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风光摄影的美学表达
QQ咨询:
有路璐璐:

风光摄影的美学表达

  • 作者:李凡
  •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 ISBN:9787517909200
  •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7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7909200
    • 作者
    • 页数
      224
    •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01日
    • 定价
      ¥79.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美学为指导思想,以作者创作的近100 张风光摄影照片为例,每幅照片都有详细的理论阐述,将创作背景、技法要点和美学思想合为一炉,将美学理念循序渐进地引入到每幅照片中。特别是书中系统提出的塑造“气势之美”的三大法则、“意境之美”的六大法则以及若干创作手法,是作者以中国美学思想为主、兼顾西方理论,结合创作实际,反复锤炼的结果,对读者的风光摄影创作**指导意义。 本书由“构图之美”“光影之美”“色彩之美”“气势之美”“意境之美”五篇组成,前三篇内容适合摄影初学者和中级水平的人阅读,也可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进行课余补充;后两篇内容适合具有专业水平的读者作为进阶,也可供立志探索中国美学的读者作为参考。
    文章节选
    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为中国美学独有之词,是艺术创作的*高层次。《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解释较为简单:“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中国美学的*大特点是不将其表现为一个明晰的专门领域,而是把美学论述散存于各个领域之中,在文化的总体上表现出来。因此,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虚实相 生的逻辑特性,就无从真正理解意境的本义和精髓。这里,我们以中国美学原理为基础,结合风光摄影的创作理念,将意境原理和营造意境的手法合二为一,归 纳提炼出营造“意境之美”的六大法则——淡逸自然、气韵生动、中和一体、时空合一、虚实相生、诗意移情,让读者能较快领悟,并运用于风光摄影的实际创 作中。 一、淡逸自然 ? ? 淡,指淡泊或淡远;逸,指萧散或疏野。“淡”和“逸”是唐宋以后中国诗画等文艺领域所追求的*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当代**哲学家、美学家李泽 厚先生��其代表作《美的历程》中认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虽首列‘雄浑’,其客观趋向却更倾心于‘冲淡’、‘含蓄’之类一样……《画论》中把‘逸 品’置于‘神品’之上,大捧陶潜,理论上的讲神、趣、韵、味代替道、气、理、法,无不体现出这一点。”①在中国古代艺术“四品”鉴赏标准中,逸品排在能品、妙品和神品之上,处于*高的位置。要注意的是,“淡”和“逸”只是表象,通过这两者体现出师法自然、规避人工秩序,才是*终目的。在老子“大巧若拙”“大制不割”“而贵食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等思想中,都在强调一般的美丑是虚假判断,自然才是至高的美、**的美。真正对美的欣赏要超越人的知识判断和情感活动,而返归天地自然之中。庄子提出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藏是非美恶”的重要观点,也指出美的创作就是归复自然之道,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面的美,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才是**的美;人为之美要与自然之美相对应,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美”或“不美”的结论,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在眼光、知识层次等方面差异的反映。只有返归于自然天成,摒弃工巧机心,超越具体的美丑分别,才是美的*高境界。淡逸自然是营造意境之美的**个法则,在风光摄影创作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体现:? ? **,色彩要统一。过于繁杂和浓烈的色彩,是人为的美,因而是局限的、片面的。色彩要统一,指的是本书第三篇“色彩之美”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要舍弃其他色彩,回到中国古代绘画黑、白、灰的色彩中去,而是指学习古人从现象中看本质的方法,从浮华回本真,变复杂为简单,辩证地看色彩;通过事物的运动分析色彩,在情感与自然的互动中体验色彩;色彩的简洁中要蕴含丰富,色彩的统一中应寻求变化。” 第二,光影不能过于强烈。风光摄影创作中,光影是不可或缺的,但过于强烈、过分雕琢光影,甚至将光影上升至*高准则的做法,则是对自然之美的根本违背。 