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认知常见问题及个别指导 1.我不知道左右——谈幼儿感知问题
**,小新和爸爸在院子里打羽毛球,爸爸一不小心用力太大,将羽毛球打到了房檐上。于是爸爸就爬上房脊,想要把羽毛球拿下来,但是记不清是在哪一边了,于是就问小新羽毛球是在房脊的左边还是在右边。小新说往左,结果爸爸差一点从房脊上掉下来。当爸爸质问小新时,他很无辜地说:“左边是哪一边呀?”
左右不分是儿童在幼儿阶段常见的认知问题,其部分原因在于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尚未发展成熟。长期左右不分势必会对幼儿的生活造成影响,给幼儿和家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苦恼。对于小新这样左右不分的孩子,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进行辅导呢?
(1)通过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第二信号系统的成熟与幼儿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推动幼儿第二信号系统的完善,增加两种信号系统的协调性。
(2)遵循幼儿空间方位知觉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对幼儿进行左右方位感知的训练应当遵循幼儿空间方位知觉的特点循序渐进。不能开始就训练左右方位,可以先从上下开始,然后是前后,后是左右。相对性的顺序也是如此,先以自己为参照物,然后是其他人,后是客观事物。
(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左和右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时期主要的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家长可以借助于这一有力工具,开展左右方位感知训练。也可以将左和右拟人化,编成童话故事,帮助幼儿了解左和右的含义。教师和家长示范时应采用镜像方式。
(4)重视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认知冲突帮助幼儿掌握左右概念。
对于左右不分这个问题,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还尝试采用社会认知冲突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左右概念的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去除“自我**”,培养其思维的相对性和可逆性。 2.我分不清楚3和ε——谈幼儿感觉统合失调
小野3岁时,就和其他孩子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老师在幼儿园交代的事情,小野回家总是说不明白;一个小组做游戏,他常常不能等待,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上了小学以后,小野就更不适应了,学习明显跟不上。经过智力测验和行为量表测查,发现小野的学习不良并不是由智力不足造成的;但是行为量表的测查结果表明,小野确实存在多动、焦虑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况;视觉—动作统合发展测验结果表明,小野比同龄儿童落后11个月,视知觉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原来小野并不是智力��在问题,而是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大脑内部有关感觉系统的部分无法正常工作,不能将各感官输入的信息统合起来,因而无法做出适当的反应。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肌肉张力不足,动作协调性差;言语发展迟缓;伴有打架、孤僻、退缩等问题行为;缺乏协调的组织能力,但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智力正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和医学专家都对感觉统合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器材:滑板、滑梯、布袋、平衡台、晃动平衡木、独脚椅、蹦蹦床、脚步器等,用于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进行临床**和行为矫正。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其**神经系统,帮助儿童**或调节感觉信息,使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和反应。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需要到专门的由**进行资格认证的训练**,也可以在有相应训练人员的幼儿园内进行。无论是专门的训练人员还是经过培训的教师,在具体训练过程中都应严格遵守以下操作原则:**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游戏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尽管感觉统合训练初是作为一种医学矫治手段,但是近年来研究者们认为,对于尚未发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也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适当地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来促进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3.马虎大意的“侦察兵”——谈幼儿的观察力
两个班的孩子在玩野战游戏。小强是亲亲班的“侦察兵”,被“司令员”老师派到“敌方”阵地宝宝班进行侦察。不一会儿,小强就回来了,兴冲冲地报告说,“敌人”正在吃饭,吃的是草莓夹心巧克力派和荔枝果冻。“司令员”一听就乐了,于是问他有几个人在吃饭。“没注意。”“那你有没有看到其他人都在做什么?”“不知道。”正在这时候,只听一声大喊——“缴枪不杀!”亲亲班被包围了。游戏结束了,小强拉了拉老师的手,说:“老师,是不是该吃饭了?”“司令员”老师真是哭笑不得,这个孩子都看什么去了?让他侦察敌情,结果他跑去看人家吃东西,把正经事儿都给忘了。
所谓马虎大意的观察,是指幼儿的观察缺乏细致,而且较难抓住观察的**。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是不重要的细节,他们也能观察得十分仔细;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他们也会观察得十分笼统、粗略,通常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就得出结论,不再进行深入的观察。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辅导。
(1)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标和任务。
针对幼儿观察目的性差、容易受到干扰的特点,观察的目标制定得越具体明确越好,尤其是要引导幼儿观察不易引起他们注意的地方。看图说话是训练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的一种方法。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慢慢帮助幼儿掌握观察的要素。时间长了,他们就学会自己提问,进行主动而有目的的观察。
(2)训练幼儿观察力的观察对象要有吸引力。
刚开始用来观察的对象应当是幼儿感兴趣的或者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事物。如果让幼儿观察的事物过于单调或者十分熟悉,他们就会感到厌倦;而观察的事物过于复杂、难度太大,他们也会因为没有成就感而减少观察的兴趣。
