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实用操作系统
经过不断发展,有许多曾经或正在产生影响的操作系统构建了操作系统的主框架,它们是:
1964年IBM推出的IBM System/360操作系统,一个巨大的志在解决所有问题的通用操作系统。完善如此困难,导致了单一精简系统的思想。
1965年MIT、贝尔实验室和通用电气公司开始共同研究的,*终MIT坚持下来,使之成功运行,成为商业产品的MULTICS系统,该系统2000年寿终正寝。
1969年由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开发成功的UNIX操作系统,UNIX是目前**可以安装和运行在从微型机、工作站直到大型机和巨型机上的操作系统,经过不断的发展,它成为了用C语言编写的、通用的、多用户、多任务、分时的**操作系统。其运行时的**性、可靠性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在其基础上产生了许多**的衍生系统。
1981年伴随IBM个人计算推出的MS DOS操作系统,它采用命令接口,系统开销小,运行效率高,*后一个版本6.22在1994年推出后便不再后续。
1984由美国Apple公司推出的MAC OS,它是全图形化界面和操作方式的鼻祖,拥有全新的窗口系统、强有力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和操作简便的网络结构。
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操作系统,该系统发展至今,已成为普及*广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即插即用和电源管理,新的图形界面,更加**的多媒体支持,不断更新的版本和功能,预示着强大的发展后劲。
1991年由芬兰籍科学家Linus Torvalds编写完成的Linux操作系统,Linux符合UNIX的POSIX标准,由于其开放的源代码,有利于发展各种操作系统,各种应用可方便地移植。
1.2操作系统定义及功能
1.2.1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可定义为: 对计算机系统资源进行直接控制和管理,协调计算机的各种动作,为用户提供便于操作的人机界面,存在于计算机软件系统*底层核心位置的程序的集合。
根据该定义,操作系统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操作系统是程序的集合。
(2) 操作系统管理和控制系统资源。
(3) 操作系统提供了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用户界面。
(4) 操作系统优化系统功能。
(5) 操作系统协调计算机的各种动作。
1.2.2操作系统的功能
按操作系统所要管理的资源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处理机管理。实现对处理机的时间进行分配,对不同程序的运行进行记录和调度,实现用户和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不同程序在运行时相互发生的冲突。
(2) 存储器管理。以*合适的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不断动态成长及更新的学科,该专业可以细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培养模式,其中应用型模式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贴近现实系统及操作。操作系统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不断尝试,许多学校将操作系统课程分离为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实验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三门课,努力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际系统的应用,本书正是针对这种新需要而编写的,可用于单独的实验教程,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辅助教材,或者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材料。
学习了操作系统原理后,学生提出问题: 理论和我机器上的操作系统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实验对我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课程设计能提高我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吗?做作业我该抓住哪些要点?本教材针对你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全书分为四篇,即原理篇、实验篇、课程设计篇和习题篇。
原理篇介绍操作系统的主要管理功能,提出与其相关的实验及课程设计; 实验篇安排了20个不同类型的实验,每个实验包含基本实现部分和扩展部分,既保证学生完成实验又让学生有提升自己能力的空间,实验配置既有认知型又有设计型和综合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课程设计篇安排了11个课程设计,其中7个是带有范例的设计指导及方案,引导学生完成基本课题设计并留下一定的提高空间; 习题篇组织了大量不同形式的习题,所有习题都配有参考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广泛的见识和思考; 书后的附录中安排了4个模拟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直到*后我们会发现: 操作系统已经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理工科专业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用书,对于那些考研究生和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本书值得一读。
为了引起兴趣和便于消化,本书选择了身边用得*多的两个操作系统作为实例贯穿始终。单用户多任务的代表Windows操作系统伸手可及,自由源代码的多用户操作系统Linux发展势头强劲。实验篇和课程设计篇的所有程序都经过作者严格调试,全部能够运行并产生需要的结果。
颜彬提出本书的编写大纲,编写了**篇; 李登实编写了第二篇中的实验1~实验2、实验4~实验12、实验14~实验15、实验17,以及习题篇全部的基础题部分; 欧阳泉编写了课程设计篇中的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7共7个范例,习题篇中的全部扩展题部分,以及书后的两个附件; 徐宏云编写了实验篇中的实验3、实验13、实验16、实验18~实验20,以及课程设计篇中的课程设计8课程设计11。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魏江江的有效工作促成了本书的编写完成,学生邵明协助收集和整理了第四篇中部分习题。我们的同事们给予了许多支持与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