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与软件工程方法-融合与开放的下一代网络丛书(融合与开放的下一代网络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与软件工程方法-融合与开放的下一代网络丛书(融合与开放的下一代网络丛书)

  • 作者:李静林 杨放春 徐鹏
  •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51668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37
  • 定价:¥37.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融合与开放的下一代网络丛书”系统地描述了作者在**973计划、**863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中,对下一代网络原理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作为丛书的第六册,《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与软件工程方法》在前几册的介绍基础之上,力争从更加宏观和抽象的角度对下一代网络进行深入的阐述。为此,《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与软件工程方法》以下一代网络的整体结构为切入点,以下一代网络的业务驱动特征为体系结构分析的基础,构建了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建模方法和统一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复合视点模型,从而为下一代网络提供了“是什么”的定义依据。《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与软件工程方法》还提出了体系结构建模与软件工程方法相结合,使复合视点体系结构建模能够被*终贯彻到目标系统的实现过程中,从而为下一代网络提供了“怎么做”的实现依据。
    本套丛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下一代网络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文章节选
    ETSI的TIPHON计划所提出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的优点是:**,在R2版本中区分了网络层面和功能层面的内容,考虑到了电信网络全程全网的特点,单独对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第二,该模型提出了不同抽象层次,使模型能够解决多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描述一个系统的具体实现结构;第三,该模型将业务单独划分为一个层次,强调了下一代网络以业务为驱动的特征。可以认为ETSI的TIPHON计划为下一代网络提供了完整的体系结构模型的基础,是目前描述较为系统、较为合理的NGN体系结构模型。但是,TIPHON虽然在业务结构分析中使用了UML的分析方法,但并没有为整个体系结构模型提供完整的形式化描述方法。同时,由于R3和R4版本中删除了网络模型的分析。模型对全网整体结构的描述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未来的信息通信网络正朝着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的方向发展,其中IP网络和电信网络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程控交换系统为代表的电路交换技术已经越来越显现出与后来涌现出来的大量新技术融合的艰难;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以集中、快速提供增值业务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网技术由于存在业务开发和执行环境的封闭性、系统实现依附于具体的承载网络,以及业务客户化能力低等许多固有技术缺陷,已经很难继续满足公众对电信增值业务的新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适应网络融合与开放趋势的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Network)以及支持网络资源能力开放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且正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电信网的原理、格局和文化。
    下一代网络是建立在分组交换技术基础上,采用分层、开放的体系结构,容纳多种形式的信息,方便实现语音、视频、图像和数据等多种媒体业务的开放、融合的网络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下一代网络纵向涵盖了网络的业务(应用)层、控制层、传输层、接入层,甚至终端层面的各种下一代技术,也横向包括了固定网、移动网、互联网等各类网络体系的下一代技术。尽管下一代网络中所包括的下一代技术繁多,但其主要技术特征应该归结为网络各层之间采用开放的协议或API接口,从而打破传统电信网封闭的格局,支持多种异构网络的融合。更为准确地说,下一代网络体系通过将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分离来实现相对独立的分层结构,使得上层业务的实现与底层接入的异构网络无关,从而真正为独立的业务开放商、独立的业务提供商,甚至独立的业务运营商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相对于以流量传输为目的的所谓Traffic Driyen的传统网络体系架构来说,下一代网络已被业界称为Set。vice Driven的网络体系架构,其主要原理特征来源于网络控制层的核心技术软交换和应用业务层的核心技术应用服务器以及推动网络资源能力开放的API技术。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与特征
    1.2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1.3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的必要性
    1.3.1 构建模型要解决的问题
    1.3.2 模型的内容
    1.3.3 模型的作用
    1.3.4 构建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的必要性
    1.4 本书结构

    第2章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综述
    2.1 我国软交换设备规范草案
    2.2 ISC/IPCC制定的NGN体系结构
    2.3 ETSI TIPHON/TISPAN制定的NGN体系结构
    2.4 ETSI 3GPP/3GPP2制定的下一代移动核心网体系结构
    2.5 ITU-T NGN2004工作组对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2.6 目前研究成果的特点与不足
    2.7 对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要求
    2.7.1 解决“是什么”的“定义”问题
    2.7.2 解决“怎么做”的“实现”问题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方法与软件工程方法的研究
    3.1 下一代网络功能体系结构模型方法的分析
    3.1.1 RM-ODP多视点模型的分析方法
    3.1.2 智能网概念模型的分析
