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儒家心学与道德体验的哲学进 1 章 重新检视对儒家伦理学的康德式诠释 7 节 休谟与康德:谁更接近孟子? 8 第二节 心:作为情感的意向 9 第三节 个体尊严与自律 13 第二章 马克斯•舍勒与王阳明思想中先天的价值与感受 17 节 儒家心学中道德情感的特征 18 第二节 马克斯•舍勒的先天价值与感受观念 25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中的价值与感受现象 ——兼及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诠释 37 第三章 同情与爱的现象学 45 引言 45 节 同情与共感现象学 46 第二节 爱的现象学 52 第三节爱的再探讨 57 结语 65 第四章 同情、爱与儒家“仁”的观念 67 引言 67 节 孟子对仁的描述中的同情与爱 68 第二节 一体之仁与爱 73 第三节 仁爱的普遍性与良知 79 第四节 同一感、一体感与个体性 83 结语 92 第五章 羞耻现象学 94 引言 94 节羞耻体验中精神、生命与快乐的冲突 95 第二节破坏性羞耻和羞辱 106 结语 114 第六章 羞耻与儒家“义”的观念 116 节 义:责任与内在情感 116 第二节儒家语境中的羞耻与义 11 第三节 礼、仁与义 125 第七章 敬之现象学 132 节 儒家经典中“敬”的两种基本含义 132 第二节 作为道德感受的尊敬之三类 135 第三节作为宗教感受的尊敬:谦卑、崇敬以及相关的感受 141 第四节儒家语境中作为宗教感受的尊敬 146 第八章 敬与儒家“礼”的观念 151 节 礼的来源和基础 151 第二节 礼与尊敬的关联:礼[乐]如何恰当地表达道德和宗教尊敬 157 结语 166 第九章 信任、守信与不信任 168 导言 168 2 纯粹哲学丛书•道德情感现象学 节 信任与守信的表现与关联 170 第二节 不信任相关问题:破坏信任的力量、欺诈与避嫌 183 总结 193 结语 “心有其理”与“人心惟危” 196 参考文献 200 致谢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