(3)指导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适合于幼儿的常用观察方法有:①顺序观察法——让幼儿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由近及远;②典型特征观察法——先让幼儿注意那些重要的、典型的特征,然后再过渡到一般特征;③比较观察法——同时观察两个以上的物体,比较其异同;④追踪观察法——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后不要忘了在幼儿观察结束之后帮助幼儿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幼儿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同时也掌握一些理性的知识,这样的观察才是有意义的观察。
(4)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教师和家长应当尽量丰富幼儿的生活,扩大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然,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观察力的训练和培养。 4.死记硬背的“健忘鬼”——谈幼儿的记忆
甜甜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一首唐诗她虽然不懂,但她咿咿呀呀地念几遍就记住了。可是不到半天,她就想不起来了。让她再记一遍,过了**她又忘了。就这样反复几次,甜甜终于能够很好地背诵唐诗了。当问她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就眨巴眨巴的,回答不上来了。
幼儿的所谓“记不住”并不是真的记不住,除了个别脑损伤儿童确实存在记忆障碍之外,大多数正常儿童都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谓“死记硬背”是指幼儿期儿童的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由于意义识别尚未发展起来,他们对很多不能理解的事物主要依靠机械记忆。那么,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幼儿科学地提升记忆能力呢?
首先,帮助幼儿明确记忆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记。其次,在幼儿明确记忆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和家长应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记忆氛围,使用具体、形象的识记材料,帮助幼儿记忆。再次,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进行记忆。记忆与思维是分不开的,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启发幼儿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力求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后,向幼儿提供一些记忆策略。关于记忆的策略既要考虑幼儿的特点,又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5.我需要数手指头——谈具体形象思维
近,邻居小阅的妈妈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很笨:“你看,我问他1加2等于几,他答不出。非得我把苹果摆在他面前,他才知道等于3。后来我问他4个苹果加上9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他吭哧吭哧半天也说不出来,然后就开始数手指头,发现不够用了,又开始数脚指头。唉!你说这孩子是不是太笨了?”
如果孩子在6岁以前出现这种现象,那么教师和家长就不用太担心,这只是一个发展性问题。然而,如果孩子在6岁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这种状况,那么就应当考虑对孩子进行智力测查。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后天的教育发生了问题,致使孩子的思维未能正常地发展。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手段进行补偿。
(1)可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常接触的事物来对其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比如,在认识小动物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幼儿知道小动物的名字,还要帮助他们分析、掌握不同动物的基本特征,让他们通过比较找出小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分类,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这样一来,幼儿的思维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可运用以下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归类法:要求幼儿把事物按一定的标准(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
排除法:要求幼儿从一组事物中寻找一个或者几个不同的,这也是一种分类。
类比推理法:让幼儿根据图形或数字的排列规律,填上适当的图形或数字。
找关系法:让幼儿按要求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镶嵌拼图游戏。
解决问题法:经常向幼儿提出各种问题,让幼儿回答可能的解决办法。
找错误法:让幼儿寻找图片上的错误,如三条腿的桌子、长尾巴的兔子等。
下定义法:要求幼儿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类事物,例如问孩子什么是水果、什么是电视。
这些方法具体而实用,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训练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然而,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应当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师和家长切忌贪图一味地超前,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揠苗助长,过度超前进行思维训练,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孩子今后的人**展。当然,天才儿童除外,不过,他们毕竟是少数。 6.好爸爸、坏妈妈——谈幼儿理解的两极化
玲玲今年4岁,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平时经常有阿姨逗她玩儿,问她:“你觉得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玲玲想了一会儿,说:“爸爸好。”“为什么呀?”“因为妈妈老让我吃青菜,爸爸总给我巧克力吃。”玲玲妈妈听到后真是哭笑不得:“这孩子,怎么能这么说呢?就因为让她多吃青菜补充营养,我反倒不好了。”
这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又一特点——理解的两极化,即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固定的、的或者是的,不能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和相对状态。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人只有两种——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而且好人总是多于坏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幼儿呢?