    3.1.3 4+1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的分析
    3.1.4 功能体系结构模型建模方法需求
    3.2 下一代网络质量体系结构模型建模方法的分析
    3.2.1 McCau的质量度量模型
    3.2.2 ISO9126软件质量模型
    3.2.3 Dromey软件质量模型
    3.2.4 NFR非功能需求框架模型
    3.2.5 质量体系结构模型建模方法需求
    3.3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方法的特征
    3.3.1 复合视点
    3.3.2 业务驱动
    3.3.3 统一的形式化描述
    3.4 下一代网络条件下电信软件工程方法的分析
    3.4.1 软件工程
    3.4.2 软件开发方法
    3.4.3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3.4.4 软件过程管理
    3.4.5 软件质量管理
    3.5 体系结构模型方法与工程方法的结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方法
    4.1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方法、软件工程方法与UML语言
    4.1.1 UML的基本内容
    4.1.2 UML语言的特点
    4.1.3 使用UML描述体系结构的问题
    4.2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方法的内容
    4.2.1 面向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建模分析方法
    4.2.2 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建模方法模型
    4.3 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建模元模型
    4.3.1 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分析过程元模型
    4.3.2 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分析方法元模型
    4.3.3 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元模型
    4.3.4 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实现方法元模型
    4.4 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建模UML扩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的构建
    5.1 电信系统与电信业务
    5.1.1 电信业务和电信服务
    5.1.2 电信系统
    5.2 复合视点的构建
    5.2.1 视点划分依据
    5.2.2 体系结构的视点划分
    5.2.3 复合视点模型的构建
    5.2.4 业务驱动的复合视点体系结构构建总结
    5.3 复合视点体系结构与软件工程方法
    5.3.1 复合视点体系结构模型与软件工程方法的关系
    5.3.2 适合复合视点体系结构模型的软件工程方法
    5.3.3 双瀑布过程模型的定义
    5.3.4 在双瀑布软件过程中贯彻复合视点模型分析方法
    5.4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复合视点模型
    5.4.1 视点模型需求分解
    5.4.2 视点模型定义
    5.4.3 平面模型定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SDriCView体系结构企业视点模型
    6.1 企业视点概述
    6.1.1 角色模型与商业模型
    6.1.2 业务模型
    6.2 角色模型
    6.2.1 基础业务角色分析
    6.2.2 业务角色的细分
    6.2.3 角色模型结构
    6.2.4 角色模型的比较
    6.3 业务模型
    6.3.1 业务角色的业务功能需求
    6.3.2 业务类型的划分
    6.3.3 业务模型结构
    6.4 商业模型
    6.4.1 商业模型结构
    6.4.2 商业角色与参考点定义
    6.4.3 商业模型与角色模型的映射
    6.4.4 商业模型与角色模型映射的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SDriCView体系结构网络视点模型
    7.1 业务平面
    7.2 功能平面
    7.2.1 逻辑网络模型
    7.2.2 传送网络结构模型
    7.2.3 基本电信业务网络
    7.2.4 增值电信业务网络
    7.2.5 管理支撑网络
    7.3 物理平面
    7.3.1 物理网络的结构与映射关系
    7.3.2 物理网络的实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SDriCView体系结构工程视点模型
    8.1 业务平面
    8.1.1 工程视点基本需求分解
    8.1.2 应用需求分解
    8.1.3 应用需求进一步分解
    8.1.4 管理支撑需求分解
    8.1.5 传送需求分解
    8.1.6 业务平面需求分解的总结
    8.2 功能平面
    8.2.1 逻辑框架模型
    8.2.2 应用框架模型
    8.2.3 管理支撑框架模型
    8.2.4 传送框架模型
    8.2.5 逻辑结构模型建模总结
    8.3 物理平面
    8.3.1 集成接人设备的实现
    8.3.2 软交换控制设备的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SDriCView体系结构质量视点模型
    9.1 业务平面
    9.1.1 质量需求分解
    9.1.2 质量需求分析总结
    9.2 功能平面
    9.2.1 下一代网络电信软件质量属性模型
    9.2.2 下一代网络电信软件质量通用框架模型
    9.2.3 下一代网络电信软件质量属性框架模型分析
    9.2.4 下一代网络电信软件质量属性框架模型总结
    9.3 物理平面
    9.3.1 建模样式
    9.3.2 典型建模样式
    9.3.3 建模样式系统
    9.3.4 建模知识库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基于SDriCView体系结构模型指导下一代网络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10.1 软交换控制设备综述
    10.2 基于SDriCView体系结构模型分析软交换控制系统的位置与作用
    10.2.1 软交换控制系统的角色
    10.2.2 软交换控制系统的网络位置
    10.2.3 软交换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
    10.2.4 软交换控制系统的质量要求
    10.3 基于SDriCView体系结构模型分析软交换的组网结构
    10.3.1 目前的软交换组网结构
    10.3.2 基于代理服务器的软交换分层组网结构
    10.4 使用SDriCView模型方法支持软交换控制系统开发
    10.4.1 软交换控制设备软件开发过程系统需求分析阶段
    10.4.2 软交换控制设备软件开发过程系统设计阶段
    10.4.3 软交换控制设备软件开发过程系统实现与测试阶段
    10.4.4 软交换控制设备软件开发过程系统交付与部署阶段
    10.5 本章小结
    缩略语
    参考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