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词曲
一、词曲的特性和异同
词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为配合隋唐以来流行的以西域音乐为主体的“燕乐”而作的歌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词的体制特征与曲谱有密切依存关系,词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乐曲形态的支配和制约。唐五代时期,叫曲子或曲子词,到了宋代,简称为词。词是流动变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早期,它是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态,宋后期及元明以来,词渐渐摆脱音乐束缚,演变成纯文学意义的抒情诗体。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带来了胡曲番乐,与汉族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适应这种新的音乐形式出现散曲。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以及带过曲几种。小令是民间流行的小调,单作一支小曲,叫作“小令”。联用若干支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叫作“套数”或“散套”。
词与散曲有不少共同之处。它们*初都是倚声而作,是和乐的歌词,词有词牌,曲有曲牌。后来,由于文人参与创作,它们逐渐脱离音乐,向单纯的书面文学发展。相对于诗而言,词和曲产生的时间较晚,且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词和散曲都是抒情性的文体,都以抒情表意为目的。它们的体制都较为短小,句式参差不齐。尤其是词中的令词和散曲中的小令,二者在形态上非常相似。
但它们也有一些差别。首先,词是配合燕乐的,散曲是配合北曲的。从风格上看,词以婉约为正宗,散曲以豪放为本色。从句式与押韵上看,词与散曲都采用长短句形式,但词牌句数和字数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增减,而散曲句式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增加衬字,可以突破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散曲押韵也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在表现手法上,词多用比兴,善于抒情,常常虚处传神;散曲则多用赋法,善于铺陈叙事,笔笔落到实处。
二、词曲的发展历程
词起源于隋代,发展于唐五代,兴盛于宋代,衰落于元明,再盛于清代。宋词在词史上的地位*高,影响和成就*大。
唐五代时期,词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词的抄卷为代表,其中*主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以其结集时间早于《花间集》,成为我国**部词总集。敦煌词题材广泛,词体风格面貌多样,有村夫野老之词,有文人墨客的歌吟,在文字雅俗上有很大差异,敦煌曲子词反映了词体初期发展状态和民间状态。其次是以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戴叔伦、张志和等诗人创作为代表的中唐词,中唐词受民间词影响较大,形式短小,题材广泛,风格多清新明快活泼,多以写诗手法写词,词作多附录于文人诗集中,这种现象至晚唐温庭筠才有改变。温庭筠是唐代**个大量写词的文人,他为文人词的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五代十国时期,词的创作以西蜀和南唐为**。西蜀词以花间词派为代表,南唐词以冯延巳和南唐二主为代表,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花间词以后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为代表,《花间集》是**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大多以写冶游享乐和闺情离思见长,艺术上讲究辞藻华美,风格婉媚,花间词标志着词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南唐词人中冯延巳是晚唐五代词人中作词*多的一位,南唐词以李煜成就*大。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士大夫生活优裕,歌舞享乐之风盛行,对词的社会需求增加,因而词成为有宋一代*流行的文体之一,跻身为一代文学之胜,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两大基本流派。
北宋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北宋前期词以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为代表。其特点是此时多数词人秉承唐五代词的婉约词风,填词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艳情,词境开拓不大,而在词调和词的写作技巧方面则较唐五代有较大发展。欧阳修为词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欧词“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他拓展了词的抒情功能。柳永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多的词人,柳永慢词的创作,对词体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革新,使得词传唱于大街小巷,“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北宋后期词以苏轼和周邦彦为代表,以词的诗化为突出特征。苏轼词的创作,冲破了“词为艳科”与“诗庄词媚”的旧观念,使词的思想内容、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都有了新的开拓,在传统的婉约词风之外开创了豪放词风,使词坛形成了豪放、婉约并存的局面。北宋后期词坛领军人物是周邦彦。周邦彦精通音乐,善于创调,词的内容多写爱情、羁旅行役,以咏物词*多,他在词的思想内容上开拓不大,但在写作技巧发展方面多有贡献。王国维云:“(美成)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周邦彦的词调美律严字工,好用典故,成为南宋后期格律词派的建立者。到南宋后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