)。凡属富有感情的人,谁不读到这几句而惊心动魄呢?六朝的词赋,唐人的诗,以至宋人的词,都擅长这种言愁之作,其中***的作品,能够写出人心深处百折千回之情,如闻管弦声的凄清掩抑。 第八种是怀古的诗,以李商隐的《筹笔驿》一首为例。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是追吊诸葛亮遗迹的诗。地名筹笔驿,就要切定筹笔驿来讲,并不是咏诸葛亮的坟墓或祠庙。古来名大家作诗在这种地方是非常精细的。一方面要写出诸葛亮的一生心事,一方面还要把“筹笔驿”三个字发挥出来。试看他开始两句借着写风景就把景仰先贤的意思作一个总的叙述了。意思说 : “看见此地的猿鸟,好像至今还畏惧他的号令威严,看见此地的风云,好像至今还保护他的驻军营垒”(“储胥”指营垒)。这两句话极力描写诸葛亮在世的声威,除了诸葛亮,别人也是当不起的。第三、四句就“筹笔驿”三个字发议论。意思说 :尽管诸葛亮费尽心机在这里筹划伐魏的军事,而后来刘禅降魏,终竟还是经由这条路被押送到魏的(“传车”就是驿车)。这两句已经够感慨了,然而诸葛亮的生平还嫌写得不够郑重实在,于是用十分的气力以第五、六句补充。意思说 :像他这样的人才比之管仲乐毅是可以无愧色的,何以还不能成功呢?无奈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做个帮手,叫他怎么办呢?结尾两句又归到自己身上,说 :从前在成都经过诸葛亮的祠庙,想起诸葛亮所歌的《梁父吟》,已经有无限感慨。反衬今天在筹笔驿经过,所以更不能无诗。古来名大家作诗,总不忘记把自己也写入诗里。这样的诗才是为自己作的,而不是空泛敷衍的。 北宋时代的石曼卿也曾经有过一首《筹笔驿》的诗,其中的警句是“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有人说,这两句超脱得很,意味悠然无尽,可是与诸葛亮的筹笔驿何干?任何有山有水的地方不都可以应用这两句诗吗?这样一看,吊古诗是更不宜于太空泛的。既要有论断,又要有情感,论断要扼要有见识,情感要亲切动人。李商隐这诗当然是**流的。 句法、章法与体裁 学习旧体诗词,首先应当掌握其结构形式,这对于阅读、欣赏、写作,都是必具的基本知识。 先谈诗的结构,**就是句法。当然,诗可以有不同长短的句子,但这是不常见的,可以慢慢再谈。一般说来,不外五言、七言两种。五言就是五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字一句。不过诗的句子与散文的句子不同,总要两句才能算一个整句,也就是说 :上句是没有韵的,下句才有韵。必须包括有韵的在内,才能算诗的一整句。举例如下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五言诗,前两句末一字是“流”字,后两句末一字是“楼”字,“流”“楼”叶韵,所以前两句是一整句,后两句又是一整句。 大凡单是一句不能把意思说明白,总要两句才能完整,比如这首诗的**句能不能说明一个意思呢?当然不能。若是配上第二句,就勾画出一幅远景的图画来了,这就成为诗了。尤其是第三、第四句,更可以看出,一拆开来,便不像句话。因为作诗的人是说 :如果欲穷千里目,就必须更上一层楼。没有下句,单是上句怎能成立呢? 由此可见 :诗的句法要有确定的规律,五言就是五言,七言就是七言。意思是活的,句法是死的。但是又要把活的意思在死的句法中表达出来,并不因为句法的约束和限制,就把意思也变死了。上面一首的第三、四句,正说明诗句的死板和诗意的灵活。 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变化无穷的,而诗句的格式又这样简单,怎样能作得出诗来呢?这当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明的,但也有几点可以先介绍一下。 **,一句不够容纳的意思,可以分在两句中容纳 ;两句还不够,可以衍成四句,总把它说明白才算数。 第二,诗中所用的字是可以自由伸缩的,长的可以缩短,短的也可以拉长。有些字在散文中不能没有而作诗却可以省去。 这样一来,就不至于感觉句法的拘束了。当然,文艺这样东西总是要通过人的智慧,精心烹炼才能成功,绝不能像说话一样不假思索。不过只要抓住要点,得到诀窍,也绝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 句法简单地谈过了,现在再谈章法。 诗的一篇,名为一首。怎样才算一首诗呢?至少要像前面所举一例,四句两韵,不能再少了。 若要作成一首诗,必须具备下列一个主要条件。那就是句子必须叶韵,读起来才好听。可以每一句的末一字都叶韵,也可以每一整句的末一字叶韵。前者不是常见的,一般总是用后者的办法。像上述的例子,“流”“楼”叶韵,都在整句的末一字上。这个例子只提示*短的章法。当然不限于两句有韵,推广到六句、八句,以至更多都是一样。 另外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短篇总要双数的句子才能成章,五句、七句、九句是通常不许可的。如果是长篇,倒有时可以不拘。 总的说来,诗要尽量求其句法整齐,声韵和谐,为的是可以引起美感。也就是说 :诗是通过细致加工的语言。 掌握了上述的简单原则以后,就要了解一下诗的各种体裁。 按照章法长短来说,各种体裁的次第如下 :(一)五绝,(二)七绝,(三)五律,(四 ) 七律,(五)五古,(六)七古。短的在前,长的在后。 按照历史上产生的先后来说,则大致次第如下 :(一)五古,(二)七古,(三)五律,(四)七律,(五)五绝,(六)七绝。 以上所举,只是主要的体裁,其他还有些杂体,不是常用的,暂时就不去谈它了。 (一)五绝一称“五言绝句”,就以上述一首为例,四句两韵,可以每两句相对,可以两句对两句不对,也可以全不对。 (二)七绝等于五绝的每句加两个字,其余相同。 (三)五律一称“五言律诗”,是八句四韵,每句五言。一般是前六句每两句相对,*后两句不需要对。 (四)七律也等于将五言变为七言的律诗,其余相同。 (五)五古是五言诗,不一定要对的,句数多少也不限定。除每句必须五字外,几乎没有固定规律。 (六)七古大体上是不拘规律的七言诗,其中也可以杂有长短不等的句子。 古人的名篇总不出以上几种体裁。今天也还应当把这几种体裁看作正宗,尤其是五七律与七绝是常见的,*能引起人们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