当然,从光学与几何学的原理来看,追求光影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从中国哲学自然万物平等的原则来看,其缺陷则是十分明显的,在过于强烈的光影下,对于 那些被隐晦与遮蔽的物体来说是不公平的,仍然是一种人类**主义的反映。 第三,构图应简洁。除了色彩统一和适度的光影,在构图中通过合理配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构图的简洁,也是营造意境之美的重要手法。这在本书**篇“构图之美”中已有过详细阐述。自然之美是质朴之美,过于繁乱的构图、过于具体的形式、过于复杂的物体大量出现,会引发观者对各类实体物质的是非之想,从而忽视去探寻自然的本真。 二、气韵生动 ? ? 气韵生动,是指象征生命之力的气势形成的生命节奏韵律,是一种活泼感人的生命力量。因此,它的首要原则是突出生命感,在本书第四篇“气势之美”中 已有过详细论述。 第二个原则是要注重人格与人品的综合修养与锻造,做到生命盎然与人格境界的合一,也就是生命的道德感,这与气势之美仍然是相通的。 第三个原则要**阐述,即气韵并非是单纯的禅意之美,那种认为意境是由禅宗而来、为禅意所专有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 气韵生动,是气势之美和自然之美的结合,气势之美是雄健之美,自然之美是雄浑之美,其实就是儒道之美的互补。至于两宋以来很多人推崇的禅意之美,在内在的实践中仍然遵循着中国的传统。禅与儒的区别很明显,儒家重视静中之动,强调动,以雄健刚强为美,以“气”胜;但禅与道的区别相对含糊,很多人常将庄子与禅相联系,这是以讹传讹。庄子是通过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的树立和夸扬,通过追求超然自由的“逍遥游”,来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是以辽阔雄浑为美,以“拙”胜。而禅却是一种“悟”的心灵体验,其审美表现不是辽阔、雄浑和拙大,而是突出虚幻、韵味和精巧,以“幻”胜。有学者认为,禅是对庄子和屈原的承继,继承了庄子的性格、屈原的深情,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悟”,将三者融合在一起,从而变成了一种可供长久咀嚼的“韵味”。 通过仔细研究禅宗美学的代表人物和艺术作品,你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禅*终又回到了儒和道。那些历史上以“禅意”闻名的大家,不论是王维还是苏轼,不论是严羽还是倪云林,在他们的代表作中,无论有何种的“冲淡”和“韵味”,*终还是要以儒、道(又特别是儒)作为自觉的起始和归宿。他们所追求的“窥 于天地之道”的终点并非禅,而仍然是儒和道。 因此,风光摄影中对意境的营造,如果没有雄健的气势(儒)、雄浑的自然(道),只一味突出“韵味”(禅),就会沦为一种虚幻美;而过于强调虚幻,则容易走 向消极和虚无,是与中国主流生命哲学相违的,在主题表达和艺术手法上容易陷入隐晦,让观者难以领悟。气韵生动,是以儒、道为主体,以禅为辅助的,禅是 锦上添花的,而不是艺术创作的*实质核心。禅之美,是“脱世”之美;道之美,是“避世”之美;儒之美,则是“入世”之美。 风光摄影中,气势(儒)能营造雄健的意境,自然(道)能营造雄浑的意境,如果加上韵味(禅)精巧的意境,会冲淡前两者的雄健和雄浑。这个冲淡作用到 底好还是不好?没有确切的答案。艺无定法,只能根据作品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来作调整,需要突出雄健和雄浑,冲淡就应少一些;如果需要弱化雄健和雄浑, 冲淡就应多一些。如何把握尺度,这就涉及以下的中和之美了。 三、中和一体 中和之美,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更是塑造意境之美的重要法则。《礼记·中庸》中**提出“致中和”的概念,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做事情要适中,把握一定的度,无偏无颇;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它反映着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包含了天与人、内容与形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当代**美学家、中国生态美学奠基人曾繁 仁先生认为中和之美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宏观的协调关系,是人类对待自然和社会应持有的一种亲和态度,是天与人、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 文的协调统一”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中和之美是首要之美。《论语》中对《诗经》的评价有三条标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其实质就是“和”,在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在中国书法中,中和之美更是其灵魂。明末学者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这段话充分道出书法的实质就是中和之美。书法创作是一种变化的艺术,但必须在变化中求和谐,才能达到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的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通和谐。这种广大和谐就是中和的精神。