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寻乡记
QQ咨询:
有路璐璐:

寻乡记

  • 作者: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吴玉林
  •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9787545818499
  •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 页数:289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闵行,秉承上海县700年历史文脉,在近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闵行渐渐成为农耕文化、商贸文化与近代海派文化的相生、相融之地,并独具地域文化特色。本书列为闵行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持编撰的“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总题“发现闵行之美”,主旨是通过丛书形式,对闵行区域内的历史名胜、传统文化、古建遗存、风俗语言、前贤先进,以及当代闵行的文化教育设施等,作出较有系统的资料汇集,以发挥文史资料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全书讲述近代以来在城市化发展进程期间,闵行郊区的故事,讲述其发展变化和受到的影响,闵行地区郊区的历史变迁和人文脉络。
    文章节选
    城里厢,乡下头 代序
    乡下的生活真的有那么让人留恋吗?我不敢说。但我承认我有乡土情结,尤其是生活在城里 久了,这份情结变得越加浓烈,野蛮生长。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后来成了家有了孩子后,和很多家长一样,为子女的将来着想便搬到了城里。现在的家一住也有十来年了。 这里原来是北桥的地界,没造商品房之前是农田和宅基地。刚搬进来的**天,入夜,躺在 床上,一切很安静,朦朦胧胧中竟然听到了阵阵蛙鸣声,突然兴奋得难以入眠,并不是蛙鸣扰了清觉,而是那种感觉仿佛让我回到了乡下的日子,熟悉、亲切而自然。 我披衣出了卧室,站在阳台,暗夜中看繁星点点,呼吸着那份微带泥土湿润和清香的气息, 想起了那个生我养我的老家,那个位于黄浦江畔,叫吴家里的地方。 我的家南临黄浦江,那时江上拖轮很多,汽笛声声,而我们一大帮小屁孩常会站在岸边对着江轮欢叫;往西走十几里地就是松江了,极目远眺,影影绰绰可见黄浦江上的**座大桥——松浦大桥,那**称得上是我们少年时代的“旅游景点”;20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我家也有了良田数亩,紧挨着江边,我常被姐姐叫着到田头帮忙,累了就靠在岸边的大树下休息。家里的房子是常见的平房,也算是白墙黛瓦吧,三间半“九路头”,客堂间是同 堂叔家合的,所以只是半间。屋后是自留地,种上了时蔬瓜果,还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每到春季,竹笋便疯长开了,趁嫩时挖了吃,过了节气,老了,便任由它长了,来年又是一支支小竹子了。还有一棵棕榈树,非常茂盛,我至今不明白,这种热带植物怎么在江南的土壤里也会生长得如此生机勃勃。 一个个自然村落被一片片农田连着,一年四季,目之所及要么是绿的,要么是黄的。绿的是水稻、小麦,黄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近几年,对江的奉贤搞了菜花节,引得城里人趋之若鹜,赶去品味“农家乐”,想想也是有趣得很,那时我们**想不到这也会成为旅游经济的。 我家的东边有条小河浜,是条自然河道,南北走向,直通黄浦江。它蜿蜒穿过整个村宅,清澈见底,*早时洗衣淘米都在这条河里,河里有野生鲫鱼,少年时代,我还经常同小伙伴们一起筑坝“拷河浜”、捉鱼、摸蟹和河蚌,混得一身泥却不亦乐乎。也常见村上的一些大人穿着黑黝黝的“皮水靠”下河摸鱼。 那时的乡下真是广阔天地,如此田野风光,怎能让人忘怀? 其实许多事情是相对的,也是矛盾的,更是阶段性的。 住在乡下时,羡慕着城里的生活,而城里厢的人则感叹着田野风光的美不胜收。 城里厢毕竟交**捷、生活便利,就算是蜗居,却也有着洋洋得意的本钱。20世纪90年代初,我刚大学毕业时,上海滩还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市区人仿佛高人一等,称呼我们往往是满口的“乡下人”,眼神中有一种轻漫甚至鄙视,就是坐公共汽车,听到你一口乡下腔,便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脸上露着不屑。所以我们这一代甚至上一代总是觉得做城里人真好,哪怕就算挤在老城厢那种鸽子笼、假三层里,也没来由地有种优越感。那时乡下的孩子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办法,基本是通过考中专、考大学,这样户口转了,身份也变了,变成了城里厢的人了。而且上了学进了城,又忙不迭地学起“上海话”,想着法子改变家乡口音。现在想来,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底气不足,如此自卑,这种感觉犹如前些年外省市的人到上海来打工一样,戚戚然不知所以然。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却是城里厢羡煞乡下人来了。近几年掀起的“农家乐”便是一个明证,郊游竟然成了白领们的时尚。问城里的朋友为什么,一致曰,乡下空气好、环境好、绿色环保,让人赏心悦目。不像城里虽然车水马龙,繁华时尚,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之下处处透着逼仄压抑。话有点道理,但也不尽然。其实人的骨子里生来就有种回归自然的欲望,何况如今工作压力大,烦心的生活琐事多,导致产生逃避心态,或许换一个环境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起来。 