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环境监测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环境监测

  • 作者:陈玲 赵建夫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30986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338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将环境监测的对象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详细讲述了各种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手段。内容包括环境和环境污染概述、水质监测和分析、环境空气及气体污染源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以及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书在书后附加了12个实验。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使用,同时可供环境监测站、科研院所相关工作人员参考阅读。
    文章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和环境污染
    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概括地讲,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各圈层的自然环境与以生物圈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包括自然界产生的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化学物质形成的“化学圈”(Chemosphere)。环境并不是以上几个圈的零散集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以上所有物质与形态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所谓环境也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所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几个圈层共存于环境中,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并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类与环境所构成的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元结构的平衡体系一旦被打破,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虽然环境对一定的刺激有着调节作用和缓冲能力,可以经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但若超过了环境本身的缓冲能力,就会由量变而引起质变,从而改变了环境的性质和质量,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由自然力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洪涝、干旱、流行病和地震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之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类环境问题在今天常常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二环境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为严峻的挑战之一。第二环境问题包括由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有害废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这类污染通过大气和江河流域由城市的局部地区扩散到广阔的自然界,对人体健康和农林牧渔各业造成很大的损害;还包括由于对自然资源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突出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漠化、气候变异等多方面,造成生物生产量的急剧下降。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并加剧的。人类历史初期,使用的劳动工具很简单,对自然界的作用也很有限,那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过度采集和狩猎,使食物来源受到破坏,反过来威胁人类的生存。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和环境污染
    1.2 污染物来源和性质
    1.2.1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1.2.2 污染物的性质
    1.2.3 优先控制污染物
    1.2.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3 污染源及其监测
    1.3.1 污染源类别及其监测(或普查)
    1.3.2 污染源监测的法律依据
    1.3.3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1.4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1.4.1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1.4.2 环境监测的内涵
    1.4.3 环境监测的特点
    1.4.4 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
    1.5 环境标准
    1.5.1 环境标准的作用
    1.5.2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1.5.3 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1.5.4 环境标准的实施
    1.5.5 水环境标准
    1.5.6 大气环境标准
    1.5.7 土壤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1.5.8 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1.6 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学习目的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水质监测和分析
    2.1 水资源和水污染
    2.1.1 水资源
    2.1.2 水污染
    2.1.3 水质监测与分析的目的
    2.1.4 监测项目的选择
    2.1.5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1.6 排污总量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2.2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
    2.2.1 地表水水质监测
    2.2.2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2.2.3 水污染源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2.2.4 水生生物监测
    2.2.5 底质(沉积物)监测
    2.2.6 供水系统水质监测
    2.2.7 流量监测
    2.3 水样采集和保存
    2.3.1 水样类型
    2.3.2 水样及其相关样品采集
    2.3.3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2.4 水样的预处理
    2.4.1 样品的消解
    2.4.2 样品分离与富集
    2.5 适合现场监测的水质指标
    2.5.1 温度
    2.5.2 浊度与透明度
    2.5.3 电导率
    2.5.4 pH值
    2.5.5 溶解氧
    2.6 感官物理性质
    2.6.1 颜色
    2.6.2 固体物质
    2.6.3 硬度
    2.7 酸碱性质
    2.7.1 水的酸度
    2.7.2 水的碱度
    2.8 主要阴离子
    2.8.1 氯化物和余氯
    2.8.2 硫酸盐与硫化物
    2.8.3 氟化物
    2.8.4 主要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测定
    2.9 有机物综合指标
    2.9.1 化学需氧量
    2.9.2 生化需氧量
    2.9.3 总有机碳
    2.9.4 有机物综合测试方法比较
    2.9.5 矿物油和动植物油
    2.10 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离与测定
    2.10.1 气相色谱法
    2.10.2 **液相色谱法
    2.11 营养性物质
    2.11.1 含氮化合物
    2.11.2 含磷化合物
    2.12 痕量金属和非金属物质
    2.12.1 痕量金属
    2.12.2 痕量非金属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环境空气及气体污染源监测
    第4章 土壤污染监测
    第5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6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7章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
    第8章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实验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