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无论是宫廷音乐、文人音乐,还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都传达着“和”之声。《吕氏春秋》在论述音乐之美时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太巨则志荡,太小则志嫌,太清则志危,太浊则志下。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为适?……以适听适则和矣。”强调要兼容两极,适度而不走**,才会取得中和的审美效果。 中国人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国的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极为注重整体意识,并不追求部分或全部的“形似”,而是通过对气势、神韵、意境等的把握,来给予观者总体的美感。风光摄影如何 通过“中和”来把握意境?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目录
    010点的表F——画面中的碳心要 012点的表形式——空间里的联结 014点的表现形式起点、特点、**点 016线的表现形式直线的庄重与 018的表现形式——曲线的动态与感 020线的表现形式气韵线的气势与韵律 022面的表现形式——方向和延伸 024面的表现形式情绪和基调 026面的表现形式—烘托和衬托 028点线面的综合表达——奠定基调,引导视线,画龙点 030点线面的综合表达——点的拼合是面,面的切割是线 032点线面的综合表达——从空间到意境的体验 034×形构图活力、放射和伸展 036A形构图稳重、静谧和正直 038V形构图对称、次序和舒展 040S形构图中国的天道象征 042对角线构图静止的扩张动感 044对角线构图延伸的历史岁月 046对角线构图流动的虚实空间 048主体与陪体视线正中呈主体 050主体与陪体稳定底部置主体 052主体与陪体阳光分割显主体 054主体与陪体光线明暗现主体 056对称与均衡前景对称显均衡 058对称与均衡左右对称显均衡 060对称与均衡上下对称显均衡 062对称与均衡视觉心理显均衡 064对称与均衡计白当黑显均衡 066对比与和谐冷与暖 068对比与和谐近与远,小与大,永恒与短暂070对比与和谐静与动,虚与实 072对比与和谐刚与柔,明与暗 074对比与和谐人与自然 076统一与变化统一色调中补色的变化 078统一与变化统影调中光线的变化 080统一与变化统一空间中深度的变化 082统一与变化统一要素中形状的变化 084统一与变化统一色调中层次的变化 00与—直线节时之气 092与韵自然生品时动流 04与韵—盘风的动感张 096第二篇光影之 098光纵深与冷照对比 100光明度变化与色调对比 102光——主体动感与虚实结合 104侧光—正侧光的立体空间与序 10侧光—的侧光的明暗反差与次 108侧光后侧光的理质感与轮 110光色背景凸主体 112顶光远望其势近取其 114顶光的与天空的强化 116逆光侧逆光的光明与灿烂 118逆光顶逆光的情调与透视 120逆光—正逆光的壮丽与壮122射光萧之 124敝射光之美 126敝射光枯之 128天光短的灿烂与辉煌 130天光色彩与细节的结合 132天光圣光逝去的瞬间 134影中间调为基调 13影调—高调为基调 138影调低调为调 144红岁月的阳刚与沧 146—宇的与 14—生的灿烂与热 150静的生机与活力 152青——雪城的庄与望 154蓝天地的冷与广 1160宇本归一162万物气空间 16自然威力严166第四气之美 172气自然的与峻 174气—自然的悲与凉 176气势自然的浑与健 178气势自然的浩与神秘 180气势—自然的清奇 182气势—自然的与情感 184气势自然的胸怀与包喜 186气势—自然的秀与 188气势—自然的奔腾与流动 190气—自然的阳刚气度 192气势自然的象征与精神 202意——自然的静与悠远 204意—自然的天工与天 206自然的寒与 20B自然的三古与延 210意—自然的和谐与友好 212意填—自然的萧与疏 214意—自然的时空与味 216意——自然的空灵与淡 21之—中国学的主干与核心 220之中国学的根基与222记 22作品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语
    *这是一本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解读和展示摄影作品,进而明证风光摄影价值所在的书。作者认为风光摄影的创作,只有扎根中华大地这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即应从中国美学倡导的人格、平和、总体、兼容四个方面进行传承与创新。 *本书以中国美学原理为基础,借鉴西方艺术理论,从构图、光影、色彩、气势、意境五个方面入手,帮助中国摄影人提高美学修养,进而提升风光摄影创作水平。书中没有枯燥乏味的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而是以作者创作的近百张风光摄影照片为例,通过对创作背景、技法要点和美学思想的分析,将美学理念循序渐进地传授给读者,对风光摄影创作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以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为指导,阐述了风光摄影的美学表达。就创作手法来说,本书比一般就拍摄技巧技法的图书多了一层理论上的思考,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对读者学习风光摄影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