(1)要帮助幼儿认识事物两极中间的中间状态。
教师和家长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思维,不失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给孩子讲匹诺曹的故事。匹诺曹开始的时候总喜欢说谎,我们说他是坏孩子;后来匹诺曹不再说谎了,成了诚实的好孩子。那么匹诺曹到底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你是不是好孩子?那么你没犯过错吗?爸爸是好人还是坏人?可是爸爸也犯过错呀?让孩子对故事人物、对自己、对他人进行评价,然后进行对比,后让他慢慢明白大部分人既不是意义上的坏人,也不是意义上的好人,对人对事的判断、推理和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
(2)要帮助幼儿逐步去除自我**。
假装游戏和表演游戏都是可利用的形式。在假装游戏中,幼儿通常会将一种事物假想为另一种事物。比如,幼儿将枕头假想为宝宝,但是当喊她吃饭的时候,她会把“宝宝”往地上一扔就跑了。这时候就要提醒她,应该把“宝宝”轻拿轻放。同样,在表演游戏中,要让幼儿经常变换角色,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让扮演医生的明白“病人”的痛苦,让“病人”明白“医生”的辛苦;让“让座的小朋友”明白“老人”乘车的不便,让“老人”明白“让座的小朋友”是多么热心和善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自然对游戏的质量和真实度的要求会很高,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当尽量为孩子创设这样的环境。当然,必要的说明和讲解也十分重要。 7.“带软管的睡衣”——谈幼儿夸张的创造想象
幼儿园生活课上,老师在给幼儿讲解睡衣的用途。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睡衣好呢?”有的小朋友说喜欢带绒毛的睡衣,穿起来暖暖的。还有的小朋友说喜欢有怪兽的睡衣,晚上和怪兽一起睡是勇敢的表现。轮到小飞说了,他说:“我觉得‘带软管的睡衣’是好的。”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小飞说:“只要把软管的另一头接到厕所,我晚上就不用起来上厕所了,也不用叫醒妈妈,更不会尿床了,多好呀!”小飞真是个奇怪的孩子!
创造想象是指对已有事物的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创造而在头脑中产生某一事物的新形象。在幼儿期,儿童的头脑中创造的新形象多与现实脱节,具有夸张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夸张的创造想象。儿童的创造活动能够使其得到巨大的快乐和满足,从而使他们对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自我调节能力得以增强,给其性格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合理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1)拓展幼儿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记忆表象,使其储备更多的原型以备创造。
平时教师和家长还要注意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学会转换视角,选择非常规思路,或将过去的经验应用于当前的情境,等等,从而保证幼儿的创造想象朝着合理性和现实性的方向发展。
(2)采用游戏的方式。
不同的游戏活动反映了幼儿创造力的不同水平。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多参加一些假装游戏、表演游戏,让他们在假装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假想机会,促进其创造想象的发展,进而也发展了其创造力。
(3)合理引导幼儿将想象转化为现实。
尽管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幼儿的创造力多表现为一些创造想象活动,但是教师和家长不能因此让幼儿的创造仅仅停留在想象的水平,而应当鼓励他们在适当的条件下将这些想象付诸行动。可以将幼儿的创造作品进行展览,对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创造进行必要的奖励。 8.“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谈幼儿的情绪调节方法
有的孩子受到挫折时,常常会大发脾气、大声哭闹,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能平息下来。也有的孩子上一秒还是哈哈大笑,一旦其某些愿望得不到满足,下一秒又喊又叫,倒地打滚,直到他的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平息下来。真所谓“孩子的脸,六月的天”。
情绪能力指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有的教师和家长面对幼儿多变的情绪经常感到束手无策。那么教师和家长该怎样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1)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2)教师和家长要在情绪处理方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良好的师幼关系和亲子关系有益于幼儿积极情绪的建立和发展。家长和孩子每天早上起床后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经常互相表扬、彼此赞美等,都有助于孩子建立和维持积极的情绪。教师和家长在孩子面前还要注意做好情绪处理的榜样,不要动辄发脾气、训斥孩子。
(3)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幼儿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对其进行情绪教育。
例如:对于比较活泼、容易激动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分要求他**自己的情绪,而应该教会他如何适当地发泄情绪。而对于比较内向、敏感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不要逼迫他“勇敢起来”,可以通过绘画、唱跳等形式积极带动他的情绪。
**一种情绪调节和平静心绪的小方法——蝴蝶震动法。把手放到脸面前,做成一个蝴蝶的模样,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手指上,手指扇动就是蝴蝶的翅膀在扇动,也就是事情在发展,当有各种念头时,念头的来去就是蝴蝶的翅膀在扇动。
总之,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对幼儿的教育和沟通方式,并结合幼儿自身的气质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幼儿科学地认识不同的情绪,积极地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健康快乐地成长(王薇薇,王依宁,刘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