这是城里厢人的看法,其实在我看来,乡下真正的好,真正让人留恋和感怀的除了田野风光,更主要的是这块土地上有着淳朴的民风和亲情所在。 就拿我们宅来说,从南到北几十户人家,自祖辈起就生活在一起,宅上男女老少200多号人,连五六岁的孩子都能认得全叫得出名字,何况许多都是本家,免不了沾亲带故的。宅上人相处在一起,大多和谐、友善,闹矛盾的有,老死不相往来的也有,但**是极少数。遇到刮风下雨,邻居一看你家没人,便会主动把你晾在外面的衣服收了;碰到孩子放学了,大人还没回家,邻居就招呼他(她)一起吃饭;而无论大人小孩,一到吃夜饭时,会端着饭碗走东家串西家,看到哪家桌上有好吃的,夹起筷子毫不客气…… 这样的情景在城里是稀罕的。尤其是住进了商品房,邻居间几乎是不照面的。我现在住的地方,虽然搬进来有十余年了,而且是**批住户,我们单元22户人家,能认清的面孔也只有四五个,而且几乎叫不出名字。 其实我是喜欢打交道的,但在城里,我却不敢同我的邻居打招呼,就怕人家以为我不怀好意,别有企图。 我乡下的房子早在2003年时便被村里动迁掉了,为了引进投资项目,村里动员村民们搬迁,大批的农田和村宅成了工业用地。因为我那时已经在城里安了家,于是便拿着这笔钱给年迈的母亲在老闵行购了一套小二室的房。而那个位于黄浦江畔的村宅,诞生我的“血地”便成了一个记忆,成了一个梦境,永远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曾经野游过的小河浜,钻过的稻草堆,同小伙伴们避过暑玩过“躲猫猫”的小树林,还有用小瓶子挖过蜂蜜的破墙洞,端过鸟窝的老槐树……都已成为过往。所谓的乡愁,停留在了回忆和叙述之中,尤其是夜深人静,故土情结弥漫全身。 前段时间,由于工作关系,我往乡下跑得比较多,一些还保留着部分农田和村宅的镇,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美丽乡村,直接刺激着我的神经。我不知道此情此景还能保留到什么时候,或许五年,或许十年,或许更久。谁也说不清。但是我知道,有些东西是苛求不得的,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乡村终将会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不光是闵行,整个上海不也是吗?其实,这也是令人欣喜的,这是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当然,我也有些忐忑,如果郊区全部城市化了,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后代还会记得他们的父辈、祖辈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吗?不要说不识五谷,面对那些老地名、老村宅和乡风民俗更是陌生的。于是,在闵行区政协“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中便有了这本《寻乡记》。全书分《故土离歌》《农事琐忆》《陌上花开》《野灶炊烟》四个篇章,附录则收录了部分闵行的老地名和乡村振兴的内容。闵行原住民们深情写成的一篇篇关于乡村的文章,寻觅的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景、一事一人……是真实的,让人历历在目的,或许能为渐行渐远的乡村生活留下一份温情的记忆。任思念弥漫,漂浮不断,也能让后人记得故土的原本面貌。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至少闵行还有些乡村让人留恋。如今这些村的河道整治了、绿化优美了,宅前宅后环境整治后干净了。正所谓油菜花开,稻谷飘香。我想象着,如果我们村没有被动拆迁,那么这样的美景一定也是能够实现的,而我又怎么去规划我的家呢?我肯定不会去造那种所谓的洋房别墅,而是把它设计成具有江南风格的农家小院,有水墨的意境,屋前围着篱笆,种树栽花,屋后有自留地,种上有机蔬菜,还有小片的竹林。闲时与邻居坐谈,品茗闻香,清风徐来,悠哉游哉……
    吴玉林 2019年10月
    目录
    总序 城里厢,乡下头(代序)
    **部分?故土离歌 3 再见,李家宅 11 流水席里的人情世故 19 乡村影视生活全记录 26 剑川路的前世今生 32 学普通话趣事 37 亲历种田人的改革点滴 41 柴米油盐话“灶头” 46 塘湾村校往事 50 七朵金花 54 我的播音生涯
    第二部分?农事琐忆 59 忙碌在田间地头 68 罱河泥 71 战风车 76 大暑过后是立秋 82 年年岁岁花相似 91 怀念稻柴 94 有一种叫棉花的“花” 99 田野里的牛 106 秋雨乡情 109 农田灌溉忆“三车” 114 冬季农耕话“两泥”
    第三部分?陌上花开 121 曾经少年灶头画 125 老布 130 弹棉花 134 家门前那条小河浜 140 樱桃河畔 146 乡下婚俗 152 车嫁妆 155 油灯 158 远处响起悠扬的渔歌 165 放学回家做皮影 168 滚铁环 171 那时候这样避暑 174 莘庄的桥 176 乡间冬日即景 180 茶馆漫忆
    第四部分?野灶炊烟 185 “菽水承欢”的马桥豆腐干 188 美味不过是蟛蜞 191 小辰光做“考” 195 桶蒸糕香 201 野菜 205 猪肉吃勿着 209 落苏里的肉味 213 舂臼声声里 216 农家的饭瓜 218 记忆的年味印糕 220 沙冈摸蟹 222 带着饭菜去上学 226 鱼有聪明时 230 村口有爿“小三店”
    附录 235 渐行渐远的老地名 254 在闵行,乡村正兴 284 美丽乡村的“面子”和“里子”
    编辑推荐语
    适读人群 :文化、地方史爱好者
    全书分《故土离歌》《农事琐忆》《陌上花开》《野灶炊烟》四个篇章,附录则收录了部分闵行的老地名和乡村振兴的内容。闵行原住民们深情写成的一篇篇关于乡村的文章,寻觅的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景、一事一人……是真实的,让人历历在目的,或许能为渐行渐远的乡村生活留下一份温情的记忆。任思念弥漫,漂浮不断,也能让后人记得故土的原本面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